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税圈摸爬滚打十年,经手的企业清算注销少说也有七八十家。说实话,僵尸企业的清算就像给植物人做手术——既要精准切除坏死组织(比如不良资产、未了结债务),还得尽量保住器官价值(比如可回收资产、未履约合同的价值)。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那些半拉子工程——未结合同。今天我就以一个老财税人的视角,聊聊怎么把这些烫手山芋端平了,既不违法,又能让清算工作顺顺当当。<

僵尸企业清算注销中如何处理未结合同?

>

一、先搞明白:未结合同到底未合到哪一步?

所谓未结合同,在清算语境里,指的是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或启动注销前,已经签订但尚未履行完毕或尚未开始履行的合同。别以为这只是没干完的活儿,处理不好,轻则清算组被起诉,重则影响整个注销进程。我见过太多企业,就因为一个未结的租赁合同,卡在工商注销环节半年出不来。

未结合同大概分四类,每类处理逻辑都不一样:

第一类,刚签完字还没开始干的。比如采购了一批原材料,合同签了、预付了30%货款,但供应商还没发货。这种最简单,直接发《合同解除通知书》,依据《民法典》第577条(违约责任的一般条款),让对方退钱就行,最多赔点直接损失。

第二类,干了一半的。比如厂房租了三年,现在才租了一年半,企业要注销,房东不干了,说要么赔两年租金,要么继续租。这种就麻烦,得看合同有没有企业注销可单方解除的条款,没有的话,就得协商,既要考虑房东的实际损失(比如空置期租金),也要算算企业提前解约的合理性。

第三类,干完了但没验收的。比如定制了一套生产设备,企业付了全款,设备也拉到厂了,但还没验收(可能因为企业停产没顾上)。这种得先确认设备是否符合合同标准,符合的话得验收付款,不符合的话就得拒收、索赔,别让瑕疵资产拖累清算。

第四类,涉及持续性义务的。比如长期的服务合同(IT运维、法律顾问)、借款合同(银行贷款还没还完)。这种最复杂,服务合同得看能不能终止履行,借款合同则必须和债权人协商提前还款或展期——毕竟,银行可不会因为你要注销就放弃债权。

二、处理原则:别想着甩锅,要想着摆平

处理未结合同,我总结三个核心原则,十年下来没跑偏:

1. 合法合规是底线,但别死磕条款

很多清算组一看合同,就慌了:违约金20%?这得赔多少钱啊!其实大可不必。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8条,清算组有权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但给对方的损害赔偿,仅限于因合同解除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包括合同约定的违约金(除非对方能证明实际损失超过违约金)。

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机械厂清算,和供应商签了100万的设备采购合同,付了20万定金,设备还没到。供应商咬死要按合同赔30万违约金。我们直接翻出《破产法》第18条,又找了当地中院破产庭的法官沟通,最终法院裁定:定金双倍返还(40万),但违约金不赔——因为供应商没发货,实际损失就是定金的占用利息,远低于30万。所以说,法律是武器,但不能当法条复读机,得懂怎么用。

2. 公平合理是关键,别让小债主堵门

未结合同的对方,有的是大供应商,有的是小房东,甚至还有个体户(比如厂门口的打印店,签了三年打印服务合同)。处理时不能看人下菜碟,大供应商就使劲压,小房东就随便打发——万一对方去信访局闹,清算组就得返工。

我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处理的一个服装厂清算。厂里租了个临街商铺做展示厅,租期还有两年,房东是个老太太,就指着这点租金养老。一开始清算组想按市场租金折价补偿,老太太不同意,说我签的是五年合同,现在解约,我以后租不到这么便宜的了。后来我们没硬来,而是找了同地段类似的商铺租金做评估,又帮老太太联系了中介挂牌出租,承诺如果三个月内没租出去,我们补足三个月租金。老太太这才松口。所以说,摆平不是压平,是让对方觉得你尊重我,也讲道理。

3. 风险可控是目标,别留尾巴给税务局

很多企业清算时,光顾着处理合同纠纷,忘了税务风险。比如解除采购合同,供应商退了预付款,企业没开发票,税务局查到就要补税;或者提前终止租赁合同,房东开了违约金发票,企业没入账,又成了漏税。

去年有个化工企业清算,和物流公司签了运输合同,提前解约赔了20万违约金。物流公司开了违约金发票,企业财务直接记了营业外支出。清算组接手后,发现这20万属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清算时不能扣除,得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最后多交了5万企业所得税,差点没通过税务局清算。所以说,合同解除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税务先行——问问自己:这笔钱要不要开发票?能不能税前扣除?会不会被查?

三、实战步骤:从摸底到收尾,一步步来

处理未结合同,我一般分五步走,十年经验总结的流水线,照着做准没错:

第一步:全面摸底,别漏掉任何一份合同

很多企业注销时,合同乱得像狗啃的——有的在财务室抽屉里塞着,有的在老板电脑里存着,还有的早被业务员带走了。所以第一步,必须地毯式排查:

- 翻财务凭证:查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看有没有合同对应的付款记录;

- 找业务部门:让业务员把经手的合同全交出来,哪怕是口头约定的,也得写情况说明;

- 查电子档案:登录企业邮箱、OA系统,搜合同协议关键词,别漏掉电子版。

我之前接手过一个食品厂清算,老板说就签了三份合同,结果我们在财务凭证里发现一笔预付广告费5万,对应的是和某广告公司的推广合同,老板早忘了。这种隐性合同最容易出问题,必须挖出来。

第二步:分类打分,决定留还是弃

摸清家底后,给每份合同打分,标准就三个:

- 履行价值:继续履行,企业能收回多少钱?比如设备采购合同,设备已经造了一半,继续履行能卖50万,提前解除只能拿回20万定金,那就继续履行;

- 解除成本:提前解除,要赔多少钱?比如租赁合同,剩余一年租金10万,房东同意赔5万解约,那就解除;

- 法律风险:合同有没有陷阱条款?比如企业注销需经对方书面同意,这种就得赶紧协商,别等对方卡脖子。

打完分,合同就分三类:必须解除必须继续履行可协商。比如服务类合同(IT运维),企业都注销了,运维个啥?果断解除;借款合同,银行不可能会同意不还钱,只能协商提前还款(比如用企业剩余资产抵债)。

第三步:发通知,别玩口头游戏

决定解除的合同,必须发《合同解除通知书》,而且要书面送达——邮寄(用EMS,备注解除合同通知)、当面签收,甚至可以公证送达。千万别发个微信就说合同解除了,对方不认,清算组就得吃官司。

我见过一个清算组,发通知时图省事,把《解除通知书》发对方业务员微信了,结果业务员离职了,公司说没收到,最后只能继续履行合同,多赔了20万。所以说,书面证据比口头承诺重要一万倍。

第四步:谈赔偿,别当老好人,也别当恶人

谈赔偿是技术活,我总结三个谈判技巧:

- 先礼后兵:先摆事实、讲法律,比如根据《破产法》,我们只能赔实际损失,违约金太高不合理;如果对方不松口,再搬出清算组有权起诉确认赔偿金额的底牌;

- 分期付款:如果赔偿金额大,可以协商分期支付,比如先付30%,剩余一年内付清,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

- 以物抵债:如果企业没钱,但有闲置设备,可以和对方协商用设备抵债,比如设备市场价20万,抵18万债务,对方也乐意(总比拿不到钱强)。

去年处理的一个家具厂清算,和板材供应商签了50万采购合同,提前解约要赔15万。供应商说要么赔15万,要么不给货款(已付20万)。我们后来发现供应商正好需要一批办公桌,就提出用10套办公桌抵债,市场价3万/套,抵30万,你退我们10万现金。供应商同意了,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处理了闲置资产。

第五步:办手续,别留烂尾

合同解除或履行完毕后,一定要闭环:

- 签《解除协议》或《履行完毕确认书》,明确双方再无纠纷;

- 拿回原合同、发票、付款凭证,装订成册,留着备查;

- 如果涉及税务,比如违约金发票,赶紧入账,别等税务局来查。

四、那些年踩过的坑:给清算组的三个忠告

做了十年清算,见过不少翻车现场,总结三个血泪教训,大家一定要避开:

1. 别信口头承诺,一切以书面为准

有个清算组的负责人,和房东谈解约时,房东说你先搬走,我下周给你签解除协议。结果清算组搬走后,房东反悔了,说没签协议不算数。最后只能起诉,耗时三个月才解决。所以说,白纸黑字比拍胸脯靠谱。

2. 别自作主张,重大决定要集体决策

清算组不是一言堂,解除大额合同(比如超过50万),必须开股东会或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我见过一个清算组,擅自解除了一份100万的采购合同,结果债权人会议认为这个合同继续履行能赚钱,清算组被追责了。

3. 别怕麻烦,多跑公检法和政府部门

处理未结合同,难免要和法院、税务局、市场监管局打交道。别怕跑断腿,比如税务局对合同解除的税务处理有疑问,就带着《解除协议》《付款凭证》去当面解释;法院对赔偿金额有争议,就申请司法鉴定。我常说:清算工作就像‘磨豆腐’,越磨越细,越细越顺。

五、前瞻:未来未结合同处理的新趋势

聊聊我对未来的看法。现在僵尸企业处置越来越强调市场化、法治化,未结合同处理也会出现两个新趋势:

一是数字化清算会成为标配。以后企业合同可能都存在区块链上,清算组一调就能查到所有未结合同,不用再翻箱倒柜。比如深圳有些试点企业,已经用智能合同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未履行完毕的合同,生成《处理建议书》,效率比人工高十倍。

二是专业化中介会更吃香。未结合同处理涉及法律、财税、评估等多个领域,清算组单打独斗很难搞定。以后可能会出现合同托管模式,由律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统一管理未结合同,从谈判到履行再到税务处理,全程一条龙服务。我估计,五年内,这种专业外包会成为清算行业的主流。

说到底,处理僵尸企业的未结合同,就像拆弹——既要懂技术(法律、财税),又要懂人性(谈判、沟通)。十年下来,我最大的感悟是:没有完美的处理方案,只有合适的处理方案。只要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兼顾公平合理的原则,再棘手的合同,也能摆平。希望我的这些实战笔记,能给各位同行一点点启发。毕竟,咱们财税人的使命,就是让死的企业走得安详,让活的企业走得更稳。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