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老板喝茶,聊起来都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不少公司都在考虑关门大吉。但一说到注销,大家就头疼——尤其是劳务派遣员工的安置问题,稍不注意就可能惹上官司,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啊,企业注销时,劳务派遣员工安置并非只有赔钱一条路,国家有不少优惠政策能帮企业减轻负担。今天我就以20年财税从业者的经验,跟大家好好聊聊企业注销,劳务派遣员工安置有哪些优惠政策,看完说不定能让你少走弯路!<
.jpg)
先搞懂:为什么劳务派遣员工安置是大头?
很多老板觉得,公司注销不就是走流程吗?其实不然。劳务派遣员工虽然不是企业的正式工,但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企业作为用工单位,在注销时对员工的安置责任一点不轻。比如,派遣合同到期终止,企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员工无过错被提前退回,还得支付赔偿金。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做制造业的张总,公司注销时没处理好派遣员工的补偿,结果被员工集体仲裁,不仅赔了50多万,还被列入了失信名单,想再创业都受影响。
所以啊,安置劳务派遣员工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企业注销的必答题。好消息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规范退出,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只要用对方法,能省下一大笔钱。
优惠政策一:经济补偿金税盾政策——多拿钱不用愁税
说到员工安置,经济补偿金肯定是绕不开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算。这笔钱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不是小数目,但很多人不知道,经济补偿金在税务处理上能占便宜。
具体来说,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3倍的部分,虽然要交税,但可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而且允许扣除社保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和专项附加扣除。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案例:之前有个做贸易的李总,公司注销时有15名劳务派遣员工,平均工龄5年,月工资1.2万元,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是8000元。按标准算,经济补偿金是1.2万×5=6万元/人。当地社平工资3倍是24万元,6万远低于这个数,所以所有人的补偿金都能免个税!李总一开始还担心要扣税,我帮他算完,直接省了3万多的个税,员工拿到手的钱更多了,安置也顺利多了。
这里要提醒一句:如果员工工资特别高,超过社平工资3倍的部分,一定要记得帮员工申报个税,别以为不申报就没事,现在税务大数据这么厉害,被查到可就麻烦了。
优惠政策二:社保补贴与稳岗返还——安置员工政府给钱
企业注销时,最缺的就是现金流。而社保补贴和稳岗返还,就是政府给的及时雨,专门帮企业缓解安置压力。
先说社保补贴。根据《就业促进法》和各地政策,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比如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家庭人员等)就业的,可以申请社保补贴。劳务派遣员工如果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企业在注销前6个月内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且员工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部分地区会给予企业社保补贴。比如上海这边,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社保补贴按企业缴纳部分的50%发放,最长可领3年。我之前帮一个服务行业的王姐处理注销,她公司有8名派遣员工是4050人员,注销时申请了社保补贴,一下子拿到了12万,刚好够支付部分补偿金。
再说稳岗返还。这个政策大家可能熟悉,疫情期间用得多,但其实现在还在延续。根据《关于做好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2〕23号),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30人(含)以下的裁员率不高于20%的,可以申请稳岗返还。返还标准是上年度企业及其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90%。关键是,劳务派遣员工也算企业的职工!只要企业满足条件,注销前申请稳岗返还,拿到钱就能用来支付员工安置费用。我有个做物流的老板,去年注销时申请了稳岗返还,拿了28万,直接覆盖了60%的补偿金成本。
这里有个坑要注意:稳岗返还必须在企业注销前申请!一旦注销,主体没了,钱就拿不到了。所以如果打算注销,一定要提前3-6个月关注稳岗返还政策,别等注销了才想起来。
优惠政策三:一次性安置费与内退协议——特殊员工的温柔退场
有些企业注销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劳务派遣员工,比如距离退休不足5年的老员工,或者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就业的员工。这类员工如果直接解除合同,补偿金可能不够,还容易引发纠纷。这时候,一次性安置费和内退协议就能派上用场。
一次性安置费主要针对国企或集体企业改制时的员工,但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注销时,如果员工自愿,也可以参考这个政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和员工协商,除了支付经济补偿金外,再额外给一笔一次性安置费,用于帮助员工过渡。这笔钱在税务处理上,符合条件的也可以享受个税优惠。我之前处理过一个集体企业注销,有10名老员工快退休了,企业和他们协商,除了按标准给补偿金,每人再给了5万安置费,双方签了《自愿解除劳动关系及一次性安置协议》,员工满意,企业也顺利注销了。
内退协议则更灵活,其实就是待岗协议。企业和员工约定,在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前,由企业继续发放基本生活费(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继续缴纳社保,等员工退休后,由企业办理退休手续,养老金由社保基金发放。虽然内退不算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解除,但在企业注销时,如果员工同意,可以作为过渡方案。不过要注意,内退协议必须明确社保缴纳责任,别注销后社保断了,员工反过来找企业麻烦。
优惠政策四:跨区域转移接续——员工社保不中断
劳务派遣员工经常跨区域工作,企业注销时,员工的社保、公积金转移是个大问题。很多人担心,企业注销了,社保断了,影响买房、买车、孩子上学。其实,国家早就出台了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帮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员工离职后,社保和公积金可以转移到新单位,或者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继续缴纳。企业注销时,有义务协助员工办理转移手续。而且,部分地区对转移过程中的手续费给予减免,比如跨省转移社保,现在基本实现了全程网办,不用员工跑断腿。
我之前遇到一个做IT的刘总,公司注销时有个派遣员工要回老家,社保在江苏、上海、浙江都交过。一开始员工愁眉苦脸,怕转移麻烦。我帮他联系了当地社保局,通过跨省通办系统,3天就办好了转移手续,员工后来还特地打电话感谢,说还以为公司注销不管我们,没想到这么顺利。其实啊,帮员工把社保转移好,不仅能减少纠纷,还能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员工更愿意配合安置,对企业来说是双赢。
最后提醒:政策要用对,合规是底线
说了这么多优惠政策,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句:政策是工具,不是漏洞。用对了能省钱,用错了可能违法。比如,有人为了拿稳岗返还,虚构员工名单;有人为了让员工少交个税,虚报经济补偿金金额。这些操作在税务大数据下无所遁形,一旦被查,不仅要补税、交罚款,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企业因为钻空子翻车。其实啊,国家出台这些优惠政策,本意就是鼓励企业规范退出、善待员工,只要企业真心实意安置员工,合规享受政策,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留下好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上海加喜财税:财务凭证不完整、知识产权处置,注销时别踩坑!
企业注销时,财务凭证不完整是硬伤,尤其是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表、社保缴纳记录、补偿金协议等,如果缺失,税务清算时可能被认定为成本不实,导致经济补偿金无法税前扣除,多交冤枉税。我们之前帮一家科技公司处理注销,发现员工工资凭证丢了3个月的,最后补签了《工资确认书》并提供银行流水,才勉强通过税务审核,多花了2个月时间。
知识产权方面,很多企业注销时只关注资产清算,却忽略了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处理。如果知识产权直接无偿转让给股东,可能被视同销售,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没妥善处置,还可能被他人侵权,引发后续纠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擅长处理这类问题,通过凭证补签、资产评估、税务筹划,帮助企业合规注销,同时保障员工安置和知识产权处置的税务安全,让企业退得干净,退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