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器械行业干了十五年,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生产许可证这五个字栽跟头。前两年帮一家做二类医用敷料的企业做合规咨询时,就碰上过糟心事:他们的许可证因为场地改造超期没续上,被监管部门注销了。老板急得团团转,我更头疼的是员工问题——当时有几个核心骨干正等着晋升公示,车间里的小年轻们也盯着技术员的岗位,结果许可证一注销,整个晋升体系直接卡壳。<
说实话,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许可证就像企业的命根子,没了它,连生产资质都没了,更别提什么晋升通道了。但员工不是机器,你跟他们说公司没资质了,晋升先停一停,谁会买账?我当时就在想,这时候的晋升处理,根本不是要不要升的问题,而是怎么让员工看到未来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心散了,企业真要转型或者清算,更是难上加难。
后来我们给这家企业做了个过渡期晋升方案:先把所有晋升流程冻结,但给员工吃定心丸——明确告知公司正在申请新许可证,同时转型做第三方消毒服务。在过渡期,我们把晋升的定义从管理岗/技术岗扩展到能力认证+项目激励,比如让研发骨干牵头消毒工艺验证项目,完成项目后给予项目奖金和内部专家称号,虽然职级没变,但薪资和话语权上去了。三个月后,新许可证批下来,之前参与项目的员工直接按新体系晋升,大家反而比之前更有干劲。
这件事让我明白,许可证注销后,晋升逻辑必须从按部就班的职级晋升转向基于企业生存的价值重塑。你不能再拿升职加薪画饼,但要让员工看到:即使公司暂时没了生产资质,他们的能力依然值钱,只要跟着企业走,未来总有回报。
分情况处理:清算、转型、重组,不同场景不同策略
许可证注销后,企业无非三条路:彻底清算、业务转型、被重组并购。每条路对应的员工晋升策略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见过最惨的案例,是一家做骨科植入物的中小企业,许可证因质量体系问题被注销后,老板直接跑路,连N+1赔偿都没给,更别提晋升了——这种情况下,员工晋升根本无从谈起,首要任务是保障员工权益,协助他们找下家。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更多企业是暂时失去资质,仍有转机。
去年我接触的另一家企业,情况就复杂多了。他们做一类医用耗材,许可证因为环保验收没通过被注销,但手里还有不少订单,客户关系也稳定。老板不想放弃,打算转型做医疗器械CDMO(受托生产)。这时候员工晋升就成了烫手山芋:原来的生产部经理,懂传统生产,但对CDMO的质量管理体系(QMS)一窍不通;研发部的工程师,有技术储备,但没做过委托生产的合规对接。
我们当时给出的方案是分层分类,动态调整:对管理层,先降职使用但保留薪资,要求他们必须在三个月内拿到CDMO相关的合规培训证书,否则调岗;对技术骨干,启动项目晋升制,比如让研发工程师牵头客户工艺转移项目,项目成功后直接晋升为CDMO技术主管,薪资上浮20%;对基层员工,则侧重技能转岗培训,比如从生产线调到包装线,同时学习CDMO的文档管理,考核通过后给予岗位津贴。
有个叫小李的年轻工程师,原本按计划要晋升研发组长,许可证注销后晋升暂停。但他主动报名了CDMO的项目,带着团队啃下了某客户的无菌工艺转移难题,最后不仅拿到了技术主管的职位,还成了公司转型的核心人物。我当时跟他聊天,他说:其实我不怕晋升慢,就怕公司没方向。现在虽然累,但每天都知道自己在为什么努力,值了。
但话说回来,这种项目晋升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玩得转。如果企业本身就是打算清算,那晋升就变成了空头支票,这时候重点应该是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协助员工办理失业手续,甚至可以帮他们写推荐信——毕竟在医疗器械行业,合规记录很重要,员工下一家背调时,你一句该员工在许可证注销期间表现良好,可能比任何晋升承诺都有用。
除了升职加薪,这些软性晋升更重要
说实话,许可证注销后的企业,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给员工晋升?很多时候,职级和薪资涨幅都受限。这时候,软性晋升就成了留住人才的关键。我理解的软性晋升,就是让员工在职位不变的情况下,获得能力提升、话语权增加、行业影响力扩大的机会,这些东西短期看不到钱,但长期来看,比职级更有价值。
我之前服务过一家做体外诊断试剂的企业,许可证过期没续上,公司决定转型做医疗器械注册咨询。原来的生产团队一下子闲了下来,车间主任老王急得找我:张工,我干了二十年生产,现在让我去学注册,我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我当时没跟他谈晋升,而是问他:您带过多少批生产?处理过多少次飞检?老王愣了一下,说:少说也有几十次吧,飞检每次都能过。
我说:那您去给新来的注册员讲讲‘生产环节的合规风险’,怎么样?老王眼睛一下就亮了。后来我们成立了内部培训学院,让老王担任生产合规讲师,不仅给新人讲,还对外做咨询培训。虽然他的职位还是车间主任,但每次培训结束后,年轻人都围着他请教,客户点名要听他的课,薪资也通过课时费+项目分红涨了30%。老王后来跟我说:以前觉得晋升就是当厂长,现在发现,能让别人信服你,也是一种‘升职’。
除了内部讲师,还有项目主导权也是一种软性晋升。许可证注销后,企业往往需要处理一堆烂摊子:比如库存产品的处理、旧设备的处置、客户关系的维护。这些事情看似琐碎,但做好了,能极大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我见过一家企业,让原本的市场部经理牵头客户沟通专项小组,负责跟客户解释许可证注销后的交付方案,结果这位经理不仅稳住了大客户,还学会了处理合规危机,后来公司转型做销售,他直接被提拔为销售总监。
还有行业影响力的积累。比如鼓励员工去参加行业研讨会,分享企业在许可证注销后的转型经验;或者支持他们发表一些关于医疗器械企业合规管理的文章。这些东西短期内不直接带来晋升,但能提升员工的行业口碑,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我常说,医疗器械行业是个小圈子,口碑比什么都重要,员工因为你在公司获得了行业认可,即使将来公司没了,他们也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写在最后:当阶梯消失,我们还能为员工搭什么?
这些年见多了医疗器械企业的起起落落,我越来越觉得,员工的晋升从来不是企业单向的施舍,而是双方共同成长的契约。当生产许可证这张护身符没了,企业给不了员工确定的晋升阶梯,但至少可以为他们搭一座能力浮桥——让他们在行业变化中,始终有踏实的立足之地。
说到底,处理许可证注销后的员工晋升问题,考验的不仅是HR的专业能力,更是企业的人性温度。你能不能坦诚地告诉员工公司面临的困境?愿不愿意为员工的转型投入培训成本?敢不敢把重要的项目交给暂时没晋升的员工?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比任何晋升方案都重要。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医疗器械这个强监管行业,企业生生死死或许会成为常态,但员工的职业发展不能随波逐流。当我们无法给员工一个确定的晋升阶梯时,除了升职加薪,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在行业浪潮中,始终相信跟着你,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