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近年来,随着劳务派遣行业监管趋严,大量中小型劳务派遣公司因经营不善选择注销。其中,债务重组环节的税务处理成为企业注销的重头戏,也是税务稽查的高风险领域。近日,我们专访了拥有30年财税实务经验的陈建国老师,他曾担任某省税务局稽查局副局长,现任多家企业税务顾问,以较真儿和接地气在业内闻名。<
访谈现场:陈老师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中国税务年鉴》《税法实务案例汇编》等书籍,办公桌上放着一杯泡开的普洱茶,茶香中带着岁月的沉稳。他身着一件深色夹克,头发花白,说话时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透着分量。
一、从表面现象到深层逻辑:债务重组税务审查的起点
记者:陈老师您好,现在很多劳务派遣公司选择注销,税务部门在审查其债务重组时,通常会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建国:(推了推眼镜,笑了笑)这个问题啊,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望闻问切。劳务派遣公司注销,债务重组税务审查,核心就四个字——真实合理。你比如说,企业注销前突然甩给关联方一大笔债务,说对方豁免了,这事儿就得打个问号。税务部门首先看债务是不是真的存在,有没有合同、付款凭证、往来账目支撑;其次看重组价格是不是公允,有没有明显低于市场价;最后看程序是不是合规,比如股东会决议、债权人确认书这些材料齐不齐。
记者:劳务派遣公司本身业务模式特殊,比如涉及大量用工单位、社保代缴、工资发放,这些业务形成的债务,在税务审查时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陈建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老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但税务这事儿,隔行不隔理。劳务派遣公司的债务,无非就是欠用工单位的劳务费、欠员工的工资社保、欠供应商的服务费这几块。特别要注意的是社保债务——有些公司注销前,为了省钱,把员工的社保欠费打包重组给第三方,说对方以后负责补缴。这时候税务就得问了:第三方有没有资质?员工知情吗?重组协议里有没有明确税款承担?去年我就遇到一个案子,公司把50万社保欠费转包给一个劳务中介,结果中介跑路,员工找税务局要说法,最后企业股东还得补税加罚款,得不偿失啊。
二、案例复盘:一个假重组真逃税的教训
记者:您能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劳务派遣公司注销债务重组案例吗?
陈建国:(眼神亮了起来,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这个案子我记了快10年了。2014年,我们稽查局接到举报,说一家叫XX人力的劳务派遣公司注销时,做了200万的债务豁免,涉嫌偷税。我们调了账,发现这家公司注销前三个月,突然和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签了协议,说对方豁免公司200万咨询费——可这家管理咨询公司才成立两个月,注册资本50万,法人还是公司老板的表弟。
记者:这明显有问题啊,税务部门是如何核实的?
陈建国:(笑了笑)当时我们组的小年轻都气坏了,说这不是明摆着转移资产吗?但我让他们先别急,去查三个东西:一是咨询公司有没有实际经营场所,二是这200万咨询费对应的劳务是什么,三是资金流向。结果呢?咨询公司注册地址是个虚拟的写字楼,所谓的管理咨询服务就是帮公司写了一份《人力资源优化方案》,连公章都是老板从刻章店买的。最关键的是,这200万豁免后,公司账上立刻多出200万清算所得,一分税没交,直接转给股东了。
记者:那最后怎么处理的?
陈建国:(语气严肃)我们认定这是虚假债务重组,要求企业补缴企业所得税50万(200万×25%),加收滞纳金,再处以0.5倍罚款。老板当时还喊冤,说我这是合法重组,你们凭什么罚我?我把《企业所得税法》第41条拍在他桌上:关联方之间的债务重组,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后来他没话说了,还跟我们说:早知道这么麻烦,还不如老老实实把债务还了,现在税交了,罚款交了,名声也臭了。
记者:这个案例能给企业什么启示?
陈建国:(喝了口茶)启示就是——别跟税务玩小聪明。债务重组不是避税神器,税务部门现在的大数据系统,比你想象的厉害。你公司的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关系、资金流水,都在系统里盯着呢。想靠假重组逃税,最后肯定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争议焦点:债务重组是企业自救还是税收漏洞?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务派遣公司注销时,债务重组应该更灵活,毕竟很多企业是真困难,不是故意逃税,您怎么看?
陈建国:(身体微微前倾,手指交叉放在桌上)这个问题啊,就像走钢丝——左边是企业生存,右边是税收安全。我理解企业难,尤其是劳务派遣公司,这几年疫情、政策调整,很多确实撑不住了。但税务这事儿,法不容情。你说企业困难,那员工不困难?供应商不困难?国家税收不困难?
记者:那有没有可能通过政策调整,给真正困难的企业一些空间?
陈建国:(若有所思地停顿了3秒)有啊,其实现在已经有债务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政策了,比如《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符合条件的债务重组,可以暂不确认所得。但条件很严格:一是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二是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劳务派遣公司注销时,有几个能做到?很多都是甩包袱式重组,重组完就注销,股东立刻拿钱走人,这不符合政策要求啊。
记者:那您觉得,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税务部门在审查债务重组时,应该把握什么平衡点?
陈建国:(长舒一口气)平衡点就是守住底线,做好服务。底线是税法不能破,该交的税一分不能少,该罚的款一分不能少;服务呢,是要帮助企业明明白白重组。比如,企业注销前,可以主动找税务部门咨询,我这个债务重组方案,税务上怎么处理?税务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告诉他们哪些风险点,怎么调整方案既合法又合理。我当年在稽查局时,就经常跟企业说:你们要是早来问我,至于走到稽查这一步吗?
四、从技术到理念:税务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记者:您从事税务工作30年,从稽查员到顾问,觉得处理债务重组这类问题,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陈建国:(笑了笑,眼神里带着回忆)刚当稽查员时,我觉得是懂税法,把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就行。后来发现不对,企业比我们更懂钻空子。再后来我觉得是懂业务,知道企业的业务模式,知道债务是怎么来的。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懂人心。企业为什么要做债务重组?是真的还不起,还是不想还?是不懂政策,还是故意逃避?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吗?
陈建国:(想起什么似的,笑了笑)去年有个劳务派遣公司老板,注销时欠了员工30万社保,想重组给一个朋友,让朋友以后负责补缴。我们查账时发现,公司账上其实有20万现金,完全够补社保。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给员工补缴,非要转给朋友?他支支吾吾半天,才说:朋友说,他补缴的话,可以找员工'协商',少补点钱。我当时就火了:你这是把员工的利益当儿戏啊!后来我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直接补缴,公司只需要交30万;如果转给朋友,朋友少补了10万,公司要交企业所得税(假设20万清算所得)5万,加滞纳金,最后亏得更多。老板听完,脸都红了,第二天就乖乖去补社保了。
记者:这个案例是不是说明,很多时候企业的问题,不是税法不懂,而是算错了账?
陈建国:(点头)对啊!很多企业觉得债务重组能省税,其实他们没算总账——省了眼前的税,可能要交更多的罚款和滞纳金;甚至为了省一点钱,把员工、供应商的利益牺牲了,最后名声臭了,生意也做不下去了。税务工作,有时候就像家长,既要管着他们,也要帮他们算清楚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五、给行业新人的建议:做税务,要接地气,更要有温度
记者:想请您给刚入财税行业的新人一些建议,尤其是在处理劳务派遣公司注销债务重组这类问题时。
陈建国:(眼神变得温和,看了看墙上的挂历)我给新人总结了三句话:
第一句,多下基层,少在办公室。劳务派遣公司的业务,你不去车间看看,不去用工单位问问,永远不知道债务是怎么来的。我当年带徒弟,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去企业蹲点,跟着会计跑税务局,跟着业务员跑工地,只有接地气,才能把税法用活。
第二句,别当'税法复读机',要做'问题解决者'。企业来找你,不是要你背条文,是要你解决问题。比如企业注销时债务重组有问题,你不能只说你这不符合税法,你得告诉他们怎么改才符合税法,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记住,税法是工具,不是目的。
第三句,守住底线,但别太'冷'。税务工作有刚性,但也要有温度。企业确实有困难,比如遇到疫情、自然灾害,可以帮他们申请延期申报、减免税款;但如果是故意逃税,那必须零容忍。我常说:税务人员是'守门员',但不能只盯着球,还要看球员的状态,看场上的情况。
记者:非常感谢陈老师的分享,您的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
陈建国:(站起身,笑着和我们握手)不用谢,希望年轻人能把税务工作做好,既守住国家的钱袋子,也帮企业活下去。这,才是税务工作的意义所在。
访谈结束: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陈老师桌上的税法书上,泛着温暖的光泽。30年的财税生涯,他见过太多企业的起起落落,也处理过无数复杂的债务重组案件,但始终坚守着真实、合理、合法的底线。或许,这就是资深财税专家最珍贵的品质——在税法的刚性与企业的柔性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让税收真正成为经济的调节器,而不是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