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浦东新区单月注销企业激增15%,劳动合规成焦点 <

浦东公司注销,员工劳动合同解除流程?

>

2023年10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当月注销企业数量达326家,环比增长15%,其中不乏注册资本超亿元的科技、制造企业。记者注意到,随着部分企业因战略调整、市场收缩等原因退出市场,劳动合同解除成为员工与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课题。浦东新区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人表示,企业注销并非终点,依法保障员工权益是退出流程的'必修课',近期已收到多起因注销程序不规范引发的劳动咨询。这一动态引发社会对企业退出时员工如何平稳过渡的广泛关注。

说实话,当我在2023年9月接到公司HR通知,说我们这家在浦东扎根了8年的互联网公司要启动注销时,第一反应不是慌乱,而是终于来了。过去半年,会议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项目一个个暂停,工位上的同事越来越少,像秋天的叶子一片片凋零。作为公司5年的老员工,我亲历了从业务扩张到战略收缩的全过程,也成了员工与公司沟通注销事宜的非官方代表。今天想聊聊这段经历——不是站在HR的角度讲流程,而是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视角,说说当注销这两个字砸在头上时,我们经历了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一、从晴天霹雳到有序撤退:我的30天注销亲历记

记得那天下午,HR把全员工叫到会议室,CEO拿着一叠文件,声音有点沙哑:公司因融资失败,决定启动注销程序,今天起开始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问补偿怎么算,有人问社保怎么办,还有年轻同事红了眼眶——刚付完房贷,工作突然没了。

我当时脑子里也一片空白,但很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毕竟,比起愤怒,搞清楚怎么办更重要。接下来的30天,我几乎把HR办公室当成了第二个工位,帮大家整理问题、核对信息,也亲身体验了劳动合同解除的全流程。

Q1:公司注销,劳动合同必须解除吗?

A:是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所以注销=合同终止,不是解除,但法律后果类似,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Q2:经济补偿到底怎么算?会不会缩水?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公司还算规范,HR明确说了按N+1标准来:N=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算),+1是代通知金(除非公司提前30天书面通知)。比如我工作5年2个月,月薪2万,补偿就是5.5×2万=11万,再加上1个月代通知金,总共12万。有同事担心工资基数包含绩效吗?HR解释,计算基数是应发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但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算。后来我们还查了浦东2023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690元/月,放心了不少。

Q3:社保、公积金怎么办?断缴了影响买房、落户吗?

这绝对是后顾之忧的大头。公司注销前,必须为员工办理社保和公积金账户转出。HR给我们开了《参保凭证》,提醒我们尽快找新单位续缴,或者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公积金可以一次性提取,但需要提供离职证明、身份证这些材料。我当时特意问了断缴影响积分落户吗?,HR说只要在3个月内找到新单位续上,影响不大。后来我们几个同事还建了个群,互相提醒转保时间,避免断档。

说实话,这30天像一场精密的手术:公司要算清楚资产、债务,员工要算好补偿、未来,任何一方出错都可能大出血。我们公司还算幸运,没有出现拖欠工资、拒付补偿的情况,但我也听说有同行因为注销时闹得不愉快,最后对簿公堂。

二、专家视角:注销不是甩包袱,合规是底线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公司注销时员工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却能和平分手?这背后,其实是企业对合规和人文的双重态度。

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资深仲裁员王磊法官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企业注销不是'甩包袱'的法律漏洞。《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经济补偿必须一次性付清,否则员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甚至申请仲裁。他透露,2022年上海企业注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同比增长15%,其中80%涉及经济补偿标准争议或社保转移问题。很多企业觉得'都要注销了,能省则省',这种想法很危险。一旦违法,不仅要补足补偿,还可能面临加付赔偿金(补偿金的50%以上100%以下),甚至被列入失信名单。\

另一组数据更值得警惕:《2023年中国企业用工合规报告》显示,在注销企业中,仅43%能完全依法支付经济补偿,29%存在拖延支付或计算基数争议问题,还有18%直接未提及补偿。这些数字背后,是员工的生计和信任。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教授黎建飞指出,企业注销本质上是市场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但'退出'的方式决定了企业的'最后口碑'。那些依法依规、人文关怀的企业,即使退出市场,员工也会记得它的温度;反之,则可能留下'一地鸡毛'。\

三、当大船靠岸,我们如何有序下船?

用大船靠岸比喻公司注销再贴切不过了:船要停了,乘客(员工)需要安全、有序地离开,而不是挤作一团掉进水里。结合我的经历和专家的建议,我总结了几个下船指南:

第一步:拿到两书一金,确认核心权益

两书是《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和《社保转移函》,一金是经济补偿金。证明上必须写明合同终止原因(公司注销)、工作年限、补偿金额等,这是你未来维权、找工作的关键凭证。补偿金一定要确认到账时间,最好在离职当天或一周内完成,避免口头承诺。

第二步:处理三金一险,衔接生活保障

三金指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一险是医保。公积金可以提取或转移;养老金、医保关系可以转到新单位或户籍地社保局;失业金别忘了申领(只要是非自愿离职,且缴纳失业保险满1年,就能领,最长24个月)。我当时就是在手机上随申办申领的,很方便。

第三步:更新职场履历,告别过去

别因为公司注销就不好意思写进简历。你可以写因公司战略调整导致项目终止,劳动合同终止,既真实又专业。整理一下在职期间的项目成果、技能证书,这些都是你重新出发的弹药。

四、反思与展望:注销之外,我们更需要确定性\

回望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面对注销这样的突发状况,信息透明和依法依规是最大的定心丸。我们公司虽然要倒了,但HR每天更新进度、耐心解答问题,同事们之间互相推荐岗位,甚至有离职多年的老员工听说消息后,主动帮我们对接资源。这些细节,比冰冷的补偿金更让人温暖。

未来,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更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比如建立员工安置基金,在企业注销时由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保障员工过渡期的生活;或者简化社保转移流程,让断档风险降到最低。毕竟,市场的有进有退是常态,但每一个退出,都不该以牺牲个体的尊严和安全感为代价。

就像一艘船靠岸,乘客下船时的秩序,决定了这艘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道风景。对企业如此,对员工,亦如此。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