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十年财税,经手过200多家上海公司的注销,临港新片区的企业总让我又爱又头疼。爱的是这里的政策红利多,制度型开放的名号不是白叫的;头疼的是这里的合规要求细,尤其是反非法广告这块,稍不注意就能让注销流程卡得寸步难行。很多老板以为注销就是清税、登报、走人,结果临港新片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一句请先说明2019年那条'国家级项目'广告的审批文件,直接把流程拖了三个月。今天我就以十年财税老兵的身份,聊聊临港新片区公司注销时,反非法广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坑,再结合几个真实案例,说说怎么提前避雷。<

上海公司注销,临港新片区政策对反非法广告有何要求?

>

临港新片区:反非法广告的高压线在哪?

先明确一点:临港新片区的反非法广告要求,不是特殊政策,而是特殊执行标准。作为上海五个新城里政策最活的区域,临港对广告的监管一直对标国际高标准,尤其是涉及科技创新跨境服务招商引资类的宣传,比普通区域盯得更紧。核心就两条:内容真实性和资质匹配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4条写得很清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但临港新片区在此基础上,还加了临港特色:比如2023年出台的《临港新片区广告合规指引》明确要求,涉及自贸区政策跨境数据流动AI技术赋能等新兴领域的宣传,必须标注政策适用范围和风险提示,不能只说好处不提限制。这就让很多企业栽了跟头——你以为的合理宣传,在临港可能就是违规广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某生物科技公司在临港注册,宣传我们的干细胞技术已治愈90%糖尿病患者。这话普通区域可能觉得夸张但不违规,但在临港,市场监管部门会直接追问:治愈数据来自哪个临床试验?有没有国家药监局批文?有没有《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没有?那就是虚假宣传,轻则罚款,重则影响注销。

案例一:AI公司的全球前三广告,让注销多花20万

2021年,我帮一家做AI算法的临港新片区公司做注销。老板是技术出身,对财税一窍不通,但对自己的技术特别自信。公司官网、公众号、展会手册上,都写着与上海交大联合研发,技术全球前三。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问老板:交大那边有书面合作协议吗?'全球前三'有第三方机构认证吗?老板大手一挥:都是行业内的共识,哪那么麻烦!\

结果税务清算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核查函就来了——有举报称该公司虚假宣传。我们赶紧调取材料,发现所谓的联合研发只是技术交流,没有实验室、没有共同专利,全球前三更是老板拍脑袋说的。市场监管部门要求下架所有宣传内容,出具《整改报告》,并处以20万元罚款。最麻烦的是,工商注销流程因此暂停,老板每天多付1.2万的办公室租金,算下来比罚款还亏。

后来我们帮客户补救:一是联系交大出具《情况说明》,明确是技术交流而非联合研发;二是找第三方机构做技术评估,最终排名国内前十,把全球前三改成国内领先;三是把所有宣传材料中的绝对化用语全删了,加上数据来源:XX机构2021年报告的标注。折腾了一个多月,才终于拿到注销通知书。

感悟:企业注销时,历史宣传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很多老板觉得以前发的广告没人管,但在临港新片区,监管部门的回头看能查到你成立第一天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喜欢用领先突破唯一这类词,但在没有硬核证据支撑前,这些词就是定时。

案例二:跨境电商的保税仓直发,翻车后补税30万

2022年,一家做母婴跨境电商的临港公司找到我,说想注销。公司规模不大,但业务挺杂,既有保税仓发货,也有一般贸易进口。清库存时,运营人员为了冲销量,在小红书、抖音上发了一堆临港保税仓直发,100%正品保证,假一赔十的广告。我当时提醒:保税仓直发的商品,得有对应的物流单据和海关备案记录,别到时候说不清。\

客户觉得我想太多:都是正规渠道,哪那么麻烦?结果注销时,税务部门在核查收入时,发现部分商品的物流单据显示从非保税区仓库发货,与广告说的保税仓直发对不上。税务部门直接认定收入不实,要求补缴增值税及滞纳金28万,市场监管部门也以虚假广告罚款2万。老板当时就懵了:不就是发个广告吗?怎么还牵扯到补税?\

后来我们帮客户梳理:原来那些非保税区商品,是客户为了省关税,走的一般贸易+套路,广告里的保税仓直发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便宜又放心。结果注销时,小聪明变成了烦。

个人经历:我刚入行那会儿,也犯过类似错误。2014年帮一家食品公司注销,老板让我把绿色有机的宣传材料全销毁,我以为删掉电子版就行,结果纸质版被保洁阿姨当废纸卖了。后来监管部门核查,我们只能凭记忆还原材料,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从那以后,我养成了广告台账必留档的习惯——不管是什么渠道发的广告,都要保存发布时间、内容、资质证明,至少留5年,注销时就是护身符。

临港注销反非法广告的三大挑战:怎么破?

做了十年财税,我发现临港新片区公司注销时,反非法广告这块主要有三个老大难问题,今天就结合经验给点实在建议。

挑战1:政策更新快,企业看不懂\

临港新片区的政策迭代速度,比手机系统更新还快。去年元宇宙广告还没明确规范,今年《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非人类创作。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广告法就是不能虚假宣传的认知里,根本不知道这些新规。

解决方法:建立政策动态台账。我一般会帮客户在电脑里建个文件夹,分国家层面上海层面临港层面三个子文件夹,每周花半小时刷市场监管总局、上海市场监管局、临港管委会官网的政策更新,把涉及广告的新规摘出来,标注生效日期禁止条款处罚案例。比如今年3月临港发布的《跨境数据流动广告合规指引》,里面提到涉及用户数据的广告,必须取得用户单独同意,这种就得重点标注,发给客户看。

挑战2:部门协同难,企业跑断腿\

注销时,税务、市场监管、网信办这几个部门会接力核查。税务查收入是否与广告宣传匹配,市场监管查广告内容是否合规,网信办查数据跨境是否合法。企业以为交一套材料就行,其实每个部门的侧重点不一样,很容易顾此失彼。

解决方法:提前做合规性追溯审查。这是我总结的一个方法,简单说就是三步走:第一步,把公司成立以来的所有广告材料(官网、公众号、朋友圈、展会手册、短视频)都整理出来,哪怕是被删的,只要能截图的都截图;第二步,对照《广告法》《临港新片区广告合规指引》,逐条检查有没有绝对化用语虚假承诺资质缺失的问题;第三步,针对问题项,补材料——比如医疗广告没审批,就赶紧去办《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比如国家级项目没证明,就找合作单位出《情况说明》。去年帮一家新能源公司做注销,我们提前两个月做追溯审查,发现12条违规广告,补了8份材料,最后一次性通过了市场监管核查,省了至少20天的沟通时间。

挑战3:企业意识弱,觉得没必要\

说实话,这事儿真不能怪企业老板。他们天天忙着搞业务、拉融资,哪有空研究广告合规?很多中小企业甚至觉得注销就是关门,谁还管我以前发过啥。但临港新片区的监管逻辑是宽进严出,你进来时享受政策红利,走的时候就得把历史账算清楚。

解决方法:用成本账说话。我一般会跟客户算两笔账:一笔是违规成本——虚假广告最低罚2万,最高罚100万,还可能影响征信;一笔是整改成本——提前请第三方机构做合规审查,一般也就3-5万,比罚款少多了。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老板,一开始觉得没必要花这钱,后来算了一笔账:他的广告里有全网最低价,如果被举报,按销售额20%罚款,可能要罚80万,最后乖乖掏了4万做了合规审查。

前瞻思考:注销不是终点,合规才是起点

干了十年财税,我越来越觉得:在临港新片区,合规不是企业发展的成本,而是生存资格。尤其是反非法广告这块,随着临港推进数据跨境流动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未来广告合规会与数据安全、知识产权、ESG(环境、社会及治理)深度绑定。比如以后企业发AI赋能的广告,不仅要证明技术真实,还要说明数据来源是否合法,有没有用户授权——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广告问题,而是合规体系问题。

对我们财税人来说,也得转型。不能再只盯着税务清算工商注销,而要成为企业合规伙伴,帮客户建立广告合规防火墙:从公司成立时就开始规范宣传,定期做合规体检,注销前做全生命周期审查。毕竟,在临港这片试验田上,能活下来的企业,从来不是胆子大的,而是合规好的。

最后想说一句:企业注销就像搬家,你以为扔掉旧东西就行,但其实每个角落都可能藏着过期物品。提前把广告合规这个柜子清理干净,才能安心搬进新的人生阶段。你说对吧?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