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临港招商圈摸爬滚打十二年,见过太多连锁加盟的爱恨情仇。要说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加盟终止时的特许经营合同处理——这活儿就像拆,稍有不慎,不是品牌方被加盟商告上法庭,就是双方在园区里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连带着临港亲商安商的名声都受影响。<
记得2019年,临港某产业园刚引进一个网红茶饮品牌,有个加盟商老王,五十多岁,把养老钱都投进去了,开了家80平的社区店。开业前三个月,靠着临港产业园的租金梯度补贴(前三个月减半,后三个月再减三成),生意还算过得去。结果第四个月,隔壁商场开了家同品牌旗舰店,直接把客流量抢走大半。老王急了,天天找我诉苦,说这特许经营合同签的是啥?总部说好的区域保护呢?我当时就琢磨:这事儿不能光看合同条款,得先搞清楚终止是不是老王唯一的选项。
很多人以为,加盟终止就是解约+赔钱,其实不然。在临港招商的语境里,终止前的冷启动比什么都重要——你得先帮双方算三笔账:经济账(终止成本vs持续经营成本)、关系账(撕破脸vs留后路)、口碑账(园区影响vs品牌形象)。比如老王这事儿,我先是联系了品牌总部,协调他们调整了配送半径(把老王的配送范围从3公里缩到1.5公里),又帮老王对接了产业园的社区团购资源,让他转型做线上配送。三个月后,老王虽然没赚大钱,但现金流转正了,主动说不终止了,再看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终止只是加盟商的气话,真把问题摊开,用临港的产业链协同思维去盘活资源,比硬碰硬解约强百倍。
也有些情况,冷启动救不回来。比如去年有个做社区烘焙的加盟商小李,合同里明确写着必须使用总部指定面粉,结果为了降成本,偷偷换了本地小厂的面粉,被顾客吃出问题,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品牌总部火速发来《解约通知》,要求没收10万保证金,还要赔偿品牌损失。小李当时就懵了,在招商办办公室拍桌子:我加盟时你们说‘总部统一采购保证品质’,现在出问题全怪我?我当时就在想:这事儿,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但情和法怎么平衡?临港招商讲究有温度的服务,可底线问题,真不能让步。
谈判桌上的拉锯战:钱、情、法怎么摆平?
终止谈判,说白了就是分蛋糕和甩锅的过程。我常说,处理特许经营合同终止,就像临港港区的集装箱装卸——既要稳,又要准,还得快。稳的是情绪,准的是条款,快的是效率,不然拖久了,双方成本都在涨。
先说钱。保证金怎么退?装修残值怎么算?违约金怎么赔?这三笔钱最容易扯皮。记得有个做连锁洗衣的加盟商,合同到期后不想续了,总部却扣了5万保证金,理由是设备折旧不足。加盟商不服气,说我用了三年,设备还能用,凭啥扣?我带着双方去第三方评估机构做了鉴定,发现设备确实还能用两年,但总部在合同里写了无论设备状况如何,到期扣除30%折旧费。这时候我就犯嘀咕:合同里的霸王条款,到底能不能改?后来我查了临港招商的合同备案指引,发现这种明显不公平的条款,在仲裁时是可以调整的。最后协调下来,总部退了3万,双方各退一步。
再说情。临港的招商理念是与企业家共成长,很多加盟商都是跟着品牌从零做起来的,真撕破脸,心里不好受。有个做母婴连锁的加盟商张姐,因为怀孕想把店转给家人,但总部不同意转让,只允许解约。张姐急哭了:我这店是临港社区里的‘熟客店’,转给外人我不放心,总部怎么这么死板?我当时就琢磨:总部是不是怕转让影响品牌管控?后来我帮张姐做了个加盟商资质审核,让她老公先以员工身份参与经营,半年后再申请变更经营者,总部这才松口。这事儿让我明白:处理终止,情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缓冲带。
最后是法。很多加盟商不懂法,以为口头答应就能算数;有些品牌方又太较真,把违约金定得高离谱。去年有个案例,加盟商拖欠了两个月品牌使用费,总部直接发律师函要赔10万违约金。加盟商找我时,都快哭了:我总共才赚了8万,赔了还不如关门!我赶紧查了合同,发现违约金条款确实写的是拖欠费用总额的200%,但根据《民法典》,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可以请求法院减少。后来我带着双方去临港的商事调解中心,请专业调解员算了一笔账:加盟商拖欠2万,加上利息和调解成本,赔3万差不多。最后总部同意了,调解员还笑着说:你们这‘临港速度’,连调解都快!这事儿让我反思:法律是底线,但不是目的。用临港的柔性调解替代硬碰硬的诉讼,往往能双赢。
谈判桌上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有些品牌方藏着掖着,比如区域保护范围实际执行时缩水;有些加盟商瞒报实情,比如偷偷开了第二家店。我就遇到过,加盟商说经营不善要终止,结果发现他在隔壁区又开了个同品牌店,这明显是违约加盟。这时候,合同里的审计条款就派上用场了——我们要求他提供财务报表,最后发现他瞒报了30%的收入,不仅没收保证金,还被品牌方追了违约金。这事儿给我提了个醒:终止谈判前,一定要做尽职调查,就像临港招商时看企业资质一样,不能光听对方说。
收尾时的临港智慧:把坏终止做成好口碑
很多人以为,终止合同拿到最后一笔钱,这事儿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收尾时的临港智慧,往往能让一次坏终止变成好口碑。我在临港招商时常说一句话: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终止也不是‘一拍两散’,而是‘江湖再见’——说不定哪天,这位加盟商还会带着新项目回来呢?
怎么做到?关键在细节和温度。细节上,比如设备交接、库存处理、客户信息保密,这些都要写进《终止协议》,免得后续扯皮。有个做快餐的加盟商终止时,总部要求他拆除所有品牌标识,结果他拆的时候把墙面弄坏了,总部又让他赔墙面修复费。我当时就建议:协议里应该明确拆除方式,比如无损拆除,如果墙面损坏,由哪方负责。后来加了这条,双方再没因为这个吵过。
温度上,就是留有余地。去年有个做连锁咖啡的加盟商,因为疫情原因坚持不下去,终止时总部很人性化,不仅退了一半保证金,还帮他对接了产业园的共享办公资源,让他把剩下的咖啡设备转给做新茶饮的创业者。后来这位加盟商在临港又开了家烘焙店,还主动找我说:这次我选品牌,肯定选你们临港招商引进的——靠谱!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终止不是终点,而是品牌在临港生态里的二次链接。
收尾时最怕的就是秋后算账。有些品牌方终止后,还在行业里封杀加盟商,说他经营能力不行;有些加盟商则在网上抹黑品牌,说总部坑钱。我就遇到过,有个加盟商终止后,在小红书上发帖说临港某品牌加盟是骗局,我赶紧联系品牌方和园区宣传部,一起找他沟通,发现是他误解了区域保护政策。后来我们帮他澄清了事实,他还删了帖子,说之前没搞清楚,不好意思。这事儿让我明白:终止后的舆情管理也很重要,就像临港港区的口岸通关,既要快,又要准,还得把误会解释清楚。
现在想想,处理特许经营合同终止,就像在临港的码头卸货——既要遵守国际规则(法律法规),又要懂地方习俗(行业惯例),还得有人情味(共情能力)。十二年招商生涯,我见过太多因为 termination闹僵的案例,也见过不少因为好好谈而成为朋友的伙伴。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招商人,到底是做什么的?是拉项目?是谈政策?或许,更是在临港这片热土上,搭建一个让企业家敢进来、能留下、好离开的生态吧。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特许经营合同走到 termination这一步,我们到底是该守住合同的底线,还是该留住人心的温度?或者说,在临港招商与安商并重的今天,这两者,真的只能选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