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
.jpg)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王建国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端起紫砂杯抿了口茶,杯壁上税字印章若隐若现——这是他从税务局退休时老同事送的,刻着铁面无私,心系企业。作为拥有30年财税经验的资深专家,前税务局稽查科科长、现任某知名财税咨询机构首席顾问,王建国以敢说真话、会办实事在业内闻名。他的口头禅是老话说得好,税务这事儿,既要算清账,更要算对人,说话时总习惯用手指轻敲桌面,像是在给节奏打拍子。
一、注销税务:企业主的最后一道坎
记者:王老师您好!很多企业主觉得公司注销就是走流程,但现实中常因税务问题卡壳。您在企业注销一线多年,他们最常遇到的痛点是什么?
王建国(轻敲桌面,笑眯眯地):这个问题问得实在!老话说得好创业不易,注销更难。我见过太多老板,公司经营时风生水起,一到注销就愁眉苦脸——账面利润几百万,要交25%企业所得税;一堆存货、设备,处理不当既费劲又多缴税;还有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几年前漏缴的税、没开的发票,像定时一样。
前两天还有个老板找我,说公司要注销,账上有800万未分配利润,税务局要按清算所得交25%企税,就是200万,他直呼还不如不注销。我说你早干嘛去了?注销前把利润分掉,股东交20%个税,能省100万!这就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
(放下茶杯,语气严肃)企业注销的税务核心,就八个字:清算所得,税负最小。但前提是合法——我见过有老板为了少缴税,让会计把账面利润做亏损,最后被稽查查出来,税款、滞纳金、罚款三倍,公司直接黄了。
二、合法筹划:注销前的税务减负术
记者:您刚才提到清算所得和股东分红的选择,这应该是注销税务筹划的关键。能不能具体讲讲有哪些合法方法?
王建国(眼睛一亮,身体前倾):问到点子上了!注销税务筹划不是钻空子,而是把政策用足用透。我总结了几招干货,都是实战摸爬滚打出来的。
第一招:股东分红VS清算所得,哪个更划算?
老话说货比三家,税比两道。公司注销时,账面未分配利润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股东分红,要么清算后分配。前者交股息红利所得个税(20%),后者先交25%企税,再分给股东交20%个税,中间差着25%的税呢!
举个真实案例:上海有家科技公司,2023年注销时账面未分配利润1200万。老板一开始想直接清算,我算了笔账:1200万×25%=300万企税,剩下900万分给股东,交900万×20%=180万个税,合计480万。后来我建议他先做利润分配:股东会决议分红,股东交1200万×20%=240万个税,直接省了240万!有人问那企税呢?分红是从税后利润分的,企税早就交过了,所以不用再交。
(敲敲桌子)注意!分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账面有未分配利润,二是股东会决议齐全。不能为了分红硬凑利润,那叫虚增利润,偷税!
第二招:存货和固定资产,卖还是分有讲究
企业注销时,存货、固定资产怎么处理?直接卖?分给股东?还是捐赠?税负差远了!
我去年处理过个案例:杭州一家服装厂注销,有库存服装100件,账面成本每件500元,市场价每件1000元。老板想直接卖了回笼资金,我赶紧拦住:卖存货要交13%增值税,100件×1000×13%=1.3万,而且销售价高于成本,还要交企业所得税。后来我建议他分配给股东,作为股息分配处理:增值税上,属于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视同销售,要交增值税;但企业所得税上,属于企业重组业务,符合条件的可特殊性税务处理,暂不征税。
(喝了口茶,咂咂嘴)这里有个关键点:分配给股东的存货,必须按公允价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不能按成本价。如果老板想省税,故意把市场价1000元的服装按500元分给股东,税务局会核定计税价格,反而更麻烦!
第三招:历史税务问题,主动清理比被动挨罚强
很多企业注销时,才发现以前年度有漏网之鱼:比如2020年有一笔收入没入账,2021年抵扣了增值税……这些问题不解决,注销根本通不过。
我见过最惨的:南京一家贸易公司,注销时被税务局查出2019年有50万收入没申报,补了10万增值税,还有5万滞纳金(每天万分之五,四年下来快10万了),老板当场哭了。其实他要是主动补缴,滞纳金能少一半——税法规定,偷税的滞纳金从税款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果是主动自查补税,从补税之日起算,能省不少。
(摆摆手)所以注销前,一定要做税务体检,把往年的申报表、发票、合同都翻一遍,该补的补,该报的报。记住,税不怕少,就怕瞒,税务局最恨的不是你少缴税,是你撒谎!
三、争议与边界:筹划不是打擦边球
记者:有个争议问题一直存在:有企业主认为注销时留点债务,就能减少清算所得,少缴税,这种说法对吗?有没有风险?
王建国(突然身体后仰,手指停顿在半空,沉默了三秒):这个问题……问到雷区了。老话说高风险高收益,但税务筹划的高收益必须建立在合法基础上,留债务这事儿,得分情况看。
先说合法的留债务:比如企业真实欠供应商100万,注销时跟供应商协商先挂账,以后慢慢还,这100万就不用计入清算所得,确实能少缴25万企税。但前提是真实债务——有合同、有付款凭证、供应商认可,不能是老板自己虚构的应付账款。
(突然提高音量)但如果是虚构债务,那就不是筹划,是偷税! 我去年处理过一个案子:深圳一家公司注销,老板让会计虚构了200万应付账款,说是欠某供应商的货款,结果那家供应商根本不存在,被税务局稽查发现,定性为偷税,不仅补了50万企税,还罚了100万,老板进了拘留所。
(叹口气,语气缓和)还有个灰色地带:企业注销时,大股东用应收账款抵债,比如欠自己200万,然后说不用还了,这200万就冲减了清算所得。但税法规定,关联方的债务重组,要有合理商业目的,如果是为了少缴税,税务局会调整计税依据。 我见过有个老板,注销时让关联方豁免500万债务,结果税务局认为没有合理商业目的,视同股东分红,让他补了100万个税。
所以我的原则是:真业务真筹划,假业务真偷税。 税务筹划就像走钢丝,左边是少缴税,右边是坐牢,中间那根线,就是税法。
四、筹划的最高境界:合规创造价值
记者:您做了30年财税,从税务局稽查到企业顾问,视角转变后,对税务筹划的理解有什么变化?您认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王建国(眼神变得柔和,望向窗外的绿植):这个问题,得从我刚进税务局时说起。那是1993年,我第一次参与企业注销稽查,发现一家公司少缴了20万增值税,老板是个60多岁的老头,给我跪下了,说厂里200多号人等着发工资,要是补税厂子就垮了。我当时心一软,跟领导汇报后,允许他分期补缴。
(嘴角上扬)那时候我觉得,税务就是收税,越严越好。但后来在企业做顾问,才发现很多老板不是想偷税,是不懂税——他们辛辛苦苦创业,赚了钱,却因为不懂政策,多缴了税,甚至交了冤枉税。
比如我服务过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注销时有一项专利技术,账面价值0元(因为研发费用化了),市场评估值500万。老板想直接放弃,我赶紧说:别放弃!你可以把专利'转让'给股东,或者'捐赠'给政府,符合条件的话,免增值税、免企业所得税!后来他选择转让给股东,股东交了10万个税,比直接放弃(相当于损失500万)划算多了。
(敲敲桌子,语气坚定)所以现在我认为,税务筹划的最高境界,不是少缴税,而是合规创造价值——通过合理的税务规划,让企业注销时税负最小化、风险最小化、价值最大化。就像医生看病,不是把病治好就行,而是让病人少受罪、恢复快。
五、给行业新人的建议:心正、眼尖、手稳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想进入财税行业,尤其是税务筹划领域。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王建国(拿起茶杯,喝了口茶,眼神里带着期许):年轻人有热情是好事,但财税这行,心术比技术更重要。我送他们三个词:心正、眼尖、手稳。
心正,就是守住合规底线。我见过不少年轻人,为了业绩,帮客户做假筹划,最后客户被罚,他也跟着倒霉。老话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税务这行,伸手的代价太大。
眼尖,就是政策要吃透。税法每年都在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税……政策文件堆起来比人还高。我每天雷打不动看国家税务总局官网,每周花3小时学新政策。年轻人更要这样,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不学政策,怎么给客户做筹划?
手稳,就是细节要抠死。我年轻时做会计,因为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算错,导致企业多缴了2万税,被老板骂了三天三夜。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每笔业务查三遍的习惯:政策适用对不对?数据计算准不准?资料齐不齐全?年轻人别怕麻烦,细节决定成败,税务筹划更是如此。
(放下茶杯,站起来走到窗边)最后送句话给年轻人:做财税,就像做良心买卖——你对政策有多熟,客户就有多信你;你对底线有多坚守,路就能走多远。
【访谈尾声】
夕阳西下,王建国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临走时,他递给我一本《企业注销税务操作指引》,扉页上写着:税法是冰冷的,但税务筹划可以有温度。或许,这就是财税人的终极追求——在合规的框架内,为企业减负,为行业赋能,让每一分税都缴得明白、缴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