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风格】 <
.jpg)
2023年上海企业注销量同比激增15%,其中超60%的中小企业因合同违约结算问题陷入清算僵局。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因企业注销前未妥善处理合同违约引发的诉讼案件达2300余起,平均涉案金额超200万元。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透露:我们最近处理的12家注销企业中,有8家因合同违约纠纷导致清算周期延长3-6个月,甚至有企业因‘甩锅’式注销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单。这场注销潮背后,合同违约结算已成为企业退场前最棘手的拦路虎。
【个人经验分享】
去年我创业的上海某科技公司,因为行业寒冬不得不注销。当时手头还有3份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一份是给某电商平台开发的SaaS系统,项目进行到一半;一份是和供应商签订的硬件采购协议,预付了30%货款;还有一份是和员工的劳动合同,刚给大家涨了工资。
说实话,一开始我想的是注销了就一了百了,反正公司没了,谁还能找我?结果律师朋友一句话点醒我:清算组还没成立,债权人名单还没出,你就想‘人间蒸发?’这事儿,真不是闹着玩的。
硬着头皮开始处理。最头疼的是那个电商平台,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任何一方单方面解除合同,需支付合同总金额30%的违约金。我们项目做了两个月,对方已经付了20%,但系统还没上线,按理说我们违约在先。对方律师直接甩来一份律师函,要求赔偿50万。我当时就懵了:公司账上就剩80万,这50万赔出去,员工工资和供应商的钱怎么办?
和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我们把项目进度、已投入成本、对方可能获得的收益都列了张表,又找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做了合同履行利益鉴定——说白了,就是如果我们不做完这个项目,对方要找别人接手,得多花多少钱?结果评估显示,对方重新招标的成本比我们要求的违约金还高。拿着这份报告,我们又和对方谈了三轮,最后从50万谈到30万,分期支付,这才把这事了了。
供应商那边倒是好说话,毕竟合作了三年,我们退了20%预付款,对方也同意解除合同。员工反而是最顺利的,N+1补偿方案大家签字同意,连社保转移都是HR一条条帮大家办妥的。
现在回想起来,注销公司就像拆,合同违约结算就是最危险的引线。你不敢碰,它随时爆炸;你硬拆,得有工具、有方法,还得有耐心。
【专家观点+数据引用】
企业注销不是‘债务清零’的借口,而是‘责任转移’的开始。上海某律所商事部主任王律师告诉记者,根据《民法典》第565条,合同解除后,当事人有权请求赔偿损失,而清算组作为企业注销期间的临时负责人,必须以企业财产为限对所有未结债务承担清偿责任。很多创业者以为‘注销=倒闭跑路’,这是最大的误区。事实上,清算组未履行通知义务、隐瞒财产,导致债权人损失的,清算组成员还要承担连带责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23年发布的《商事审判白皮书》显示,在企业注销纠纷案件中,因未依法通知债权人导致的占比达45%,其次是对合同违约金约定不明(32%)。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纠纷本可通过规范操作避免。
【问答环节:戳中你的灵魂拷问】
Q:公司都要注销了,对方还能追责吗?
A:当然能!公司注销前必须成立清算组,清算组要书面通知所有已知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告。如果你偷偷注销,没告诉对方,对方可以起诉你(或清算组成员),要求在未清偿债务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简单说:你跑了,债主能找清算组背锅;清算组跑不了,债主能找清算组成员背锅——包括股东、法定代表人。
Q:违约金太高,谈不下来怎么办?
A:先看合同约定!如果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比如实际损失10万,合同约定50万违约金),你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记得保留证据:证明你已履行的部分、对方因此减少的损失、第三方评估报告等。我们那个案子,就是靠评估报告把违约金砍下来的。
Q:企业财产不够赔所有债务,怎么办?
A:按顺序来!《企业破产法》规定,清算财产优先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保费用,然后是税款,最后才是普通债权(比如合同违约金)。如果你的合同属于普通债权,那就只能和其他债权人按比例分蛋糕了——前提是你没转移财产、没做假账。
【风格切换:从干货到唠嗑】
处理合同违约结算,说白了就是算账+谈判。算账要细,每一笔应收应付、每一笔违约金计算依据都得列清楚,别到时候对方说你少算了1万,你连凭证都拿不出来。谈判要软,别硬刚,毕竟对方也怕你破产一分钱都拿不到,你只要让他觉得和你谈比起诉划算,事儿就成了一半。
如果你觉得太麻烦,也可以找专业机构帮忙。现在上海有很多清算顾问,专门帮企业处理注销前的债务问题,虽然要花点钱,但比自己瞎折腾强——毕竟,时间就是金钱,别为了省几万顾问费,把公司注销拖成半年,最后还惹上一身官司。
【比喻时间:把清算比作收尾】
企业注销就像一场马拉松,合同违约结算就是最后100米的冲刺。你跑得再快,最后这一步没迈稳,照样会被取消成绩。清算组就是你的陪跑员,帮你清点装备(财产)、核对路线(债务)、提醒规则(法律),但真正跑完的,还得是你自己。
别把合同违约结算当成麻烦事,把它看作是企业体面退场的最后一步。就像朋友分手,好聚好散,总不欢而散强吧?毕竟,商业圈就这么大,今天你甩锅跑路,明天想东山再起,谁还敢跟你合作?
【结尾:反思与展望】
处理完公司注销后,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创业时能把合同条款签得更细些,如果中途遇到问题时能早点和对方沟通,或许注销时的违约结算战就不会那么狼狈。
未来,随着上海营商环境优化,或许会有更便捷的企业注销指引、更高效的纠纷调解平台。但无论如何,对企业而言,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注销不是终点,而是对过去经营的一次总结报告——报告里写满了责任与担当,才能让下一次出发更有底气。
毕竟,商业世界里的告别,从来不是为了消失,而是为了更好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