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教培行业混了15年,我见过太多机构悄无声息地消失。有的连个公告都没有,校区一夜之间人去楼空;有的贴了张因经营不善暂停营业的告示,便再无下文。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都替他们惋惜——那些花了几年、十几年攒下的品牌认知、用户信任,就这么随着注销流程变成了沉没成本。 <

教育培训机构注销,如何处理品牌战略?

>

很多人觉得,机构注销了,品牌自然就没用了。但在我看来,品牌从来不是机构存在时才有价值的东西。它更像是你教育生涯的精神遗产,处理得好,能让你体面退场;处理不好,不仅浪费心血,还可能留下负面口碑。今天我就以过来人的身份,聊聊教培机构注销时,品牌战略到底该怎么处理。这里面有踩过的坑,也有成功的经验,希望能给正在或即将面临注销的你一些启发。

品牌清算:先给无形资产做个体检

说到注销,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资产清算:场地退租、设备处理、员工遣散、债务清偿……但很少有人先给品牌做个体检。其实,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能包括商标、课程体系、用户口碑、渠道资源,甚至是你机构的教学理念。这些东西如果直接扔掉,太可惜了。

2019年,我帮一个叫小树苗数学思维的K12机构做注销咨询。创始人王总是个很实在的教育者,机构做了8年,在当地家长圈口碑不错,但受双减影响,实在撑不下去了。他当时跟我说:李老师,商标我不要了,课程体系谁要谁拿走,赶紧处理完拉倒。我听完就急了:你这品牌可是有价值的!

我先让团队做了个品牌资产评估:商标小树苗在当地教育类商标里还算干净,没被注册过同名;课程体系有3个原创模块(比如生活数学游戏逻辑思维闯关),都是王总带老师花了两年时间研发的;还有200多个老学员的续费数据,虽然不能直接用,但能反映出家长对机构的信任度。

最后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商标优先卖给同领域的竞品。我们找了3家本地做素质教育的机构,通过拍卖的方式,最终以8万的价格卖给了其中一家,条件是对方不能做学科类培训,避免品牌稀释。

第二,课程体系模块化打包。把原创课程拆分成教案+课件+教具包,卖给一家在线教育平台,做了B端合作,对方给了一笔5万的授权费,后续还有课程迭代分成。

第三,老学员数据温柔处理。我们给每个家长发了私信,说明机构情况,推荐了3家靠谱的同类机构,并承诺如果孩子去推荐的机构学习,我们可以帮忙协调一次免费试听课。大部分家长都表示理解,甚至有家长说:小树苗虽然没了,但你们老师负责,我们信得过。

王总后来算账,光品牌资产处置就收了15万,比他预期的直接放弃多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件事让我明白:品牌清算不是甩包袱,而是盘点家底。哪怕机构要注销,也要把能用的、能卖的、能传承的,都梳理清楚。不然,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品牌,可能真的就值一张注销公告了。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很多机构创始人不重视品牌清算?是觉得麻烦,还是根本不知道品牌能卖钱?或许他们还没意识到,品牌不是机构的附属品,而是独立于机构存在的价值载体。)

品牌转型:换个赛道,让老名字活出新可能

如果说品牌清算是为了止损,那品牌转型就是创收。很多教培机构注销,不是因为品牌不行了,而是因为赛道不行了。这时候,与其放弃品牌,不如把它迁移到新的教育领域,让老名字活出新可能。

2021年,我遇到一个更典型的案例:成人英语机构SpeakEasy。创始人李姐是个海归,主打场景化口语,比如职场英语谈判旅行英语应急,在当地白领中口碑很好。但疫情后,线下流量断崖式下跌,她尝试过转型线上,但团队不熟悉运营,最后不得不决定注销。

李姐当时很纠结:‘SpeakEasy’这个名字,家长和学员都认,就这么扔了,太可惜了。我建议她:别扔!你做的是‘英语’,但核心是‘让成年人敢开口说’。这个需求,换个赛道照样存在。

我们做了个品牌嫁接方案:保留SpeakEasy品牌,把线下校区改成英语角+咖啡的社交空间,主打轻教育+社交。具体来说:

- 用原有的教学团队,每周举办2次主题口语沙龙(比如如何用英语做自我介绍咖啡店点英语话术),收费99元/次,比原来的正课便宜很多,但更灵活;

- 开发线上职场英语场景课,比如邮件写作会议发言,卖给老学员和周边企业的员工,李姐之前积累的企业客户资源,正好用上;

- 和本地的咖啡馆、书店合作,把SpeakEasy做成一个英语社交IP,比如在合作场地搞英语读书会英语电影夜,品牌露出分成。

半年后,李姐给我发消息:没想到啊,现在营收比做线下正课的时候还高20%!学员说,现在学英语不是‘任务’,是‘社交’,反而更愿意来了。

这件事让我对品牌有了新的认识:品牌的核心不是教什么,而是为什么教。SpeakEasy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英语语法,而是帮助用户克服开口恐惧。只要这个价值还在,哪怕赛道从成人英语变成英语社交,品牌依然能活得很好。

(品牌转型不是随便换赛道就行。你得问自己:老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新赛道需不需要这个价值?用户会不会认这个老名字?如果这三个问题都想不清楚,转型大概率会翻车。)

品牌传承:用最后一公里守住教育人的温度

教培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它的产品是人——学员的成长、家长的信任、员工的付出。品牌传承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人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做了很多年的老机构,品牌里藏着太多温度,如果注销时处理不好,这些温度就会变成寒心。

2022年,我帮一个叫彩虹画室的艺术培训机构做注销。创始人张老师是个退休美术老师,做了12年画室,专门教6-12岁孩子,很多学员从幼儿园学到小学毕业。但张老师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决定关掉画室。

最让她头疼的是100多个在读学员,其中20多个是特殊儿童(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张老师说:这些孩子,家里不容易,我收费本来就低,现在画室没了,他们去哪儿学?

我们商量出一个品牌传承方案:

第一,成立学员安置小组。张老师带着助教,花了半个月时间,给每个学员匹配了新的画室——优先找有特殊儿童教学经验的机构,甚至亲自去试听,确保教学质量。

第二,把彩虹画室的公益属性打包。张老师一直坚持特殊儿童半价学画,我们把这个模式做成彩虹公益班,对接到当地的公益组织,由公益组织负责招生和运营,张老师提供课程支持和品牌授权。

第三,举办最后一届画展。把学员们的作品整理出来,在社区广场办了场免费画展,邀请家长、邻居、媒体参加。画展上,张老师没说再见,而是说:‘彩虹’会一直在,只是换了个方式陪孩子们画画。

后来,有家长在朋友圈发画展的照片,配文:张老师的画室关了,但她的‘彩虹’,还在孩子心里。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行业的品牌,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商标,而是人和情感的连接。机构可以注销,但这种连接,值得被传承下去。

(有时候我会想:当机构不存在了,品牌对学员来说,还剩下什么?可能是一句老师你保重,可能是一幅舍不得扔的画,可能是一种被认真对待过的记忆。这些,才是品牌最珍贵的传承价值。)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教培机构成为过去式,我们该如何定义品牌的价值?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还是留在用户心中的那句谢谢?或许,真正的品牌战略,从来不是如何让品牌活下去,而是如何让品牌的价值,活下去。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