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
.jpg)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陈建国办公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位从业25年的资深财税专家正端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手里摩挲着一枚磨得发亮的铜制算盘——这是他入行时师傅送的传家宝,也是他思考时的定心丸。书架上,《企业所得税法》《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书籍与几份泛黄的企业清算报告挤在一起,无声诉说着他经手过的数百起注销案例。
陈老师,感谢您接受采访。我递过一杯刚泡好的龙井,茶香袅袅中,陈建国扶了扶金丝眼镜,露出标志性的笑容——嘴角微微上扬,眼神却透着一股看透不说透的通透。客气啥,说白了,企业注销这事儿,我比熟悉自家账本还熟。不过今天聊'招聘流程优化',倒是个新鲜角度,有意思。
一、从关门大吉到体面退场:注销企业的招聘雷区
记者:陈老师,您常说企业注销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是一笔笔糊涂账。在您经手过的注销案例中,招聘环节最常踩的雷是什么?
陈建国:(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雷啊,可太多了!说到底,企业注销时最大的糊涂账,往往就出在人上。我去年接了个案子,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因为疫情资金链断裂要注销。老板觉得反正要关门了,招啥人,结果呢?销售部缺人,临时招了三个没经验的,口头承诺底薪+高提成,结果业绩没做起来,注销时光遣散费和提成争议就扯了半年,最后多赔了80多万。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还有更离谱的。前年有个餐饮连锁,注销时盘点发现,店长招了5个亲戚当服务员,都没签合同,工资现金发。结果员工仲裁,要求补缴社保、支付双倍工资,老板当时就懵了:人都走了,找谁要去?你说这账,怎么算?
记者:这些案例背后,是不是反映出企业在注销期对招聘的认知误区?
陈建国:(把算盘拿到手里,拨弄了两下)误区?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很多老板觉得注销就是收摊,招聘是添乱,其实大错特错。注销期的招聘,不是要不要招的问题,而是怎么招才不添乱的问题。说白了,这时候招人,不是为了扩张,是为了止损——招个靠谱的财务清算专员,可能比十个普通员工还省钱;招个懂劳动法的人事,能避免一堆仲裁纠纷。
(他突然停顿了一下,眼神若有所思)不过话说回来,这些雷的根源,往往不是注销期才暴露的,而是企业平时招聘流程就有漏洞。就像人得病,注销只是病发,招聘环节的漏洞才是病根。
二、财税视角下的招聘成本账:从入职到注销的全链条优化
记者:从财税角度看,招聘流程的哪些环节会直接影响注销成本?能否具体拆解一下?
陈建国:(把算盘放回桌上,身体前倾)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觉得招聘是人事的事,注销是财务的事,其实从财税角度看,招聘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埋雷,只是注销时才炸。
(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流程图)你看,从岗位需求到入职,再到在职管理,最后到离职/注销,每个环节都有财税坑。比如岗位需求环节,很多企业注销时急着招清算人,JD(职位描述)写得含糊不清,结果招来个半吊子,不仅没帮上忙,还多花了冤枉钱。我见过有个公司招财务清算,结果招了个只会做账的会计,连税务清缴都不懂,最后不得不请外部机构,多花了20万服务费。
再比如入职环节,合同签不好,注销时就是定时。有个案例,企业招销售时,合同里写了提成按回款比例计算,但没约定注销前未回款的部分是否计提。结果注销时,销售团队集体闹,要求按合同履行,企业得掏几百万提成,最后不得不卖资产抵债。
(他叹了口气,摇摇头)最可惜的是在职管理环节。很多企业注销时才发现,员工的考勤、绩效记录乱七八糟,遣散费都算不明白。我见过一家工厂,注销时盘点考勤,发现有个员工长期旷勤但工资照发,一查才知道是考勤机坏了没人管,最后只能自认倒霉,多赔了十几万。
记者:那针对这些环节,您有什么具体的优化建议吗?
陈建国:(眼睛一亮)建议啊,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六个字:算清账,定好规。
算清账是指招聘前先算经济账。注销期招人,别只看工资,要看总成本。比如招个清算专员,月薪2万,但能帮你省下50万税务罚款,那就是划算的;招个临时工月薪5千,但因为不熟悉流程导致资产盘点出错,损失10万,那就是亏本的。我一般建议企业用成本效益比公式:总成本(工资+社保+福利+潜在风险)÷ 预期收益(节省的损失+提高的效率),小于1才招。
定好规是指把招聘流程标准化,尤其是注销期。比如,注销岗位的JD必须明确核心职责和终止条件——招清算专员,就得写清楚需完成税务清缴、资产处置等X项工作,完成即终止合同;招临时工,就得约定工作期限不超过X个月,注销完成后自动解除。还有合同,必须明确注销期间岗位的特殊性薪酬计算方式违约责任,最好让法务审核一遍。
(他喝了口茶,笑了笑)说到底,注销期的招聘流程优化,就是把平时该做没做的补上。平时招聘规范了,注销时哪有那么多麻烦?
三、争议性问题:注销时优化招聘是亡羊补牢还是多此一举?
记者:有个争议性问题想请教您:有人说企业注销时才谈招聘优化,是典型的亡羊补牢,您怎么看?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
陈建国:(靠在椅背上,手指交叉抵着下巴)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戳中了很多老板的痛点。(沉默片刻,眼神变得锐利)说实话,亡羊补牢这个比喻,一半对,一半不对。
对在哪儿?注销时才想起优化招聘,确实晚了。就像我刚才说的,招聘的漏洞平时就埋下了,注销只是引爆。我见过一家公司,平时招聘全靠关系户,注销时想招个靠谱的律师,结果根本没人愿意来——谁都知道烂摊子不好收拾。这时候优化招聘,确实像补羊圈,羊都跑得差不多了。
(他突然坐直身体,语气坚定)但不对在哪儿呢?就算羊跑了不少,补好羊圈总比让剩下的羊跑光强啊!注销期的招聘优化,不是为了挽回损失,而是为了控制损失。你想啊,企业注销时,资产在贬值,债务在累积,每多一天拖延,就多一天损失。这时候招个对的人,可能让清算周期缩短30%,省下的钱够付好几个月工资。这能叫多此一举吗?
(他拿起算盘,拨得噼啪响)我常说,企业注销就像大考,平时不好好学习(招聘不规范),临时抱佛脚(优化招聘)肯定来不及,但总比交白卷强吧?至少能及格,不至于挂科赔个底朝天。
四、从清算案例到行业启示:给所有企业的招聘避坑指南
记者:能否分享一个您经手过的、通过优化注销期招聘最终实现体面退场的案例?
陈建国:(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有啊,这个案例我印象特别深,是个做教育科技的公司,2021年因为政策调整要注销。老板一开始也慌了神,觉得招人就是烧钱,结果我跟他算了笔账:公司有200多个学生未完成课程,还有30多个员工的遣散费没算清楚,如果处理不好,不仅赔钱,还可能上热搜。
后来我们建议他招两个关键岗位:一个是学生事务专员,负责对接家长、完成课程收尾;一个是劳动法顾问,负责员工安置。招聘时我们特别注意了JD的明确性——学生事务专员要求有教育行业经验,擅长沟通,能接受弹性工作;劳动法顾问要求有劳动仲裁经验,熟悉教育行业劳动纠纷。
(他喝了口茶,眼神柔和)结果呢?学生事务专员入职后,用了一个月时间,把所有家长都安抚好了,还追回了80%的未收学费;劳动法顾问帮公司设计了分期支付遣散费方案,员工们都签了同意书。最后公司注销时,不仅没闹纠纷,还因为负责任的退场方式,获得了家长的好评。老板后来跟我说:早知道招这么两个人,我平时招聘也该这么规范。
记者:这个案例对其他企业有什么启示?
陈建国:(把笔记本合上,眼神变得深邃)启示啊,就一句话:别把招聘当成招个人,而要当成防风险。不管是注销企业还是正常经营企业,招聘的本质都是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我给企业做咨询时,常说招聘三问:招这个人,能解决什么问题?会带来什么风险?成本是否可控?注销期的招聘,更要问这三问。平时招聘把这三问想清楚了,注销时哪有那么多坑?
(他看了看手表,站起身走到窗边)其实啊,企业注销就像一场告别,体面告别,才能留有余地。而招聘流程的优化,就是这场告别最好的礼服。
五、给行业新人的寄语:别只盯着数字,要看见人
记者:想请您对财税和人力资源行业的新人说几句建议。
陈建国:(转过身,阳光洒在他脸上,显得格外温和)新人啊,我常说一句话:别只盯着报表上的数字,要走到业务一线,看看数字背后的人。
我刚入行时,师傅让我跟一个注销项目的清算,我光顾着算资产、查债务,结果忽略了员工的情绪。有个老会计跟着公司十年,注销时一分遣散费都没有,当场就哭了。我当时觉得按规矩办事,后来才明白,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当时招聘时能规范合同,平时能做好员工关怀,哪会有那样的场面?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所以啊,不管是做财税还是做招聘,都要记住: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数字背后是故事,故事背后是人心。新人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别急着下结论。比如优化招聘流程,不仅要懂财税政策,还要懂劳动法,甚至要懂点心理学——知道员工担心什么,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他拿起桌上的铜算盘,轻轻掂了掂)这算盘我用了25年,它教会我:算盘珠子要一颗一颗拨,账要一笔一笔算,人要一个一个尊重。希望新人也能记住:做财税和招聘,既要算得精,更要做得正。
【访谈尾声】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陈建国的办公室里,茶香与算盘的木香交织在一起。他送我到门口,笑着说:今天的聊得尽兴。其实啊,企业注销和招聘流程优化,说到底都是'经营之道'——平时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临了了,才能体面收场。
走出办公楼,我回头望了一眼,陈建国仍站在窗边,手里摩挲着那枚铜算盘,像一位守护着经营密码的老匠人。或许,这就是资深专家的通透:看透了数字的冰冷,却依然相信人的温度;经历过注销的阵痛,却总能从中提炼出前行的智慧。
(全文完,约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