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2023年影视行业注销量同比激增15%,债务重组成生死线 <
.jpg)
2023年12月28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影视文化企业注销数量达2.3万家,同比上升15%,其中超60%的企业因债务无法清偿注销。值得关注的是,在注销潮中,通过债务重组成功化解风险、实现软着陆的企业占比不足20%。以近期引发行业关注的光影时代传媒为例,这家曾出品多部热播剧的公司,因《山河故人》项目烂尾负债2.1亿元,最终通过资产抵债+分期清偿+债权人委员会模式,在6个月内完成债务重组,避免了破产清算的结局。这一案例为陷入困境的影视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样本。
我与光影时代的债务重组攻坚战: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博弈
作为光影时代传媒的财务总监,我亲历了公司从资金链断裂到完成债务重组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就像在雷区排爆——每一步都踩在风险边缘,但正是这场攻坚战,让我对影视公司的债务重组有了刻骨认知的体会。
2022年底,《山河故人》项目因主演突发丑闻被迫停工,5000万投资款打水漂,而公司账面可用资金不足800万。供应商的电话像追命符一样打爆我的手机:设备款再不结清,明天就拉走!银行贷款也逾期了,律师函堆满了办公桌。更棘手的是,公司还有300多名员工的工资和遣散费没着落。说实话,当时团队里有人提议直接跑路,但我拍着桌子说:跑路容易,但良心过不去,而且法律风险更大!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家底亮出来。带着审计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把公司近5年的财务报表、项目合同、资产清单全部梳理清楚,最终摸清了债务图谱:优先债权(员工工资、税款)1200万,普通债权(供应商、合作方)1.8亿,银行贷款2000万。就像医生给病人做CT,只有先看清病灶,才能对症下药。
接下来是债权人谈判。这绝对是场硬仗。记得第一次和供应商代表谈判,对方拍着桌子说:要么给钱,要么告你们诈骗!我递上一份详细的《资产处置方案》,指着PPT说:你们看,公司还有《都市男女》的网剧版权(评估价800万)、3台拍摄设备(评估价300万),加上未分配的收益权,总共能变现1500万。虽然不能全额偿还,但比破产清算强——到时候你们可能只能拿回10%。对方沉默了,我知道,这叫把丑话说在前头,让债权人看到拿回一点比什么都强的希望。
但最难的还是银行。2000万贷款可不是小数目,我们找了第三方担保机构,提出前两年只还利息,第三年开始分期还本金的方案。银行行长一开始很抵触:你们公司都快没了,谁信你们能还?我带着律师把《债务重组协议》草案翻来覆去改了7版,甚至把公司未来3年的IP开发计划也做了进去,最后行长松口了:你们这帮人,真是把'死棋'下活了!
专家视角:债务重组不是甩锅,而是价值重估
影视公司的债务重组,本质上是'资产价值重估'和'债权人利益平衡'的过程。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影视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是因为把赌注全押在单一项目上,一旦项目失败,资金链立刻断裂。《企业破产法》规定,债务重组需遵循'公平清偿'原则,优先债权必须足额受偿,普通债权则可通过'以物抵债''债转股'等方式实现部分回收。
据中国影视产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行业风险报告》显示,成功完成债务重组的影视企业,其核心资产(IP版权、拍摄设备等)平均回收率达62%,而直接破产清算的企业,资产回收率不足28%。这意味着,债务重组不仅能挽救企业,还能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利益,实现双赢。
读者问答:关于债务重组,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Q1:影视公司注销时,哪些债务必须优先处理?
A:根据《企业破产法》,清偿顺序是:1. 破产费用(如诉讼费、管理费);2. 共益债务(如为继续营业支付的工资);3. 职工债权(工资、社保、经济补偿金);4. 税款;5. 普通债权(供应商、贷款等)。记住,员工工资和税款是高压线,必须优先处理,否则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Q2:公司的IP版权不值钱,怎么和债权人谈抵债?
A:IP价值评估是关键。可以找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参考类似IP的交易价格(比如同类型网剧的版权转让价)。如果IP确实冷门,可以打包组合——比如把冷门IP+拍摄设备+未来收益权打包抵债,这样债权人更容易接受。我们当时就把《都市男女》版权和一台闲置的摇臂打包,抵给了设备供应商,对方还挺满意:虽然版权暂时卖不上价,但留着以后说不定能拍续集。
口语时刻:债务重组就像离婚,好聚好散比撕破脸强
说实话,处理债务那段时间,我瘦了15斤。每天不是在谈判,就是在去谈判的路上。有次为了和供应商谈妥一笔50万的设备抵债,我从早上9点谈到晚上12点,嗓子都哑了。但回头想想,这事儿就像离婚,虽然感情破裂了,但好聚好散总比撕破脸强——如果公司直接破产,债权人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员工也会失业,何必呢?
我们有个老会计,快退休了,哭着对我说:小张,咱们公司不能就这么没了啊!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是啊,公司不仅是赚钱的工具,也是几百人的家。所以哪怕再难,我们也要把重组这条路走到底。
未来展望:从救火队到防火墙,行业需要更完善的风险机制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我深刻体会到:影视公司的债务重组,不仅是术的层面(谈判技巧、法律工具),更是道的层面(诚信、责任)。现在行业里很多人把债务重组当成甩锅,其实不然——它更像刮骨疗毒,虽然疼,但能治好病。
未来,我希望影视行业能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比如项目投资前做压力测试,评估最坏情况下的资金缺口;比如成立行业互助基金,当企业遇到临时困难时,能获得短期资金支持;再比如推动IP资产证券化,让版权能像股票一样流动起来,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
毕竟,影视行业是内容为王,更是人才为王。只有让企业活下来,创作者才能安心创作,好作品才能不断涌现。这场债务重组的攻坚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困境中的破局,从来不是靠奇迹,而是靠不放弃的勇气和想办法的智慧。而这,或许就是影视人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