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做供应链的老朋友老王给我打电话,语气里透着焦虑。他合作了五年的上海某科技公司突然发来通知,说公司要注销,让他去申报债权。老王懵了:对方还欠着80多万货款没结呢,这注销了钱还能要回来吗?更让他头疼的是,对方发来的清算报告里,压根没提这笔欠款。其实老王的遭遇不是个例——这几年上海经济活跃,公司注销量不小,而清算报告备案审核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像老王这样的供应商能不能拿回血汗钱。今天我就以20年财税从业者的经验,跟大家聊聊上海注销公司时,清算报告备案审核到底怎么影响供应商,供应商又该怎么避坑。<

上海注销公司,清算报告备案审核的审核结果如何影响公司供应商?

>

清算报告备案审核:供应商的钱袋子守门人

先搞清楚一件事:清算报告备案审核到底是个啥?简单说,就是公司注销前,必须把家底算清楚——有多少资产、多少负债、欠谁的钱、怎么还,然后把这些写成清算报告,交给市场监管局审核。审核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步注销流程;没通过,就得重新整改,甚至可能注销不了。

上海这边对清算报告的审核一直挺严,尤其是2021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后,要求清算组必须书面通知所有已知债权人,还要在报纸上公告。为啥这么严格?说白了就是为了保护债权人(比如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如果清算报告里漏了供应商的欠款,或者没按法定顺序还钱,供应商的权益就受损了。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公司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才能分配给股东。也就是说,供应商的债权排在职工工资、税款之后,要是公司资产不够,供应商可能就拿不到全款,甚至一分钱都拿不到。而清算报告备案审核,就是看这个还钱顺序和还钱金额合不合规。

审核通过:供应商的有限清偿,拿钱要看脸色

如果清算报告顺利通过审核,说明公司的清算流程在法律上没大问题。但对供应商来说,这并不意味着能100%拿回钱,最多只能说是按规矩办事。

我之前遇到过个案例:上海某服装品牌要注销,清算报告显示公司账上还有200多万资产,先还了50万职工工资,20万税款,剩下130多万用来还债。供应商有十几家,总欠款180万。审核通过后,清算组按比例清偿,供应商平均拿回70%左右的货款。有个小供应商因为没及时申报债权,最后啥都没拿到——这就是有限清偿的现实:公司资产就这么多,得按顺序排排坐,晚了可能就没位置了。

更麻烦的是,有些公司会技术性处理清算报告。比如把应收账款做成坏账,或者把资产低价转让给关联方,导致表面上看资不抵债。我见过一家贸易公司,账上明明有套闲置设备,清算报告却写成已报废,审核时被市场监管局发现,要求重新评估,最后才查出设备实际价值能覆盖供应商欠款。所以说,审核通过了,供应商也得擦亮眼,看看清算报告里的数字游戏有没有坑。

审核不通过:供应商的维权攻坚战,但别轻易放弃

要是清算报告没通过审核,对供应商来说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坏事是注销流程要拖,好事是供应商还有时间争取权益。

审核不通过常见几个原因:清算组没通知已知债权人(比如根本没发书面通知,只登了报纸)、清算报告遗漏债务(像老王遇到的,欠款没列进去)、股东抽逃注册资本(把公司资产转走,导致没钱还债)。这时候,供应商的主动权就来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浦东新区一家建材公司欠供应商老李120万,清算报告里只写了30万,理由是部分货物质量不合格。老李收到通知后,赶紧带着合同、送货单找我们帮忙。我们核查后发现,所谓的质量问题根本没有第三方检测报告,纯属公司单方面赖账。于是我们指导老李在公告期内向市场监管局提交异议,并提供全套证据。最后清算报告被驳回,重新清算时,老李不仅拿回了120万本金,还拿到了逾期付款的利息。

不过说实话,审核不通过后维权也不容易。有些公司会拖字诀,反复整改清算报告,拖个半年一年的,供应商耗不起。而且如果公司确实资不抵债,就算审核不通过,最终供应商可能还是拿不到全款。这时候,供应商就得考虑要不要起诉清算组成员——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打官司耗时耗力,得看对方有没有偿还能力。

不同供应商的命运分水岭:你是优先级还是边缘人?

同样是供应商,为啥有的能顺利拿钱,有的却血本无归?关键看你在清算报告里的地位。

长期合作的核心供应商,一般会在清算组已知债权人名单里,至少能接到通知。但如果是短期合作的、或者小额交易的供应商,可能根本不知道对方要注销,等发现时债权申报期都过了,只能干瞪眼。我见过一个做配件的小老板,给一家电子厂送了批价值5万的货,对方没付款,结果两个月后听说厂子注销了,等他找到人时,债权申报期早就结束了,最后这笔钱只能当坏账处理。

还有有担保和无担保的区别。如果供应商和公司签合让对方做了抵押担保(比如设备抵押),那清算时就能优先受偿。但要是没担保,就只能和其他普通债权人一起分蛋糕。我之前建议一个客户,给合作方供货时让对方用一辆货车做抵押,后来公司注销,客户顺利通过执行拍卖车辆拿回了全部货款,而其他没担保的供应商只拿回30%。

给供应商的避坑指南:别等注销了才着急

说了这么多,供应商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降低风险?结合20年经验,我总结几个保命招:

第一,合作前先摸底。查查对方的经营状况,比如有没有官司、有没有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现在上海一网通办能查企业基本信息,实在不放心,花点钱做个尽职调查,比事后追债强。

第二,合同里加保障条款。比如约定若对方进入清算程序,乙方有权要求提前支付全部款项,或者让对方提供担保。我见过一个精明的供应商,和客户签合同时约定若对方注销,未结货款视为到期债权,且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后来公司注销,供应商直接起诉股东,顺利拿钱。

第三,接到注销通知别躺平。不管欠多少,赶紧准备证据(合同、送货单、对账单),在债权申报期内提交。哪怕金额小,也要申报——万一对方资产够呢?而且申报了,以后维权也有依据。

第四,对清算报告提异议。如果发现清算报告有问题(比如漏了你的欠款、资产处置不合理),别怕麻烦,及时向市场监管局提交书面异议。监管部门对这类投诉还是挺重视的,至少能逼着清算组重新核查。

加喜财税服务见解:财务凭证不完整、知识产权处理,注销中的隐形杀手

在处理企业注销业务时,我们经常发现两个容易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雷区:财务凭证不完整和知识产权处置不当。财务凭证是清算报告的地基,如果采购合同、银行流水、出入库单据缺失,清算组无法准确核实公司资产与负债,直接导致清算报告无法通过审核,供应商债权更无从确认。曾有客户因丢失关键采购发票,被税务局认定成本不实,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后仍无力偿还供应商欠款,最终引发集体诉讼。知识产权方面,不少企业注销时忽略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处置,要么低价转让关联方,要么直接弃置,导致清算报告中遗漏高价值资产,实际可用于清偿债务的缩水,供应商受偿比例大幅降低。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提醒企业,注销前务必规范财务档案,全面梳理知识产权价值,既是对债权人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解决。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