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2023年,随着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的推进,不少浦东企业选择将总部或生产基地迁至松江等区域。企业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涉及合同体系的全面梳理与重构。近日,我们走进上海陆家嘴某财税咨询公司,专访从业25年的资深财税专家陈建国,听他拆解企业搬迁中的合同处理之道。<

浦东公司迁松江,如何处理公司合同?

>

人物档案

陈建国:48岁,注册税务师、律师,上海某财税咨询公司创始人。曾任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专注企业重组与税务筹划领域,累计服务超200家企业搬迁项目,擅长用财税+法律双视角解决复杂合同问题。口头禅是合同这东西,既要算'死账',也要打'活棋'。访谈当天,他身着深色西装,袖口露出一块老式机械表,说话时习惯性推一下金丝眼镜,偶尔夹杂几句上海话,透着老法师的沉稳与幽默。

对话实录

记者:陈老师您好!最近很多浦东企业往松江搬迁,不少老板第一反应是赶紧找新办公室、买新设备,却容易忽略手里的合同。您觉得企业搬迁时,合同处理最容易被忽视的坑是什么?

陈建国:(笑着摆摆手)这个问题问得灵光!很多企业觉得搬家就是换个地方干活,合同照签不误。我当年刚入行时,带过个徒弟,浦东一家制造企业迁松江,他忙着打包设备,把和供应商的《原材料采购合同》扔在一边,结果搬过去才发现,合同里写着交货地点为浦东仓库,供应商说地点变了得加价,最后企业多花了30万。这叫只顾搬砖,忘了砌墙啊!

记者:那从专业角度看,企业搬迁前应该对合同做哪些基础功课?

陈建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这个嘛,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摸清家底——把所有合同列个清单,按类型分分类: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租赁合同、劳动合同、借款合同……我见过有企业搬完家才发现,老厂房的《厂房租赁合同》还有两年才到期,退租时赔了房东一大笔钱,就是因为没提前梳理。

第二步,挑出重点——哪些合同受搬迁影响最大?我总结叫三看:一看地点,合同里有没有写交货/履行地在浦东;看价格,有没有和地点挂钩的条款,比如运费按浦东到XX地计算;看责任,比如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双方免责,算不算搬迁这种情势变更?

第三步,算笔细账——每份合同搬迁后会产生多少成本?比如销售合同,地点变了,运费会不会涨?客户会不会流失?采购合同,新地址到供应商的距离远不远,物流周期要不要调整?去年松江G60科创走廊有个企业,搬过去后才发现,和物流公司的合同里时效承诺是24小时达浦东,到松江变成48小时,客户集体投诉,最后赔了违约金。这些账,都得提前算清楚。

记者:您提到情势变更,这是法律概念,很多企业可能觉得搬迁就是不可抗力,可以免责。这种想法对吗?

陈建国:(推了推眼镜,表情严肃起来)这个误区可大了!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比如地震、战争。企业搬迁是企业主动行为,怎么能算不可抗力?最多算情势变更,就是合同成立后,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对一方明显不公平。

我处理过一个案例:浦东一家软件公司迁松江,和客户签的《技术服务合同》约定工程师驻场服务,地点在浦东客户办公室。搬迁后,客户说你们人过来不方便,要么加钱,要么终止合同。公司老板想当然以为搬迁是不可抗力,不用赔,结果客户直接告到法院,法院判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赔了20多万。后来我帮他们补救,收集了松江到浦东通勤时间增加1倍人力成本上涨等证据,和客户重新谈判,把服务费涨了15%,才把合同续下来。所以说,不可抗力不能乱用,情势变更也要有证据,不是搬个家就能甩锅的。

记者:那如果合同里没有约定情势变更条款,企业是不是就完全被动了?

陈建国:(笑了笑)合同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常说合同签的是底线,谈的是情面。去年有个食品企业从浦东迁到松江开发区,和超市的《供货合同》签了三年,约定每月供货100箱,单价200元/箱,交货地为浦东超市仓库。搬过去后,物流成本每箱涨了15元,超市不同意涨价,企业想终止合同又怕违约。

我让他们先别慌,做了两件事:一是算了一笔账,把新地址到超市的运费、时间成本、损耗列了个明细表,证明继续履行确实亏本;二是找了超市采购经理喝茶,聊了聊松江食品产业园的政策支持新厂产能提升后能给超市的促销资源,最后超市松口,同意单价涨到210元,还增加了50箱的年采购量。你看,这不就把死合同谈活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劳动合同,企业搬迁后员工通勤距离变远,很多员工可能不愿意去,劳动合同该怎么处理?这部分风险是不是更大?

陈建国:(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严肃)劳动合同处理不好,最容易出大乱子!我见过有企业搬迁后,直接发通知全体员工到松江新址报到,结果30%员工集体提离职,最后劳动仲裁赔了80多万。

这里的关键是协商变更。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约定内容(比如工作地点),需要和劳动者协商一致。如果员工不同意,企业不能单方面强制。但也不能一刀切,我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摸底——先做个员工意愿调查,看看多少人愿意去,多少人不愿意。愿意去的,可以给点搬迁补贴,比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不愿意去的,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按N+1给补偿,这是法定底线。

第二,缓冲——如果新地址离老地址不算太远,比如浦东到松江开车1小时内,可以设个过渡期,前三个月老新地址都办公,让员工慢慢适应。我帮一家电子企业做过这个方案,过渡期后90%员工主动去了新址,还省了补偿金。

第三,留人——对核心员工,除了补贴,还可以给搬迁特别奖励,比如期权、晋升机会。去年有个机械厂,给愿意去松江的工程师每月额外补贴3000元,还承诺一年后升生产主管,结果技术骨干一个没走。

记者: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争议点:有企业认为,搬迁后为了清零历史包袱,应该把所有老合同都终止,重新签。您怎么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

陈建国:(听到这个问题,突然停顿了一下,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若有所思)这个问题……确实很尖锐。我见过有企业老板拍着桌子说:老合同都是旧账,搬到松江重新开始,全部终止!结果呢?和供应商终止合同,赔了违约金;和客户终止合同,丢了几个大订单;甚至和银行终止借款合同,被提前抽贷,差点资金链断裂。

记者:那为什么一刀切行不通?难道没有适合重新签订的合同吗?

陈建国:(叹了口气,喝了口茶)合同的本质是信任和稳定。老合作方跟着你这么多年,突然说要全部终止,人家怎么想?觉得你不靠谱。也不是所有合同都不能终止,比如那些履行完毕标的物已交付的短期合同,比如已经交货的采购合同、已经完成的服务合同,终止了也没关系。

但关键是怎么终止。我建议分类施策:对长期合作的核心供应商、大客户,不能轻易终止,而是要谈续签,把新地址、新条款写进去;对那些履约风险高合作不愉快的合同,比如经常违约的供应商,可以借搬迁顺势终止,但也要按合同约定给补偿,别落下违约的口实。

去年有个化工企业,老板想一刀切终止所有老合同,被我拦下了。我让他们列了个合同健康度表:按履约情况合作意愿替代成本打分,分数低的优先终止,分数高的优先续签。最后只终止了3份高风险合同,续签了15份核心合同,搬迁后业务没受影响,还优化了供应商结构。你看,一刀切是懒政,分类施策才是智慧。

记者:从财税角度看,搬迁过程中合同处理还会涉及哪些税务风险?比如资产处置、违约金支付这些环节。

陈建国:(眼睛一亮,说到专业领域明显精神了许多)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企业只关注合同的法律风险,却忘了合同一签,税务跟着来。我总结了几大税务雷区:

第一,资产处置合同。企业搬迁时,老厂房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可能要卖掉,这时候《资产转让合同》怎么签?我见过有企业把设备原值100万,卖了50万,合同里写按净值转让,结果税务局查了,说明显低于公允价,有转移利润嫌疑,补了企业所得税12.5万。正确的做法是,按市场公允价签,如果确实低于市场价,要准备好设备老化急需搬迁等证据,和税务局提前沟通。

第二,违约金合同。如果终止合同要付违约金,这笔钱能不能税前扣除?比如和供应商终止合同,赔了20万违约金,要取得发票还是收据?我处理过一个案例,企业只拿了收据,税务局说不符合税前扣除凭证规定,调增了应纳税所得额,补了税金。所以记住:违约金要取得发票,如果是个人违约,得去税务局代开发票。

第三,搬迁补偿合同。政府给企业的搬迁补偿,比如土地补偿厂房补偿,这笔钱要不要交企业所得税?很多人以为补偿款不用交税,错了!根据税法规定,搬迁补偿款中,属于搬迁后资产重置的部分,可以不征税;属于搬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损失,才能税前扣除。我见过有企业把100万补偿款全用来发奖金,结果被税务局认定为应税收入,补了25万企业所得税,亏大了!

记者:您从业25年,处理过这么多企业搬迁案例,有没有哪个案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甚至改变了您对合同处理的看法?

陈建国:(靠在椅背上,眼神飘向窗外,陷入回忆)2008年,我还在四大,处理过一家浦东外贸企业的搬迁项目。他们要从张江迁到松江,手里有份和德国客户的《长期供货合同》,金额2个亿,约定FOB上海港交货。搬迁后,新厂离港口远了,物流成本涨了8%,德国客户不同意涨价,威胁要终止合同。

当时项目组所有人都建议终止合同,找新客户,但我总觉得可惜。我带着团队熬了三个通宵,重新梳理了整个供应链:发现新厂靠近洋山港,走海运能省30%的陆运成本;而且松江有保税区,可以保税仓储,减少资金占用。我们把这些数据做成方案,飞到德国和客户谈判,客户看完当场拍板:你们连洋山港的优势都算到了,我们放心!最后不仅没涨价,还把年采购量增加了20%。

这件事让我明白:合同处理不是救火,而是谋局。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违约金运费,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看问题——搬迁不是结束,是开始。新地址的政策、交通、产业链,都可能成为合同谈判的。从那以后,我做项目都多问一句:除了合同,企业还能从搬迁中得到什么?

记者:对于现在刚入行的财税新人,您有什么建议?毕竟企业搬迁的合同处理涉及法律、税务、商业谈判等多个领域。

陈建国:(正了正西装,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年轻人,我送你三句话。

第一句:别当'账房先生',要做'军师'。财税不是算算数、报报税,要懂业务、懂法律、懂人心。我带徒弟,第一年不让碰账本,先去车间看生产流程,去市场见客户,去谈判桌听老板吵架。只有知道企业为什么活,才能算清楚合同怎么签。

第二句:合同是'镜子',照出企业的'底色'。一份合同怎么签,能看出老板的性格、企业的实力、合作的诚意。我见过有的老板签合同只看价格最低,结果供应商偷工减料;有的老板签合同愿意让点利,换来长期稳定的合作。做财税的,要学会从合同里读出企业的风险和机会。

第三句:慢就是快,笨办法最管用。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模板AI处理合同,但企业搬迁没有标准答案。我当年做项目,都是把合同一条条抄在本子上,用红笔标出风险点,再一个个打电话核实。笨办法慢,但能让你吃透合同,遇到突发情况才不会慌。

(看了看表,笑着说)时间不早了。记住,企业搬迁的合同处理,就像下围棋——既要看眼前吃子,也要看长远布局。算盘打得再精,不如把企业的活路算清楚。

访谈手记:两个多小时的访谈,陈建国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枯燥的合同条款与税务风险讲得生动鲜活。他反复强调合同是活的,企业是活的,处理合同不能只盯着条文,更要懂商业逻辑、懂人性博弈。或许,这就是资深财税专家的算盘经——算的是数字,谋的是未来。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