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上个月刚把跟朋友合伙的小公司给注销了。不是什么大生意,就开了两年,折腾到账上还没我工资卡里的零头多。一开始雄心勃勃说要做点不一样的事,结果现实给了我们一巴掌——客户难找,成本压不下来,两个人天天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吵架,最后干脆一拍两散:散了吧,总比亏光强。<
.jpg)
注销这事儿,一开始我以为就是跑跑工商、税务,顶多花点钱找代办。结果呢?第一步就卡住了——劳动法合规性评估。你说搞笑不?公司活着的时候没好好研究这些,关门了才发现,这玩意儿比想象中难缠多了。
踩过的坑:劳动法那道坎,比想象中难缠
我们公司就三个员工,加上我朋友俩合伙人,总共五个人。一开始我想:就五个人,补偿金按最低标准给,谁还能闹?结果咨询了做律师的同学,直接被泼了盆冷水:补偿金得按N+1算,N是工龄,1是提前通知期。还有社保欠缴、年假没休完的工资,一样都不能少。
更麻烦的是有个老员工,跟着我们干了快两年,说我要失业金,你们得给我开离职证明,还得写‘非因本人意愿离职’。我当时就懵了——公司解散算不算非本人意愿?要是写自愿离职,人家领不到失业金;要是写公司原因,万一以后他找麻烦说我们违法解除,怎么办?
后来才知道,这种事根本不是拍脑袋能决定的。我们之前签劳动合同的时候,有些条款写得模棱两可,比如薪资包含绩效,但绩效怎么算没写清楚;还有社保,为了省钱,有几个月按最低基数交的。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注销的时候全冒出来了——员工要是较真,我们不仅赔钱,还可能被拉进失信名单。
后来才懂:注销不是甩包袱,是收尾的艺术
折腾了半个月,总算把劳动法合规这块儿捋顺了。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别想着糊弄,员工不是傻子,法律更不是摆设。我们最后找了专业机构做评估,把每个人的补偿金、社保、年假都算得明明白白,还开了个会,当面跟员工说清楚。有个员工本来还有点情绪,看到我们列的详细清单,反而说:你们还算实在,那就算了吧。
现在想想,注销这事儿,跟做人一样——有始有终,别留尾巴。公司活着的时候要对员工负责,关门了更要负责到底。不然今天省了点补偿金,明天可能就得花更多钱打官司,名声也臭了。你说对吧?开公司不是一锤子买卖,从生到死,每一步都得踏实。
其实公司注销最怕的就是留尾巴,尤其是劳动法这块,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这块就挺实在的,他们不会光说帮你搞定,而是先带着你把员工安置方案捋清楚——从经济补偿金计算到社保公积金转移,甚至离职证明的开具细节,都会一条条核对。我后来找他们咨询时,顾问指着我们之前拟的补偿协议说这条没写清楚加班费基数,我当时就愣了——这种细节,我们自己真想不到。所以说啊,注销不是甩手不管,而是把责任画个句号,加喜做的就是帮你在句号上别留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