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企业注销潮下的合同纠纷:调解成止损密码 <
.jpg)
2023年第四季度,全国企业注销量同比激增18%,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七成。随着市场出清加速,一个新问题浮出水面:注销公司时,未履行完毕的客户合同该如何收场? 某省市场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注销引发的合同争议调解申请量同比增长42%,平均争议金额达57万元。这些纠纷中,超六成因客户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索赔违约金而起,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阻碍注销流程,更可能让企业面临注销未完,官司又起的被动局面。
【个人经验】从焦头烂额到体面收场:我处理的一起合同争议调解案
说实话,去年我帮朋友的老公司办注销时,差点栽在一份没履行完的软件服务合同上。那家公司是做企业SaaS的,客户A公司付了年费,才服务了3个月,我们这边因为业务调整决定注销,客户直接炸了——要求要么继续服务到年底,要么退70%款并赔偿10%违约金。
一开始我也有点懵,注销流程都走到登报公告了,突然冒出这么个拦路虎。清算组的律师跟我说:按《公司法》,注销前得清理所有债权债务,这合同算未了结债务,必须处理完才能注销。我当时心里直打鼓:客户态度强硬,继续服务?公司都快没了,拿什么服务?退款?账上资金只够清算费用,哪来钱赔?
硬碰硬肯定不行。我试着联系客户A公司的负责人,电话里先不谈钱,先共情:张总,我知道您这项目刚起步,突然换服务商肯定麻烦,我们理解您的难处。对方语气软了些,但核心诉求没变:不是我们不通融,是你们单方面违约耽误我们进度了。
这时候我意识到,调解不是求对方放过,而是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我们清算组连夜算了笔账:如果走诉讼,从起诉到执行至少6个月,律师费、时间成本不说,公司账户可能被冻结,注销更遥遥无期;如果调解,哪怕多退点款,只要对方签《和解协议》,就能快速结案。
于是我们提出方案:退还未服务期间的50%费用(即30%年费),同时免费把现有数据导出并协助对接新服务商,客户承担部分过渡期损失。对方起初不同意,我们搬出《民法典》第580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有法定情形的除外,强调继续履行在客观上已不可能,与其耗着,不如拿实利。
谈了三轮,客户松口了。签协议那天,我特意带上了公司公章、清算组证明和资金划拨凭证,对方看到我们态度诚恳、流程规范,也爽快地在《债务清结确认书》上签了字。后来公司顺利注销,客户也没再找过麻烦。
处理这种争议,就像拆——既要快,又要准,还得稳住引信(客户情绪)。 关键别想着占便宜,而是把注销和客户利益绑在一起,让对方觉得跟你谈,比跟我耗着强。
【专家视角】调解是最优解,但需把握三个关键节点
企业注销中的合同争议,本质是'剩余价值分配'和'风险转移'问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负责人李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70%以上的此类纠纷可通过调解化解,但企业需注意三个黄金节点:
一是启动清算前,应全面梳理未履行合同,建立争议合同清单,标注客户类型(个人/企业)、合同金额、履行进度、潜在风险等级;二是公告期内,主动联系客户说明情况,避免因失联导致对方主张恶意违约;三是协商时,用数据说话——比如提供资金流水证明偿付能力,用行业报告证明继续履行已不可能,增强方案可信度。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某法律平台统计显示,通过专业调解解决的注销合同纠纷,企业平均承担的和解金额比诉讼判决低23%,且耗时缩短至1/3。
【读者问答】关于注销+合同争议的N个疑问
Q1:公司注销后,原合同还有效吗?客户还能找我索赔吗?
A:严格来说,公司注销后法人资格消灭,合同主体不存在,原则上不再承担履行义务。但!如果在注销前未妥善处理合同争议,客户可主张清算组未尽清算义务,要求股东在未清偿债务范围内承担责任。简单说:锅可以甩,但得在注销前把锅盖盖紧。
Q2:客户坚持要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
A:先评估客观可能性。比如服务类合同,如果核心团队已解散、技术支持中断,继续履行就是画饼,你可以用《民法典》第580条(履行不能)主张解除;如果是买卖合同,货物还在,可以协商折价转让或退货退款。记住:别打肿脸充胖子,注销期的企业轻装上阵最重要。
Q3:调解协议达成后,客户不履行怎么办?
A:别慌!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可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如果对方耍赖,直接拿着《调解协议》和《确认书》申请强制执行,股东财产不会被牵连——毕竟,你已经按约定干净注销了。
【实战复盘】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精准切割
回头看那起案例,我们能谈成,核心是做到了三不原则:不逃避(主动沟通,不玩消失)、不夸大(不承诺找下家继续服务这种做不到的事)、不拖沓(3天内给出初步方案,避免客户情绪发酵)。
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客户一开始要求退全款+赔10%,我们没直接拒绝,而是列了张表:全款退费5万,但您需自行承担数据迁移成本约2万,且项目延期损失至少3万;若退30%即3万,我们免费帮您迁移数据并对接2家备选服务商,您实际损失约1.5万。——把抽象的损失变成具体的数字,客户很快就明白了哪个更划算。
处理争议时,客户要的不是钱,而是确定性。你让他看到跟你谈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跟你谈更麻烦,事情就好办了。
【未来展望】让注销成为企业责任的最后一公里
这次经历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企业注销时栽在合同争议上?或许是因为大家总觉得注销是终点,却忘了它更是责任的终点站。
未来,随着企业信用体系完善,注销时的合同履约记录可能会成为企业征信的一部分。那些甩手就走的企业,或许会失去未来重新创业的机会;而那些好聚好散的企业,反而可能收获客户的口碑——毕竟,商业世界很小,谁还没个东山再起的时候呢?
注销不是句号,而是企业对责任的最后一次交卷。 用调解的方式妥善处理合同争议,不仅是对客户的尊重,更是对企业自身信誉的最后一道守护。毕竟,体面地结束,才能体面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