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深秋午后,北京朝阳区某共享办公区的会议室落地窗外银杏正黄。陈国栋端着紫砂壶,蒸汽袅袅中露出标志性的笑容——从业25年的财税老江湖,鬓角染霜,眼神却像鹰隼般锐利。他面前的笔记本上,教育机构注销商标处理标题旁画着三个重重的问号。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专注企业生命周期财税服务的专家,他经手过300余家教育机构的注销案例,其中因商标处理不当引发的纠纷占比超四成。<
.jpg)
一、开场:从烂尾楼说起,商标是最易被遗忘的不动产
主持人:陈老师您好,最近不少教育机构因政策调整或经营不善面临许可证吊销、公司注销。很多创始人会忙着清算资产、处理债务,却容易忽略手里的商标。您常说商标是企业的不动产,在注销这个终局时刻,最常被踩的坑是什么?
陈国栋(放下茶壶,笑出眼角纹):老话说得好,'善始善终',企业注销也一样,商标处理不好,就是'烂尾楼'。 我上周刚接了个案子,某连锁少儿英语机构,全国20家分校,注销时商标权证锁在总经办抽屉里,没人记得续展,结果过期3个月被抢注。你想啊,品牌做了8年,突然成了别人的,这不是给对手送弹药吗?
他往前倾了倾身,手指敲了敲桌面:最常见的就是'三不管':没人管、不会管、不敢管。 没人管是因为创始人忙着跑路,员工想着遣散费;不会管是以为公司注销商标就'自动消失'了;不敢管是怕麻烦——转让要找买家,注销要走流程,不如扔一边。
主持人:这种不管会带来什么具体后果?
陈国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叉):法律上,商标权属于企业资产,注销时没处理,就变成'无主财产',可能被他人申请注销或抢注;税务上,商标没转让或注销,清算时没核销,相当于'账实不符',税务局可能认定偷逃税款;甚至,原股东还可能因为'未尽到清算义务'被债权人起诉。 我见过个极端案例,某机构注销后,商标被抢注者告'商标侵权',原股东赔了200万,这叫'死了一次,又死一回'。
二、进阶:从资产清算到税务筹划,商标处理的三步棋
主持人:说到资产清算,商标作为无形资产,在注销时税务处理上有什么讲究?很多创始人会问:我直接把商标送给朋友,是不是就不用交税了?
陈国栋(摆摆手,露出这想法太天真的表情):送?哪有那么简单。 税法里有个词叫'视同销售',你把商标无偿转让,税务局会按'公允价值'核定你的转让所得,该交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一分不能少。我去年遇到个老板,觉得商标送给关联公司'省税',结果公允价值500万的商标,他按50万转让,税务局直接调增所得,补了125万企业所得税,还罚了滞纳金。
他喝了口茶,语气严肃起来:正确的'三步棋',得走稳:第一步,清查'家底'——搞清楚手里有多少注册商标,哪些在用,哪些闲置,有没有质押;第二步,评估'身价'——找正规评估机构出具报告,这是税务处理的依据;第三步,选对'出路'——转让、注销,或者保留权利但指定管理人。
主持人:这三种出路各适合什么情况?有没有什么判断标准?
陈国栋(眼睛亮起来,像在讲棋谱):转让适合'有价无市'的商标,比如你有'ABC英语'商标,虽然机构注销了,但品牌还有认知度,可以卖给同行,还能回血;注销适合'鸡肋'商标,比如没名气、没续展可能的,留着反而占管理成本;保留权利但指定管理人,适合那些可能'东山再起'的创始人,比如我有个客户,机构注销时把商标指定给原股东代管,3年后重组新公司,直接把商标'拿回来',省了重新注册的功夫。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翻出个文件夹:给你看个反面教材。 某职业培训机构,注销时把3个商标按'零元转让'给法人代表,结果税务局查账时发现,其中一个商标在转让前刚被评估值200万,最后按'明显不合理的低价'核定转让所得,补了50万税。这提醒我们:税务处理的核心是'公允',别耍小聪明,税局比我们懂'市场价'。
三、争议:是止损还是留后路?商标注销的两难选择
主持人:说到商标转让,行业内有个争议:很多教育机构商标带有地域性或行业性特征,比如XX市朝阳区少儿美术,这种商标转让难度大,有人主张直接注销一了百之,您怎么看?
陈国栋(靠在椅背上,手指交叉抵着下巴,陷入沉思):这问题啊,就像'断舍离'——有些东西扔了是解脱,有些扔了是遗憾。 我去年处理过一个案子,某县级书法培训机构,商标叫'李氏书堂',创始人觉得'县级机构商标不值钱',注销时直接申请了注销。结果半年后,当地教育局想推广传统文化,到处找有历史感的品牌,最后花50万从第三方手里买回了'李氏书堂'商标。创始人知道后直拍大腿:'早知道留着授权给教育局,既能收钱,还能传承品牌。'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犀利:但反过来,那些'僵尸商标'——没续展、没知名度、还可能侵犯他人权利的,留着就是'定时'。 我见过个机构,注销时商标没注销,结果被别人用这个商标卖'山寨课程',消费者找上门,原股东因为'商标登记信息还是原公司',被连带起诉。所以我的原则是:'有价值的留着,没价值的扔掉,不确定的先评估'。
主持人:那如果商标已经质押给银行,公司注销时该怎么处理?这会不会增加复杂性?
陈国栋(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这步棋走错了,满盘皆输。 商标质押就像'房子抵押了',你想卖房子,得先找银行解除抵押,不然过不了户。商标也一样,注销前必须和银行沟通,要么提前还清贷款解除质押,要么用转让款优先偿还债务。我见过个最惨的,机构注销时忘了商标质押了,结果商标被银行拍卖,拍卖款还不够还贷款,股东还得倒贴钱。
四、案例:从血泪教训到教科书式操作,商标处理的生死局
主持人:您经手过这么多案例,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商标处理的重要性?
陈国栋(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有两个案子,一个'血泪教训',一个'教科书式',对比特别鲜明。 先说教训:某连锁早教机构,2021年因资金链断裂注销,全国30家分校,商标'宝贝乐园'很有名。但创始人忙着和债权人扯皮,商标一直没人管。结果2022年,商标被前员工抢注,新公司用'宝贝乐园'开了10家加盟店,原创始人发现时,商标已经花高价赎回来了,还损失了30%的市场份额。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反观教科书案例:某在线英语机构,2023年因政策调整注销。创始人很清醒,第一步找了专业机构评估,发现核心商标'ABC在线'价值800万;第二步,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最终卖给某上市公司,溢价200万;第三步,把闲置的5个小商标申请注销,省了每年2万的续展费。整个过程,税务零风险,还回血了1000万。
主持人:这两个案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陈国栋(合上笔记本,眼神坚定):区别在于'有没有提前布局'。 教训案的创始人把商标当'附属品',觉得'公司没了,商标也没了';而成功案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把商标当'核心资产',注销前半年就成立了专项小组,找评估、找买家、处理税务,每一步都踩在点上。这就像下棋,高手能看到三步之后,而新手只顾眼前一步。
五、收尾:给行业新人的三字诀:慎、准、稳
主持人:对于刚入行的财税或法务新人,在处理教育机构注销商标时,您有什么建议?
陈国栋(拿起紫砂壶,给主持人也倒了杯茶,露出温和的笑容):我送新人三个字:'慎、准、稳'。
慎是谨慎评估风险。 别只看商标证书,要查有没有质押、有没有诉讼、有没有即将到期。我见过个新人,没查到商标的无效宣告请求,结果转让后被人起诉,差点丢了工作。
准是准确把握需求。 问清楚创始人:你是想止损,还是想留后路?是想现金回流,还是保留品牌?不同的需求,路径完全不同。比如有的创始人想东山再起,就不能轻易注销商标,得指定管理人;有的急着还债,就得赶紧转让变现。
稳是稳妥推进流程。 商标转让要签合同、做公证、交材料,注销要走申请、公告、领证,每一步都要留痕。我常说:做财税,不怕麻烦,就怕'没痕迹'。 纸质文件、邮件记录、聊天截图,都得存档,万一将来有纠纷,这就是'护身符'。
他望向窗外的银杏叶,语气变得悠长:教育机构的商标,承载的可能是一个团队的心血,是一批学生的记忆,甚至是一个教育理念的传承。处理它,不能只算经济账,还得算'良心账'。 新人啊,别只盯着税率和流程,多问问创始人'这个商标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会发现,工作不止是数字,还有温度。
主持人:感谢陈老师的分享,这些经验和建议,对正在面临注销的教育机构从业者,以及行业新人,都是宝贵的财富。
陈国栋(笑着摆摆手):客气了。 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他们能记住:企业注销不是终点,商标处理得好,就能让'故事'继续讲下去。
(访谈结束,夕阳已斜,会议室的灯光亮起,陈国栋的笔记本上,慎、准、稳三个字被画了圈,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