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污染企业注销潮背后:环保设施拆除审批费用,一笔不得不算的环保账\<
.jpg)
【新闻速递】长三角化工园区的绿色谢幕:注销背后的审批成本追问
近日,长三角某化工园区内,拥有15年生产历史的绿源化工正式提交注销申请,同步启动环保设施拆除工程。这一事件并非孤例——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最新数据,2023年全省高污染企业注销数量同比激增37%,其中化工、钢铁、印染行业占比超六成。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越来越多高污染企业面临绿色谢幕,但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环保设施拆除审批,到底要花多少钱?
本以为注销就是走个流程,没想到光是拆除审批就花了20多万。绿源化工负责人王总在电话里苦笑。记者调查发现,从企业提交申请到拿到拆除许可证,审批费用从数万到上百万元不等,成为不少企业退出时的隐形门槛。这笔费用究竟包含哪些项目?为何差异巨大?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环保治理逻辑?
【我的经历】从头大到释然:一个环保顾问的注销项目手记
作为一名在环保领域摸爬滚打8年的从业者,我去年就全程跟进了绿源化工的注销项目。说实话,从最初接到企业电话时的头大,到最终看到拆除许可证批下来时的如释重负,整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审批费用只是其中一环,但绝对是让企业老板夜不能寐的关键因素。
记得第一次和王总见面,他拿着一份网上下载的注销流程图直挠头:不是说审批不收费吗?怎么报价单上还有评估费、监测费?我当时就笑了:王总,这事儿得掰开揉碎了说——审批本身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但拆除前的'环保体检'、'污染评估'、'方案论证',这些可都是第三方机构干活,费用自然得企业自己掏。
绿源化工的情况比较典型:它有一套处理含铬废水的装置,还有一座存放危险废物的暂存库。拆除前,我们必须找有资质的机构做三件事:一是场地环境调查(看看土壤和地下水有没有被污染),二是环保设施拆除方案技术评估(确保拆除过程中污染物不会扩散),三是拆除后的环境监测(验证治理效果)。这三项加起来,就花了15万。
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年建厂时多花点钱把环保设施做好,现在也不至于这么折腾!王总在项目中期忍不住抱怨。说实话,我理解他的心情——企业注销本就是伤筋动骨的事,额外增加的审批费用就像雪上加霜。但反过来想,这笔钱其实是在买安心:如果不做评估就盲目拆除,万一污染扩散,企业面临的可能是天价罚款和刑事责任。
就像拆,你不能嫌麻烦就不剪引线,反而得小心翼翼地排查每一根线路。环保设施拆除,拆的就是环境啊。
【专家视角】费用差异背后的环保逻辑:不是乱收费,而是负成本
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审批费用高问题,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李明曾指出:高污染企业环保设施拆除审批费用,本质是环境治理成本的显性化。过去这部分成本常被外部化(比如污染环境后由社会承担),现在通过市场化、规范化的审批流程,既保障了拆除过程的环保合规,也倒逼企业正视退出成本。
而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工业企业环保退出成本白皮书》显示,中型化工企业环保设施拆除审批费用平均为15-25万元,大型企业可达50-100万元,费用构成主要包括:
- 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费(占比30%-40%):根据场地面积和污染物种类,从5万到30万不等;
- 拆除方案技术评估费(占比20%-30%):评估专家的智力成本,复杂项目可能涉及多轮论证;
- 过程环境监测费(占比20%-30%):实时监测空气、水体、土壤,确保拆除过程无污染;
- 第三方监理费(占比10%-15%):监督拆除单位按方案操作,防止偷工减料。
这些费用看似是'额外支出',实则是'必要投资'。李明强调,比如场地调查,如果发现土壤重金属超标,及时修复就能避免未来更严重的污染治理成本。这就像体检,花小钱防大病,总比等病入膏肓再花大钱强。\
【你问我答】关于审批费用的10个关键问题
问:审批费用到底由谁定?是企业自己说了算吗?
答:当然不是!所有收费项目都必须有明确依据,比如《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标准》《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等。企业可以要求第三方机构提供报价明细,甚至货比三家——但记住,一分钱一分货,太便宜的机构可能在资质或技术上打折扣。
问:为什么有的企业审批费用只要10万,有的却要50万?差别在哪?
答:这就像拆房子和拆的区别——设施越复杂、污染物种类越多,审批环节就越细。比如绿源化工的废水处理池含重金属,土壤需要修复,就得增加土壤评估和专项监测,这部分费用能占审批总成本的40%以上。而如果是单纯的废气处理设施拆除,费用可能就低一半。
问:有没有可能减免审批费用?比如小微企业?
答:目前针对小微企业(年营收2000万以下)的环保设施拆除,部分省份有补贴政策。比如浙江省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化工小微企业,最高可补贴10万元审批费用。企业可以咨询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别错过福利。
问:如果不做审批就拆除,会怎么样?
答:后果很严重!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擅自拆除环保设施或未按规定处置危险废物,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造成严重污染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去年就有江苏某企业老板因偷偷拆除废水处理设施被判刑2年,还赔了300万环境修复费——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反思与展望】从退出成本到绿色转型:环保账背后的未来
看着绿源化工的厂房一点点被拆除,我突然意识到:高污染企业的退出,从来不是简单的关门大吉,而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未来的接力赛。审批费用或许只是起点,但当我们把环保成本真正纳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考量,或许才能迎来一个更绿色、更可持续的产业未来。
未来的环保治理,或许可以更智慧——比如利用大数据建立企业环保信用档案,对历史环保记录良好的企业,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评估成本;或者探索环保设施拆除责任险,由保险公司分担部分风险,减轻企业压力。
毕竟,账可以算,但环境账才是永远不能欠的良心账。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环保成本从负担变成责任,从被动支出变成主动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蝶变。而这,或许才是高污染企业注销潮背后,最值得期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