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老朋友喝茶,都是开了十来年公司的老板,聊着聊着就聊到注销这个话题。有个做餐饮的张老板叹着气说:公司开了8年,疫情后撑不下去了,想着注销算了,结果一查账,光税务补缴和罚款就花了20多万,比赚的钱还多!旁边的李老板直点头:可不是嘛,我那贸易公司注销时,因为股东借款没还,被税务局视同分红补了15%个税,真是‘花钱买教训’啊! <

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税务筹划案例交流会?

>

我做了10年财税,从基层会计到现在的税务顾问,经手的注销案例少说也有几百个。说实话,注销公司不是简单的跑趟工商局,而是一场税务总清算——稍有不慎,轻则补税罚款,重则影响个人征信,甚至惹上法律麻烦。今天我就结合几个真实案例,跟大家聊聊注销公司时,税务筹划到底该怎么搞,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一、案例一:小规模纳税人的存货陷阱:分给员工=送钱?

先说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2021年,我遇到一个做服装批发的小规模纳税人王老板,公司开了5年,生意越来越差,决定注销。我去帮他整理账务时,发现仓库里还有12万元的库存——都是些过季的服装,放着也卖不掉,王老板干脆说:分给员工算了,反正公司都要没了,省得麻烦。

我当时就提醒他:王老板,分给员工可不行,这事儿在税务局眼里,叫‘视同销售’,得交税!王老板瞪大了眼睛:啊?分东西还要交税?我又没卖钱!

我给他算了一笔账: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将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同样,分配给员工,如果属于非货币性福利,也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王公司的库存服装,市场价大概15万元(成本12万元),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1%,增值税要交1500元;企业所得税方面,视同销售利润=15万-12万=3万元,税率25%,要交7500元。总共9000元,虽然不算多,但要是被税务局查到,还会处以0.5倍到5倍的罚款,那可就亏大了。

后来我们商量了个办法:把这些服装折价卖给员工,按成本价12万元出售,开具普通发票。这样既处理了库存,又不会产生视同销售的利润,增值税也不用交(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免征增值税,12万分几个月开票刚好符合条件)。员工们也高兴,花几百块钱买品牌衣服,比外面便宜多了。

感悟:很多小老板觉得公司是我的,我想怎么处理资产就怎么处理,其实税务上没那么简单。视同销售这个概念,一定要记牢——不管是分给员工、股东,还是用于市场推广、福利发放,只要没卖钱,但资产转移了,就可能被视同销售。注销前,一定要把库存、固定资产处理妥当,要么卖掉,要么捐赠(捐赠还能取得公益性捐赠票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千万别图省事直接分掉。

二、案例二:一般纳税人的历史账务雷区:白条入账、私户收款,注销时全找上门

比小规模更麻烦的是一般纳税人,尤其是那些开了十年以上的老公司,账务不规范是通病。2022年,我帮一个做机械加工的李老板做注销清算,他公司开了12年,账本堆了半人高,一查问题一大堆:

- 2018年有几笔大额采购,对方是小作坊,没给发票,只开了收据,金额合计28万元;

- 2020年有几笔客户付款,直接打到了李老板个人卡上,没入公司账,金额35万元;

- 还有几笔其他应收款,是李老板从公司拿的钱,说是备用金,但没借条,也没还款计划。

这些问题平时没事,一注销就全暴露了。税务局要求:没有发票的采购,成本不能税前扣除,要调增利润28万元,补企业所得税7万元;个人卡收款,属于账外收入,要补增值税5万元(按13%税率)、企业所得税8.75万元(利润35万25%);股东借款超过一年未还,视同分红,补个人所得税7万元(35万20%)。

李老板当时脸都绿了:我哪知道这些啊?以前觉得‘熟人好办事’,发票能省就省,结果现在倒贴了27万多!

后来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救火:

1. 没有发票的采购,找供应商补开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虽然花了1.5%的点费(4200元),但避免了7万的所得税,划算;

2. 个人卡收款,通过税务自查主动申报,跟税务局说明情况(客户要求打私人卡,因为公账限额),争取了从轻处罚,只补了税没罚款;

3. 股东借款,让李老板补签了《借款合同》,约定2023年底还款,并按同期LPR支付利息,这样就不算视同分红了。

最后虽然补了税,但比一开始预估的少了10多万,李老板也算松了口气。

感悟:注销税务清算,最怕的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老板觉得以前不规范,税务局查不到,其实现在金税四期这么厉害,数据一比对,哪些没开发票、哪些私户收款,一目了然。所以平时做生意,一定要规范账务:采购要发票,销售要走公账,股东借款要签合同、有利息。不然等到注销时,再补窟窿,不仅多花钱,还可能被罚款。

三、案例三:股东借款的个税陷阱:从公司拿钱,别想白拿

再给大家说一个踩坑很深的案例。2023年,我遇到一个科技公司的赵老板,公司开了6年,股东是赵老板和他老婆,各占50%。注销时,税务局查到其他应收款里,赵老板从公司拿了50万元,他老婆拿了30万元,都是2020年借的,既没签合同,也没还款。

税务局说:股东借款超过一年未还,视同分红,要补个人所得税。赵老板当时就不乐意了:这是我自己的公司,拿点钱怎么了?又不是分红!

我给他解释了税法规定:《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规定,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的企业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赵老板的50万元借款,已经超过一年,又没用于公司经营(他说是买房了),所以要按股息、股息、红利所得补20%的个人所得税,也就是10万元;他老婆的30万元,要补6万元。总共16万元,再加上滞纳金(每天万分之五),差不多17万。

后来我们帮赵老板想办法:一是让他把50万元借款在2023年底前还了,然后从公司利润中分红,分红时已经缴纳过企业所得税(25%),再缴纳20%个税,综合税负其实比视同分红低;二是他老婆的30万元,用资本公积冲抵——因为公司之前有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公积后,再减少其他应收款,这样就不算借款了。最后赵老板补了8万多元个税,省了7万多。

感悟:股东从公司拿钱,一定要合规。要么签借款合同,约定还款时间和利息(利息可以税前扣除,公司少交企业所得税,个人还要交20%个税);要么走分红流程,先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再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要么用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形式支出,比如给股东发工资,但要符合合理性原则(不能发得太离谱,否则税务局会调整)。千万别白拿钱,不然注销时,个税坑等着你。

四、注销税务筹划的避坑指南:3个关键步骤,1个核心原则

说了这么多案例,其实注销税务筹划没那么复杂,记住3个关键步骤,1个核心原则,就能避开大部分坑:

1. 提前3-6个月启动税务自查

别等到提交注销申请了才想起查账,提前3-6个月,把近3年的账务、发票、银行流水都过一遍:

- 有没有未开票的收入?赶紧补开;

- 有没有白条入账、私户收款?赶紧调整账务;

- 有没有长期挂账的其他应收款(股东、员工借款)?赶紧催还或签合同;

- 有没有未计提的税费(比如印花税、房产税)?赶紧补提。

我见过太多老板,注销前1个月才开始查账,结果问题一大堆,注销申请被驳回,拖了几个月,税交得更多,还耽误了时间。

2. 处理好资产清算:卖、捐、分,选最划算的方式

注销时,公司剩下的库存、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定要妥善处理:

- 卖掉:按市场价销售,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但能收回资金;

- 捐赠: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取得捐赠票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

- 分给股东: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股东再缴纳20%个税(比直接捐赠税负高,但能直接给股东)。

选哪种方式,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库存积压严重,卖不掉,就捐赠;比如固定资产还能用,卖掉划算,就卖掉。

3. 跟税务局好好沟通:别硬刚,要会哭

注销税务清算时,税务局肯定会查账,遇到问题,别跟税务局硬刚,要学会沟通。比如:

- 历史账务不规范,主动自查补税,争取从轻处罚(根据《税收征管法》,主动补税可以避免罚款);

- 对某些政策有疑问,多咨询税务局的税企互动平台或专管员,别自己瞎猜;

- 如果补税压力大,可以申请分期缴纳(比如符合困难性减免条件,或者金额太大,一次不起,跟税务局协商分期)。

我见过一个老板,因为账务问题要补50万税,他跟税务局说明公司资金困难,申请分期6个月缴纳,税务局同意了,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核心原则:合规比省钱更重要

很多老板找我做注销筹划,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少交税,其实我想说:合规比省钱更重要。注销公司不是逃税的机会,而是补课的机会——平时没做规范的账务,注销时赶紧补;平时没交的税,赶紧交。只要合规,税务局不会找茬;要是想钻空子,比如隐匿收入、虚列成本,不仅会被罚款,还会影响个人征信,以后贷款、创业都麻烦。

五、前瞻性思考:未来注销,会越来越严,也越来越专业

随着金税四期的推进,注销公司的税务清算会越来越严格:

- 数据比对更精准:税务局会通过金税四期系统,自动比对企业的发票、银行流水、社保、水电费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比如收入很高,但银行流水很少),就会重点检查;

- 注销流程更规范: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推行注销预审制度,企业在提交注销申请前,要先通过税务局的预审,把问题解决掉,才能正式提交;

- 专业化服务需求增加:未来,企业注销不会只是跑工商、跑税务,而是需要专业的税务筹划服务——比如提前规划资产处置方式、优化股东借款结构、争取税收优惠等。

作为财税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趋势:合规的企业,注销会更顺利;不合规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这就像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正规军。对于我们财税从业者来说,也要不断学习,不仅要懂税法,还要懂企业的经营逻辑,才能帮企业做好注销筹划,实现体面退出。

我想对所有准备注销公司的老板说:注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结束一个不规范的经营模式,开始一个新的、合规的创业旅程。别怕麻烦,提前规划,合规操作,才能让公司走得安心,让自己睡得踏实。毕竟,做生意,合规才是长久之道啊!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