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2018年那会儿,我们团队接到消息的时候,整个办公室都懵了。做了十年的消费电子ODM,因为母集团战略调整,我们这家在海外市场年销2个亿的企业,突然就要注销了。客户邮件追着问下季度订单谁接,供应商堵着门要尾款怎么算,连楼下咖啡店的老板都问你们是不是要搬走了?——那段时间,我每天凌晨三点睡,不是因为焦虑,而是突然发现:企业注销了,但市场的需求、客户的信任、团队的经验,这些活的东西根本没跟着营业执照一起消失。<
后来我们活下来了,甚至在东南亚市场把份额从15%做到了22%。很多人问秘诀,我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注销当成了重组的契机。退市企业注销后,最大的误区是觉得自己没了,其实恰恰相反,这时候你卸下了上市公司的KPI、财报压力、股东期待,反而能轻装上阵,用更灵活的方式应对竞争对手的围剿。但前提是,你得先把那些隐形资产从旧壳子里抠出来,重新拼装。
比如我们当时最头疼的是专利。手里有30多项智能穿戴相关的专利,其中低功耗蓝牙连接算法是核心,欧洲客户特别看重。但企业注销后,专利归属成了模糊地带——集团说归集团,研发团队说跟着我们走的。我当时就琢磨:专利证书锁在抽屉里就是张纸,不如让它活起来。我们找了律师做专利许可+分拆,把核心算法打包授权给越南一家ODM厂商,让他们贴牌生产;同时把外围专利免费授权给东南亚的小品牌,条件是必须用我们的供应链。这一招挺妙:一方面,竞争对手想模仿我们的技术,得先过越南厂商这关(我们占股30%),等于在行业里埋了个钉子;通过免费授权,我们快速覆盖了低端市场,把竞争对手的低价攻势给稀释了。后来才知道,欧洲客户其实知道我们注销了,但因为专利许可协议还在,他们反而更放心——毕竟技术授权比企业存续更硬核。
所以你看,退市注销后,别急着喊散伙,先盘点手里还有什么:技术、客户关系、供应链网络、甚至团队对市场的理解,这些都是能对抗竞争对手的弹药。关键是要换个思路:以前是企业在竞争,现在是资产在竞争——把企业拆成零件,哪些零件能卖钱,哪些零件能换资源,哪些零件能绑在别人身上继续打仗,这才是第一步。
供应链和客户:用联盟思维替代单打独斗
企业注销后,最容易被竞争对手卡脖子的,其实是供应链和客户。以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现在树没了,客户怕你跑路,供应商怕你欠款,大家都想赶紧划清界限。这时候如果你还想着自己搞定一切,那基本就是自寻死路。我们当时就面临这个问题:欧洲大客户Carrefour突然发来邮件,说需要你们提供未来三年的产能保证,否则订单转移,可我们连公司都快没了,拿什么保证?
说实话,当时我急得嘴上起泡。但后来想通了:客户要的不是企业的保证,而是货的保证;供应商要的不是公司的信誉,而是钱的保证。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客户和供应商绑成利益共同体?我们搞了个轻资产联盟:核心是保留原来的供应链管理团队和关键供应商(比如深圳的模具厂、上海的芯片代理商),然后以团队名义和客户签年度采购框架协议,同时让供应商成为这个协议的担保方——客户预付30%定金,我们拿这笔钱给供应商付款;供应商承诺48小时响应生产,如果违约,从定金里扣。这样一来,客户有了双保险(我们团队+供应商),供应商有了预付款保障,我们则用最小的成本控制了供应链。
更绝的是竞争对手的反击。我们注销消息传开后,国内一家同行立马跑到Carrefour说他们公司都没了,订单给我们吧。结果Carrefour采购总监直接甩出我们的联盟协议:你们能保证模具厂48小时响应吗?能拿到芯片代理商的优先供货吗?——你看,当企业消失后,客户反而更理性了:他们要的不是公司名头,而是确定性。而我们用联盟把这种确定性可视化了,竞争对手光靠嘴说,根本打不破。
其实当时我们内部也有分歧,有人觉得企业注销了,供应链早就散了,再整合纯属自讨苦吃。但我觉得,只要核心客户还在,供应链的根就还在。后来这个联盟越做越大,连物流公司都加进来,我们用集体的议价能力把海运成本降了18%,反过来又给客户让利3%,形成客户-我们-供应商的正循环。现在想想,退市注销后,最怕的不是没企业,而是没朋友——把客户和供应商变成朋友,用联盟替代单打,竞争对手的攻势自然就软了。
品牌和社群:当企业不在,用户为什么还跟着你?
做海外市场的人都知道,品牌是慢变量,但也是硬变量。企业注销后,品牌商标可能被集团收回,官网可能下线,甚至社交媒体账号都可能被封,这时候用户凭什么还认你?我们当时做户外装备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品牌山野客的商标归集团所有,我们团队只能用原山野客团队的名义接活,结果用户在Facebook上问你们是不是骗子?
说实话,那段时间我挺委屈的。我们做了五年,用户社群从1000人做到了5万人,每年欧洲户外展都是我们的主场,现在突然变成无牌之师。但后来想通了:用户要的不是品牌名头,而是归属感和信任感。既然商标没了,那就把社群变成品牌。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核心用户变成产品合伙人。以前是企业设计产品,用户买单;现在反过来,让社群投票选复刻款——把十年前卖得最好的那款冲锋衣的图纸翻出来,改用新面料,然后在社群里发起众筹,1000人众筹就生产,用户付定金,我们按订单找工厂代工。结果第一批500件冲锋衣,3天就抢光了,用户还在社群里晒单:还是那个味儿!——你看,当企业消失后,用户要的不是完美产品,而是参与感。我们把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了共建者,竞争对手想抢?得先撬动这500个铁杆。
第二,用故事替代广告。以前企业有钱,投Google广告、请网红带货;现在没钱,只能靠讲故事。我们在社群里连载《山野客十年记》,讲团队怎么在西藏测试产品,讲用户怎么穿着我们的装备登顶乞力马扎罗,甚至讲企业注销时老员工抱头痛哭的场景。有个德国用户看完后,在社群里说:我穿了你们五年冲锋衣,它陪我爬过阿尔卑斯山,现在公司没了,但我相信‘人’还在。——这个故事后来被德国户外论坛转载,带来200多个新订单。说实话,我当时挺感慨的:企业可以注销,但人和人的情感连接,才是最抗打的品牌资产。
第三,把售后服务做成社交货币。以前企业有客服中心,现在只能靠团队手动处理售后。但我们发现,社群里的老用户其实比客服更专业——有人自己会缝补衣服,有人能教别人怎么保养冲锋衣。我们就搞了个用户互助计划:老用户帮新用户解决问题,奖励山野客纪念币(可以兑换小礼品)。结果社群活跃度提升了40%,甚至有用户主动帮我们怼黑粉:我穿了八年,质量杠杠的,别听瞎说!——你看,当企业消失后,售后服务不再是成本,而是用户粘性的催化剂。
竞争对手后来也学我们搞社群,但用户不买账。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经历。我们和用户一起经历了企业注销的阵痛,一起把山野客从商标变成了情感符号,这种连接,是竞争对手用钱砸不出来的。
说到底,企业注销后,应对竞争对手的核心,不是怎么活下去,而是怎么让价值继续流动。技术可以授权,供应链可以联盟,用户可以共建——当组织形式消失后,真正能对抗竞争的,永远是那些非组织化的价值:人对人的信任,人对产品的热爱,人对共同经历的珍视。
所以最后我想问大家:当企业的法律主体消失后,我们真正留下的护城河,到底是写在纸上的合同和专利,还是那些愿意跟着你走的客户,和你一起扛事儿的团队?或许,这才是退市注销后,最该想明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