在临港做了十年招商,见过太多企业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也见过不少在分拆注销时栽跟头的。说实话,咱们招商人平时最擅长的是算进账——帮企业算政策红利、算产业扶持、算成本洼地,但很少有时间帮企业算出账。尤其是分拆业务注销,税务一注销,感觉就像离婚协议签了,孩子抚养权判了,结果突然发现婚前的共同债务没人认,税务争议往往这时候才冒出来。<

分拆业务注销,税务注销后如何处理税务争议?

>

记得2021年接过一个案子,某智能制造企业要在临港分拆研发部门独立上市。老总是我早年引进来的,关系不错,分拆前还找我喝了顿酒,拍着胸脯说李工,放心,都是自家业务,走个流程,半年内搞定注销。我当时就提醒他:分拆涉及资产划转、人员分流,税务上得把‘账’做干净,不然后患无穷。他摆摆手:都是自己人,税务局不会太较真。

结果呢?税务注销刚办完,税务局的稽查通知书就送到了。问题出在2019年的一笔专利技术转让——当时分拆的研发部门把一项核心专利以内部无偿划转的形式给了新公司,税务注销时没当回事,结果被税务局认定为应税收入,要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加滞纳金,合计800多万。老总当时就懵了,在办公室里转圈:专利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划转给子公司怎么还要交税?

我赶到临港新区税务局,跟负责稽查的科长聊了很久。他说:李工,你招商经验足,但税法是‘认形式不认关系’的。无偿划转资产,视同销售,这是《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的。你们招商时说‘临港政策宽松’,但‘宽松’不等于‘没规矩’,更不等于‘可以不缴税’。后来我们找了税务师事务所,做了同期同类专利转让价格的评估,又补了一大堆证明材料,最终才把滞纳金降到最低。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很久:咱们招商人是不是太强调政策红利了?反而忽略了企业合规经营的基本功?分拆注销时,资产怎么划、人员怎么转、发票怎么开,每个环节都可能埋雷。尤其是临港作为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上有很多突破,但突破的往往也伴随着更严格的监管。如果企业在分拆前没把税务档案理清楚,注销后想翻篇,基本不可能。

税务注销后找上门,这三招能救命

税务注销后被税务局盯上,企业往往第一反应是慌——账都结了,人都走了,现在让我补税?其实大可不必。在临港处理过这么多争议,我发现只要方法对,税务注销后的争议并非无解。就三招:数据说话、政策对号、人情搭桥。

先说数据说话。2022年有个跨境电商企业,分拆物流业务时,税务注销被查出来2020年有一笔无接触配送收入没申报。企业财务说:当时临港有疫情期间的免税政策,我们以为这笔收入符合免税条件,就没报。税务局稽查科的人拿着政策文件来找我,说李工,你给评评理,政策里写‘直接用于疫情防控的收入免税’,他们这配送费是帮商家送的货,也算‘直接防疫’?

我带着企业的原始数据跑了一趟税务局:翻出了2020年3月到6月的每一笔配送订单,标注出哪些是政府保供物资(比如给方舱医院送医疗用品),哪些是普通商品。数据很清楚,政府保供的配送费只有总收入的15%,其余85%都是普通商品配送,根本不符合免税条件。最后我们补了税,但免了滞纳金,因为企业能提供完整的数据链,证明不是故意偷税,是政策理解有偏差。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税务争议最怕扯皮,最不怕数据。企业平时就要养成留痕的习惯,尤其是分拆业务,资产划转协议、会议纪要、审批文件,甚至微信聊天记录,都可能成为证据。临港很多企业是互联网基因,业务都在线上,数据留存反而比传统企业做得好,这其实是处理争议时的先天优势。

再说政策对号。临港的政策更新快,有时候企业注销时适用的政策,和稽查时的政策可能不一样。比如2023年有个生物医药企业分拆临床CRO业务,税务注销后被质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分摊不合理。企业财务说:我们分拆前用的是2021年的政策,研发费用可以100%加计,现在新公司适用2023年的政策,只能75%加计,凭什么让我们补税?

我帮企业梳理了政策演变:2021年临港试点研发费用全额加计扣除,但前提是研发活动发生在临港且由本企业承担。这个企业分拆后,新公司的注册地其实不在临港,只是办公地在临港,所以不能享受该政策。我们拿着《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和临港管委会《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23年修订版),跟税务局逐条对政策,最终税局认可了企业的无主观故意,允许分期补税。

最后是人情搭桥。这里的人情不是走后门,而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临港税务局有税收争议调解中心,里面有懂政策、懂企业的专家,招商局也有企业服务专班。去年有个新能源企业分拆电池业务,税务注销时因为进项税转出问题跟税局吵得不可开交,企业负责人甚至说大不了不注销了,就在临港放着。

我带着企业的财务总监和税务局的调解员开了个三方会谈。没聊两句,我发现问题出在沟通障碍——企业觉得税务局故意刁难,税务局觉得企业不配合提供资料。我当场给双方翻译:企业这边是说,‘我们分拆时资产评估增值了,进项税转出金额是不是太高了?’税务局那边是说,‘你们评估报告没附市场可比案例,我怎么知道增值合理不合理?’后来我们找了第三方评估机构重新做了评估,附上了20家同类企业的交易数据,问题迎刃而解。

临港特色的破局密码:政策红利不是免死金牌

在临港做招商,经常听到企业说我们选临港,就是冲着政策来的。这话没错,临港的特殊综保区政策、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研发设备免税进口等,确实能为企业省下真金白银。但我要提醒一句:政策红利不是免死金牌,尤其是在分拆注销这种敏感期,用不好,反而会成为税务争议的。

有个案例我印象很深。2020年,某人工智能企业分拆算法部门,想享受临港技术入股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当时招商局的朋友跟我说:李工,这家企业技术很牛,算法团队被VC看中了,分拆后估值几个亿,要是能落地,对临港AI产业是好事。我们特事特办,帮企业对接了税务局,办理了技术入股分期缴税备案。

结果税务注销时,税务局翻出了老账:2018年企业引进一个技术专家,当时用股权激励给了他5%的股权,但没申报个税。企业说:2018年临港还没出‘股权激励个税递延’政策,我们以为要缴税,后来政策出来了,想着‘反正要分拆了,注销时一起处理吧’。税务局说:政策不能溯及既往,2018年的个税必须补,而且要按‘财产转让所得’20%税率算,加上滞纳金,得补1000多万。

企业当时就炸了:我们享受临港政策引进人才,现在分拆了,你们却拿老账说事?后来我们找了市税务局的专家,开了个专题研讨会。专家说:临港政策是‘增量’优惠,不是‘存量’豁免。2018年企业引进人才时,全国都没有股权激励个税递延政策,所以当时的纳税义务是明确的。现在分拆注销,只是企业主体变化,纳税义务不消失。

这件事给所有在临港的企业提了个醒:政策红利要用对时机,更要守住底线。分拆业务时,尤其是涉及技术入股、资产划转、跨境支付这些敏感环节,一定要提前跟税务部门沟通,确认哪些政策能用、怎么用、用多久。临港税务局现在有分拆业务预审服务,企业可以在注销前提交资料,让税务局提前把脉,避免注销后翻旧账。

临港的企业类型多,有国企、民企、外资企业,还有离岸贸易保税研发等特殊业务。不同类型的企业,分拆时的税务处理差异很大。比如国企分拆,要关注国有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外资企业分拆,要关注外方股权转让的税务备案;做离岸贸易的企业分拆,要关注跨境收入的归属认定。这些都不是拍脑袋能决定的,必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写在最后:招商人的全周期服务意识

在临港做了十年招商,我越来越觉得,招商工作不能只盯着引进来的签约额,更要关注退出去的平稳性。一个企业从落地到注销,可能要经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分拆注销时的税务争议处理得好,企业会记住临港的营商环境好;处理不好,不仅企业会用脚投票,还会影响临港的招商口碑。

有时候我在想,咱们招商人是不是该转变一下角色?从政策推销员变成企业管家?企业落地时,帮他们算政策红利;企业发展时,帮他们解决融资、用工问题;企业分拆注销时,帮他们规避税务风险,平稳退出。这或许才是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真正含义。

最后想问一个问题:在临港快节奏的招商环境下,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服务的边界——是从引进来到活下去,再到退得明白的全周期陪伴?毕竟,企业来得了、留得住、退得安心,才是临港招商真正的王牌。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