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 <
.jpg)
阳光税务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百叶窗滤过初秋的阳光,在深色会议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桌上三杯清茶冒着热气,笔记本和《增值税申报表》摊开一旁。本次访谈聚焦公司注销时留抵税额的税务清算与报表处理,我们邀请到三位不同背景的嘉宾:
- 陈立峰:某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注册税务师,拥有15年税务筹划经验,语言严谨,逻辑清晰;
- 李梅:某科技公司前财务负责人,刚完成公司注销清算,实战派,说话直白带点江湖气;
- 张总:餐饮连锁品牌创始人,去年成功注销两家子公司,经历过留抵税额处理的坑,感性务实。
访谈由税务媒体人小王主持,对话围绕留抵税额是什么报表怎么填常见误区有哪些层层展开,还原真实处理场景。
一、开场:从留抵税额的基础概念聊起
小王(访谈者):感谢三位今天来分享。先从最基础的问起——很多企业主可能连留抵税额是什么都不清楚,陈老师您能通俗解释一下吗?
陈立峰(专家,语速平缓):留抵税额,简单说就是企业当期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的差额。比如你这个月买了100万的设备,进项税13万,但只卖了80万的货,销项税10.4万,那13万-10.4万=2.6万,就是留抵税额。这笔钱不是企业欠税,而是预缴的税款,未来可以抵扣以后的销售税额,或者申请退还。
李梅(从业者,插话):对,我们公司注销前留抵了100多万!一开始老板以为钱打水漂了,急得跳脚。我跟他说别慌,注销时能退,他才松口气。
小王(追问):那为什么注销时留抵税额需要特别处理?直接跟着公司注销一起清零不行吗?
陈立峰(轻敲桌面):不行。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注销前必须完成税务清算,留抵税额是清算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处理,相当于企业占用了国家税款,属于未结清应纳税款的行为,连注销登记都办不了。
张总(受益者,叹气):我第一家子公司注销时,就吃了这个亏!没留抵税额的概念,以为把增值税申报完就行,结果税务局说留抵80万没处理,先去清算退税。白白拖了两个月,多花了3万滞纳金……
二、核心问题:留抵税额在税务清算中到底怎么处理?
小王:那留抵税额在注销时,到底是退还是转?有没有什么条件?
陈立峰(翻开笔记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可以申请退还;第二种,不符合退税条件的,要进项税额转出,计入企业清算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李梅(急切):啥条件能退?我们公司当时留抵100多万,是不是直接就能退?
陈立峰(抬眼看向李梅):别急,条件很明确。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有关政策的公告》,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刚成立的新企业也能申请,但需符合特定条件);第二,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虚等违法行为;第三,申请退税的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大于或等于零。
张总(疑惑):我们子公司是M级纳税信用,是不是不能退?
陈立峰:M级企业2022年也有阶段性政策,但现在恢复常态了——通常要求A级或B级。如果企业属于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特定行业,政策会有倾斜,比如2023年对部分行业放宽了进项构成比例要求。
小王(转向李梅):李姐,你们公司当时符合退税条件吗?流程顺不顺利?
李梅(喝了口茶):符合!我们是B级,三年也没出过税务问题。但流程……(叹气)比想象中麻烦多了!要填《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申请表》,附上三年的审计报告、进项凭证清单、完税证明,税务局还要实地核查,说怕我们虚增进项。等了快一个月,钱才到账。
张总(点头):对对对,我们当时也被核查了!税务局的人翻了我们半年的采购合同,连发票的物流轨迹都查了。不过话说回来,查也放心,至少证明没多退。
三、实操细节:税务报表到底怎么填?
小王:说到报表,很多财务人头疼——注销时要填《增值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清算申报表》,留抵税额在表里到底怎么体现?陈老师您能拆解一下吗?
陈立峰(拿起一份报表):先看增值税。注销当期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主表,第20栏期末留抵税额要如实填写——这个数字就是你要处理的留抵金额。如果申请退税,还要填《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申请表》,把当期期末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等数据填清楚。
李梅(打断):等一下,那个进项构成比例怎么算?我们当时算了好几遍,怕填错了!
陈立峰(笑了笑):别慌,公式是《附表二》第12栏税额÷《附表二》第10栏税额×100%。简单说,就是不含税的农产品进项+固定资产进项+其他特定进项占总进项的比例。政策要求这个比例不低于60%,才能申请退税。
小王(追问):如果不满足退税条件,要进项税额转出,报表怎么处理?
陈立峰:这时候就要视同销售了。注销前,企业要把留抵税额对应的进项税额转出,计入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同时增加清算所得。比如留抵50万,不符合退税条件,就要在《企业所得税清算申报表》的资产处置损益里体现进项税额转出50万,这50万要并入清算所得,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张总(惊讶):啊?还要再交企业所得税?那不是亏更多?
陈立峰:是的。因为留抵税本质上是国家暂时垫付的资金,如果不退,相当于企业无偿占用了这笔资金,清算时要还回去——通过增加清算所得的方式补税。
李梅(补充):我们公司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家客户留抵200万,但纳税信用是M级,不能退税,最后转出进项税额,交了50万企业所得税。老板肉疼得不行,说早知道平时把信用评上去……
四、避坑指南:企业注销前最容易踩的三个雷区
小王:听下来感觉留抵税额处理水很深。李姐、张总,你们实际操作时遇到过哪些坑?给其他企业提个醒?
李梅(抢着说):第一个坑,以为注销时才处理!其实留抵税额要提前规划!比如平时多关注纳税信用等级,别因为逾期申报掉到C级;还有进项凭证,别堆到注销前才整理,税务局核查时会很麻烦。
张总(点头):第二个坑,资料不全!我们注销第一家子公司时,少了一份2019年的采购合同,税务局让补,结果拖了半个月。后来我学乖了,提前半年找税务师事务所做预审,把所有进项凭证、审计报告都理一遍,才顺利通过。
陈立峰(补充):第三个坑,混淆‘留抵退税’和‘进项转出’。有些企业觉得反正要注销,不如把留抵税额转出来,少交点增值税——这是大错特错!进项转出要交企业所得税,而留抵退税是真金白银拿回来,哪个划算,算笔账就知道了。
小王:那有没有最优解?比如企业注销前,怎么处理留抵税额最划算?
陈立峰(思考片刻):分三步走。第一步,自查是否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符合就赶紧申请,别拖到注销;第二步,不符合退税的,看看能不能通过销售资产把留抵税额消化掉——比如把库存、设备卖了,产生销项税额,用留抵税额抵扣,就不用转出了;第三步,实在不行,就按规定进项转出,交企业所得税,但一定要提前算税,避免资金压力。
五、尾声:从麻烦事到规划题
小王:三位对正在准备注销的企业家或财务人说句心里话吧?
李梅:别怕麻烦!留抵税额处理看着复杂,但只要提前3-6个月准备,找专业的人帮忙,一定能搞定。别学我当年,临到注销才熬夜加班填报表……
张总:钱是企业的命,留抵税额也是钱!别觉得注销了就无所谓,该退的钱一分也别少,该交的税早交早安心。记住:注销不是终点,是企业轻装上阵的开始。
陈立峰(微笑):把税务清算从麻烦事变成规划题。平时合规经营,关注政策变化,注销时留抵税额处理就会水到渠成。毕竟,税务合规是企业最好的护身符。
小王(合上笔记本):感谢三位今天的分享!从政策解读到实操经验,从避坑指南到心态建议,相信很多企业都受益匪浅。留抵税额处理看似专业,但核心就八个字:提前规划、合规操作。希望所有企业都能顺利完成注销,不留税务尾巴。
【访谈后总结】
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三位嘉宾从不同视角还原了注销公司留抵税额处理的全貌。专家的政策解读如庖丁解牛,拆解了条件、流程、报表的逻辑;从业者的实战经验如避坑指南,道出了资料、信用、核查的细节;受益者的亲身经历如警钟长鸣,提醒企业别因小失大。
留抵税额,这个常被企业忽视的数字,在注销时却成了试金石——它考验着企业的合规意识,也检验着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正如陈立峰所说:税务规划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对于企业而言,与其在注销时为留抵税额焦头烂额,不如在日常经营中筑牢税务根基。毕竟,只有把麻烦提前解决,才能让结束真正成为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