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帮一家老牌零售企业做清算审计时,财务总监老张递来一杯热茶,叹着气说:我们楼下那家开了15年的免税店,上周贴出注销公告了,门口排队的员工比顾客还多。这句话突然把我拉回20年前刚入行时,跟着师傅去处理某百货公司倒闭的案子——当时员工围在办公室门口讨薪的场景,和今天上海免税店门口的景象,像两帧重叠的老照片。<

上海免税店注销,员工离职原因及劳动仲裁调解风险?

>

作为在上海滩摸爬滚打20年的财税老兵,我见过太多企业从兴盛到落幕的故事。但免税店这波潮退,有点不一样。它不像传统零售那样被电商冲击,也不是经营不善倒闭,更像是一场政策与市场共振下的主动退场。而这场退场背后,是几百上千员工的饭碗问题,更是劳动仲裁调解桌上,一场关于钱、情、法的博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上海免税店注销,员工为啥离职?劳动仲裁的雷区到底在哪儿?

免税店关门潮:不是生意不好,是风口移了位

先得搞明白,为啥上海的免税店突然集中注销?2023年之前,免税店可是香饽饽——尤其市内免税店,面向的是出境旅客,背靠上海每年数千万的出入境客流,员工待遇在零售行业里算得上中上水平。我认识一位在浦东某免税店做了10年的导购小林,前几年她跟我聊天时总说:我们店员年终奖拿过6个月工资,这在零售业里想都不敢想。

但转折点来得比预想中快。2023年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加码,每年每人10万元的免税额度,加上品类更全、价格更低,直接分流了大量原本计划从上海出境购物的消费者。更关键的是,疫情后国际航班恢复缓慢,2023年上海浦东机场旅客量仅为2019年的60%左右,市内免税店的客流断崖式下跌。我查过数据,某头部免税品牌上海门店的客流量,从2022年的日均3000人次跌到了2023年的不足800人次,销售额缩水近70%。

不赚钱了,硬撑就是亏。这是去年底我给一家免税店做税务筹划时,老板亲口说的。政策红利退潮、市场收缩,加上免税行业本身高固定成本(租金、库存、人力)的特性,注销成了不少企业的最优解。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数据,2023年全市注销的零售业企业中,免税商品销售类同比增长了45%,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员工的饭碗突然悬空。

员工离职:不只是补偿款没谈拢,更是安全感的崩塌

说到员工离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被裁员了。但免税店注销和普通裁员不一样——它不是优化,而是消失。劳动合同的终止原因直接是用人单位注销,这意味着员工不仅要面对失业,还要和即将不存在的用人单位谈补偿,这其中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劳动纠纷。

我去年接触过一个案例,很有代表性。王姐在某免税店做了12年收银员,月薪1.2万,加上各种补贴和年终奖,年收入差不多18万。2023年10月,门店突然贴出注销公告,说11月底前完成清算。HR找员工谈话,给的补偿方案是N+1,即按工作年限给12个月工资,再加1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王姐算下来能拿15万,但她觉得不对劲:我加班费这几年就没算清楚,平时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HR说‘零售行业都这样’,从来没给过加班费,这补偿款里肯定没包含这部分。

王姐的遭遇不是个例。从我们团队处理的免税店员工咨询来看,离职原因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经济补偿的算法之争。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但工资基数怎么算?是基本工资,还是包含奖金、补贴、加班费?很多免税店在清算时,会故意把基数往低了算。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某店把工资基数定为上海最低工资标准2690元,而员工实际月薪1.5万,这中间的差距,员工肯定不干。

第二类:历史遗留的旧账没算清。免税店因为行业特性,员工流动性相对较低,很多一干就是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这期间,未休年假补偿、未缴足的社保公积金、拖欠的加班费、甚至隐性福利(比如员工内购折扣未结算),都会在注销时集中爆发。我认识一位在免税店做库管的小伙子,他们店注销时,员工发现公司有3年没按实际工资基数缴公积金,少缴了将近4万,集体找HR理论,结果HR说公司要注销了,没钱补,最后只能申请仲裁。

第三类:职业发展的断崖式迷茫。免税店员工,尤其是老员工,长期在政策保护下工作,技能相对单一。比如专柜的美妆导购,只熟悉免税渠道的产品和销售模式,一旦门店注销,他们突然要面对市场化求职——要么去普通商场导购,要么转行,这种舒适区被打破的恐慌,比拿不到补偿更让人焦虑。我见过有员工因为担心40岁再就业难,宁愿接受较低的补偿,也不想耗在仲裁里。

劳动仲裁调解:企业注销不是免死金牌,员工维权要抓关键

说到劳动仲裁调解,很多人觉得企业都要注销了,还告啥?钱也拿不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也就是说,注销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反而因为主体即将消灭,仲裁调解的紧迫性更强——一旦企业完成清算注销,员工连被告主体都找不着。

从我们团队的经验看,免税店注销引发的劳动仲裁调解,主要有三大风险点,企业和员工都得注意:

风险点一:清算组不作为,员工维权找不到人。企业注销前,必须成立清算组,负责清理公司财产、处理未了结事务(包括支付员工补偿)。但现实中,很多免税店为了快速注销,会找第三方代理公司做清算,而这些代理公司往往只顾走流程,对员工诉求敷衍了事。我去年遇到一个案子,某免税店清算组贴出公告说员工需在10天内申报债权,结果只贴在了门店内部小公告栏,很多没来上班的员工根本不知道,等发现时清算程序都快结束了,补偿款都没拿到。

这里要提醒员工: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五条,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也就是说,除了内部公告,还必须有报纸公告,如果没做到,员工可以主张清算程序违法,要求撤销清算决议,重新分配财产。清算组成员如果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这个坑,员工得知道。

风险点二:补偿方案藏着小算盘,员工签字要擦亮眼。很多企业在注销前,会催促员工签和解协议,承诺签了就给钱,不签就拿不到。但协议里往往有猫腻——比如写明双方再无任何争议,把加班费、年假补偿等隐性诉求一笔勾销;或者把N+1写成N,少算一个月工资。我见过有员工因为急着拿钱,签了协议后才发现少算了5万加班费,再想维权,企业已经进入清算后期,钱早就被分给股东了。

给员工的建议:签协议前,一定要让企业提供补偿明细表,把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费、社保公积金补缴金额都列清楚,最好让财务盖章确认。如果对金额有异议,别急着签字,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先做工资清算——仲裁委可以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核查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表、社保缴费基数等证据,算出准确的补偿金额。虽然仲裁会耗时几个月,但总比签了亏本协议强。

风险点三:资产清算顺序不对,员工债权可能打水漂。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清算财产的分配顺序是:1.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2. 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3. 所欠税款;4. 普通破产债权。也就是说,员工工资和补偿金是优先债权,比股东拿的钱靠前。

但现实中,很多免税店股东会先分钱后还债——把库存、设备变卖后,先拿走自己的投资款,再留点钱给员工,不够就说没钱了。去年我们处理的一个案子,某免税店变卖库存后,股东分走了200万,只留了50万给员工补偿,而员工总补偿金要120万,最后我们帮员工申请了撤销权诉讼,因为股东在明知资产不足的情况下仍分配财产,法院判决股东在未获清偿的补偿金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员工才拿到了钱。

财税视角:注销不是甩包袱,清算合规才能睡得稳

作为财税从业者,我必须说:免税店注销,最大的风险不是员工仲裁,而是税务清算和财务合规。很多企业觉得注销就是关门大吉,其实清算过程中的税务问题,比员工补偿更致命——欠税、偷税、漏税,轻则罚款,重则老板要承担刑事责任。

举个例子:某免税店在清算时,为了少交税,把库存商品按成本价卖给关联公司,实际售价和市场价差了30%,结果被税务局稽查,认定为转移定价,补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加滞纳金一共80多万,最后股东个人还得掏腰包。更麻烦的是,如果企业有虚开发票隐匿收入等行为,即使注销了,税务部门也可以无限期追征,员工补偿款没拿到,老板还背上了税务黑名单。

给企业的建议:注销前一定要做税务自查,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如果涉及房产)都算清楚,该补的补,该交的交。员工补偿金部分,别忘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除以个人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笔税如果没代扣,企业注销后税务局照样会找老板要。

写在最后: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上海免税店的注销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在合规经营、员工权益保护上的短板。作为从业20年的老兵,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侥幸心理栽跟头——觉得员工不懂法流程能简化税务能蒙混过关,最后不仅钱没省下,还落得一地鸡毛。

其实,企业注销和员工维权,不是零和博弈。企业合规清算、足额补偿,员工理性维权、依法主张,才能在退场时少一些纠纷,多一些体面。毕竟,商业世界潮起潮落是常态,但以人为本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加喜财税服务见解:财务凭证不完整与知识产权处置,企业注销的隐形

企业注销时,财务凭证不完整是常见硬伤,尤其免税店涉及多年流水、合同、发票,若凭证缺失(如部分采购合同无对方盖章、销售发票存根联丢失),可能导致税务清算时成本无法扣除,被核定补税,甚至因账目混乱被认定为偷漏税。知识产权(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常被企业忽视——若未在清算时明确处置,可能被当作无主资产注销,原股东未来想使用或转让时,会面临权属纠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通过专业清算方案,帮助企业梳理财务凭证、补全缺失资料,同时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与处置规划,确保企业注销合规,最大限度降低股东风险,让退场更安心。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