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搞招商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企业踩坑的案例,其中医疗器械企业因为许可证问题在高企认定上栽跟头的,绝对能排进前三。说实话,咱们临港这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政策扶持力度大,很多企业冲着高新技术企业这块金字招牌来落地,但往往忽略了一个细节:医疗器械许可证这玩意儿,过期或者注销了,高企认定的申请材料能不能改?怎么改?今天我就以一个踩过坑、带过企业、跟过政策的老招商人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事。<
.jpg)
记得2021年,临港引进了一家做二类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的XX生物,创始人是个技术出身的海归,产品研发能力没得说,但对企业资质这块儿有点想当然。当年他们准备申报高企,材料都整理得差不多了,突然发现核心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还有三个月就到期了。当时企业负责人急得满头汗,跑来找我:王哥,我们研发投入占比、知识产权数量都够,就这证快过期了,会不会影响高企认定?材料能不能先交,等新证下来再补?
我当时就琢磨:这问题可大可小。高企认定管理办法里确实没明说医疗器械许可证必须有效,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这一块,要求是对企业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如果这个产品对应的许可证过期了,还能不能算高新技术产品?咱们临港招商团队内部也讨论过,最后结论是:能改,但得有策略。我建议他们先把过期的产品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里剔除,用其他在研项目的研发费用和知识产权顶上,同时加快新证办理。后来企业采纳了建议,当年高企认定顺利通过。新证下来后,他们还特意给我送了面锦旗,说多亏临港招商团队提前布局,不然几十万研发投入就打水漂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医疗器械许可证在高企认定里,就像个隐形门槛——平时不显眼,真到关键时刻,能直接决定你能不能跨过去。很多企业总觉得我产品好、技术硬就行,但咱们临港这边做产业服务的都知道,政策合规是底线,资质是敲门砖,没有砖,门都敲不开,更别提进屋拿高企这个大红包了。
注销后的断舍离:是绝境还是转机?
比许可证过期更棘手的,是许可证直接注销。这种情况我去年也遇到过一家XX医疗科技,他们早期有个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做得一般,后来公司战略转型,主攻高端影像设备,这个老产品的许可证就一直没续,结果不小心过期后被注销了。等他们准备申报高企时,财务在做收入结构分析时发现,这个注销产品的收入还占着总收入的15%,直接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不达标(要求60%以上)。
企业负责人当时都快哭了:王哥,我们转型不容易,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占比都达标了,就因为个旧产品没及时处理,高企要泡汤?这政策也太死板了吧!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挺可惜的,但政策就是政策,咱们得想办法破局。我带着团队帮他们梳理了三个方向:第一,能不能把注销产品的收入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里剥离,用其他在研项目的技术性收入补充?但查了政策,技术性收入需要是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他们新项目还没落地,这条路走不通。第二,能不能跟监管部门沟通,看能不能恢复许可证?结果反馈是注销超过两年,无法恢复。第三,也是最后一条路——调整企业主营业务方向,把高企认定的核心从旧产品转向新产品。
这条路最难,但也是唯一的活路。我们帮他们重新梳理了研发项目立项报告,把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单独归集,补充了5项相关专利,同时向认定机构提交了《主营业务调整说明》,详细解释了产品转型的必要性和新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最后认定专家组认可了他们的转型逻辑,高企认定勉强通过。事后我跟企业负责人说:注销不是终点,而是‘断舍离’的机会。你们把旧包袱甩掉,反而能轻装上阵,让高企认定真正成为你们转型的‘助推器’。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产品迭代、战略调整,这时候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存废问题,其实是个信号——提醒你该及时清理旧船票,别让它成为你登高企这艘新船的障碍。咱们临港招商团队现在给企业做政策辅导时,都会加上一条资质健康体检:不光看高企认定条件,还帮企业梳理所有医疗器械资质的有效性,提前预警、提前调整,避免临时抱佛脚。
临港招商的避坑指南:提前布局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在临港搞招商,我们常说招商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高企认定就是那棵梧桐树,而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合规性,就是树下的土壤。土壤不行,树再好也长不旺。这些年我总结了几条避坑指南,分享给各位企业朋友:
第一,许可证有效期和高企认定周期要错峰。高企认定一年一次,材料提交前6个月就得开始准备。如果你的医疗器械许可证在认定前3-6个月到期,千万别等!赶紧续期,或者提前启动产品转型。我见过有企业觉得还有半年到期,应该没事,结果续期时因为材料问题卡了两个月,高企认定直接错过窗口期,损失惨重。
第二,注销产品要快刀斩乱麻。如果确定要放弃某个产品,别拖着不办注销手续。早注销、早调整,就能早把收入结构掰过来。咱们临港这边有个高企培育库,会提前半年筛选有潜力的企业,这时候如果发现企业有资质问题,我们招商团队会第一时间介入,帮企业做手术式调整——比如把注销产品的收入占比压到10%以下,同时补充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证明,确保手术成功。
第三,别把申请材料修改当补丁。很多企业觉得,高企材料不行了,最后改改就行。但我要提醒大家:修改不是打补丁,而是重构。比如许可证注销后,你不能简单把对应产品收入划掉,而是要重新论证你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新产品如何体现技术先进性?研发费用如何归集?这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梳理,而不是财务部门数字游戏。去年有个企业,许可证注销后只改了收入数据,没调整研发项目说明,最后被认定机构质疑研发投入与核心技术不匹配,直接被否。当时企业负责人跟我说:早知道听你的,把研发报告也改了,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说实话,在临港做招商,我们不光要引进来,更要扶上马、送一程。医疗器械企业的高企认定之路,就像走钢丝,左边是技术创新,右边是合规资质,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来。但我们见过太多企业因为提前布局、及时调整,最终在高企认定中脱颖而出,拿到政策红利后发展得越来越好。比如XX生物,去年通过高企认定后,不仅享受了税收减免,还在临港拿到了生物医药专项扶持资金,今年他们的新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估值翻了好几倍。
当证与名相遇:企业该如何平衡合规与创新?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让我纠结了很久的问题: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刚性要求,会不会限制企业的创新灵活性?比如有些企业为了快速迭代产品,故意不续期旧许可证,想先创新后补证,结果在高企认定时栽了跟头。反过来,有些企业为了保住高企资格,死守着即将过期的产品,不敢转型,错失了市场机会。
这个问题,我在给企业做政策辅导时经常被问到。我的答案是:合规是底线,创新是生命线,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左手右手’的关系。咱们临港的政策导向也是这样——鼓励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比如我们今年推出的医疗器械产品研发与高企认定联动服务,就是帮企业在立项时就同步规划资质办理和高企材料准备,让证的获取和名的认定同步推进,避免先踩坑后补洞。
我想问各位企业朋友一个问题:当医疗器械的证与高企的名相遇,当政策的红线与市场的蓝海交织,企业究竟该在守旧与创新的天平上如何加码,才能让临港的产业政策真正成为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只要咱们提前布局、灵活应对,就一定能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赛跑中,跑出自己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