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注销后,我如何把烂摊子做成香饽饽:一位财务总监的市场占有率突围战<
我在外资圈摸爬滚打20年,从审计小白熬到财务总监,经手过3家外资企业的中国区注销。每次送走老东家,都像参加一场体面葬礼——表面风光落幕,实则暗流涌动。但说实话,老朋友走了,留下的遗产才是真金白银。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外资企业注销后,怎么把这些遗产变成市场占有率的加速器。
一、问题:注销不是结束,是拆弹的开始
记得2018年处理欧洲某快消品企业的中国区注销时,我接手时的场景至今难忘:办公室人去楼空,桌上堆着没拆的快递,仓库里还有价值300万的库存(临期产品占了一半),客户群里还在问下个月订单谁负责?,最头疼的是应收账款——有家大客户欠了200万,直接甩话:你们外资都要走了,还找谁要钱?\
我当时就一个念头:这哪是注销,简直是拆弹啊!外资企业注销,从来不是关门大吉那么简单。留下的烂摊子,随便哪个都能要了新团队的命:
客户信任崩塌:原来客户冲着外资品牌百年工艺下单,现在你是个新注册的小公司,凭什么信你?有经销商直接说:你们连办公室都没有,我怎么保证你们能供货到明年?\
竞争对手闻风而动:原来我们合作的经销商,转头就签了我们的本土对手,价格还比我们低10%。对手的销售甚至在我们客户群里发:外资都跑了,选我们更踏实。\
团队人心惶惶:核心骨干要么被对手挖走(带走了客户资料和渠道资源),要么自己创业,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连个能做市场分析的人都找不到。
资金链紧绷:注销清算花了大半年,账上就剩500万,连仓库租金都付不起。想打市场广告?对不起,连拍抖音的钱都得精打细算。
更讽刺的是,集团总部在注销前,把中国区商标和专利全收走了,只留给我们一堆固定资产(其实都是二手货)和应收账款(很多可能收不回来)。我当时就跟团队说:咱们现在就像被扔到荒岛上,手里只有一把生锈的刀,想活下去,得先学会摘果子。\
二、挑战:外资光环褪色后,我们凭什么赢?
注销后最大的挑战,是身份认同危机。客户、经销商、甚至员工,都在心里打鼓:这个没外资背景的新公司,能行吗?\
我们尝试过直接复制外资模式——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比如,原外资给经销商90天账期,我们也敢给,结果经销商拿了货就赖账,现金流差点断掉;原外资的广告投在《时尚芭莎》,我们投了,结果根本没人看,本土消费者都在抖音上刷短视频;最惨的是,原外资的客户经理被对手挖走,带着我们的核心客户跳槽,我们连老客户都留不住。
那段时间,我天天失眠,做梦都是客户打电话说我们不续约了。有次跟一个老经销商吃饭,他喝多了说:不是不帮你,是你现在太'虚'了,外资时期你们有总部撑腰,现在呢?出了问题找谁?\
这句话点醒了我:外资光环是双刃剑,注销后,我们不能再靠外资身份吃饭,得靠真本事立足。但真本事是什么?不是照搬外资模式,而是把外资的好东西和本土的接地气结合起来。
三、解决方案:从拆弹到造血,四步盘活市场占有率
经过几次失败,我们终于摸索出一条路:盘活存量资源→本土化改造→成本重构→风险控制。这四步走下来,两年时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从0做到了15%,成了区域市场的黑马。
第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把遗产变成资产\
外资企业注销时,最容易被忽视的,其实是隐性资源。我建议花一个月时间,做一次全面资产盘点,不光是钱、货,更重要的是客户资源和供应链资源。
客户资源:别急着开发新客户,先唤醒老客户。原外资的客户,很多是冲着品牌来的,但只要服务好,他们也会冲着人来的。我们当时做了两件事:一是挨个拜访老客户,不谈生意,先聊当年合作的日子——比如帮经销商解决过物流问题,或者帮他们培训过销售团队;二是搞老客户回馈,比如原外资客户下单,额外送10%的货。有个经销商被我们打动,说:虽然你们注销了,但我信你们的人,先拿50万的货试试。\
供应链资源:原外资的供应商,账期可能很长(比如90天),但注销后我们可以跟供应商谈账期缩短,但价格更低。供应商为了保住订单,往往愿意。我们当时跟一家包装厂谈判,把账期从90天改成30天,但采购成本降了8%,省下的钱够打半年广告了。更绝的是,我们发现原外资还有一批隐藏库存——在第三方的仓库里放了半年,没人要。我们跟仓库谈,按斤收,结果花了20万就买到了价值100万的货,清仓后直接赚了50万。
行业潜规则:外资企业注销时,商誉其实是免费的。比如客户记得XX外资质量好,你可以注册一个新公司,用原XX外资核心团队做背书,这招叫借壳生魂。我们当时就在产品包装上印原XX外资中国区团队研发,虽然没提外资两个字,但客户一看就懂。得跟原外资签好不竞争协议,不然会惹官司。
第二步:本土化改造,把西装换成夹克\
外资产品高大上,但本土消费者要的是性价比和实用性。我建议做减法——去掉不必要的功能,保留核心需求;做加法——增加本土消费者喜欢的元素。
产品减法:我们有个护肤品,外资主打抗衰,价格上千,成分复杂,但本土消费者觉得太贵用不懂。注销后,我们把产品线简化,去掉抗衰,主打保湿,价格降到200块,还送小样。结果销量翻了三倍,很多客户说:这个价格,我们敢拿来当'入门款'。\
团队加法:别招海归,招有本土市场经验的老炮儿。我们当时招了个在本土快消品干了10年的销售总监,他带着团队跑市场,一个月就签了5个新经销商。他说:外资谈生意,喜欢在咖啡厅聊,本土经销商喜欢在酒桌上聊,你得陪他们喝,才能拿到订单。后来我们跟着他学,果然签了不少单。
营销接地气:别投杂志,投抖音、快手,找本土网红。我们有个新品,找了10个粉丝10万的素人网红,用方言讲产品,比如这个面霜,抹上跟敷了面膜一样,还不贵,结果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当天就卖了2000单。比外资投的高端广告效果好十倍,成本只有十分之一。
第三步:成本重构,把重资产变成轻运营\
外资企业最大的问题是重——办公室、仓库、一堆行政人员,成本高得吓人。注销后,我们可以做轻资产运营,把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
办公轻量化:原来我们在陆家嘴租了1000平的办公室,注销后改租共享办公,每月租金从10万降到2万。员工都说:虽然小了,但氛围好,还能认识其他公司的朋友。\
物流外包:原来我们自己有仓库,注销后找了第三方物流,按件付费,仓库成本从每月8万降到3万。而且物流公司还能帮我们做一件代发,经销商下单后,直接从物流仓库发货,省了我们不少事。
应收账款严控:我建议新客户现款现货,老客户最多30天账期,同时搞账期内返点——比如10天内付款返2%,20天内返1%。很多客户为了返点,会提前打款,我们的现金流一下子就活了。有个老客户说:以前跟你们外资合作,账期90天,资金压力大,现在30天还能返点,我们更愿意跟你合作。\
第四步:风险控制,现金流是生命线\
外资企业注销后,最怕的就是现金流断裂。我建议做现金流预测表,每周更新,确保账上至少有6个月的运营资金。
税务风险:外资注销时容易留下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其他应收款里的老板私人借款,或者其他应付款里的供应商返利。我建议找专业的税务师事务所做清算审计,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我们当年有个同事,为了省审计费,没查清楚供应商返利,结果新公司成立后,税务局找上门,补了50万税款,差点把公司搞垮。
扩张节奏:第一次成功盘活资源后,我有点飘,觉得市场占有率就是一切,同时进入三个新区域,招了50个销售,结果呢?新区域不熟悉,经销商不好找,招的销售也没经验,三个月花了200万,一个订单都没签。现金流紧张得要命,我只好裁员,裁了30个销售,团队士气低落,经销商也觉得我们不稳定,不敢合作。
经验教训:后来我才明白,慢就是快。外资注销后,我们底子薄,经不起折腾,得先在一个区域做透,再考虑扩张。就像我当年说的,宁可少赚点,也别把公司做死。
四、经验教训:从失败里长出来的真本事\
经过这两次失败,我总结出几个血泪经验:
第一,别迷信外资光环,注销后你就是本土新兵。外资时期的成功经验,可能到了本土市场就是。比如外资喜欢长周期规划,本土市场需要快速反应;外资讲究流程规范,本土市场需要灵活变通。放下身段,跟着本土市场走,才能活下去。
第二,资源不是死的,是活的。客户、供应链、品牌资产,都能盘活。关键是你要有挖宝藏的眼睛。比如原外资的客户关系,虽然外资注销了,但客户和销售之间的感情还在,只要留住人,就能留住客户。
第三,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现金流断裂而死。外资注销后,账上没钱,更要精打细算。比如我当年连打印纸都双面用,员工笑我是铁公鸡,但我说: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我们的'救命钱'。\
第四,团队比模式更重要。核心骨干要留住,软性激励比高薪更持久。我们有个销售,被对手挖走,开工资比我们高30%,我们没拦他,而是给了他新公司股权,说:跟着我们,未来公司做大了,你是股东。结果他没走,现在成了我们的销售总监。
结尾:注销不是终点,是起点\
现在回头看,外资企业注销不是结束,是开始。就像我当年说的,老朋友走了,但遗产还在,只要你敢想、敢干,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武器,市场占有率自然就上来了。
过程肯定有坑——比如我当年差点把那台德国进口的咖啡机当废铁卖(后来发现还能用,成了我们办公室的镇店之宝);比如因为少糖和客户闹矛盾(后来改成微糖,客户才满意);比如现金流紧张时,我连三个月没发工资(幸好团队跟着我一起扛)。
但正是这些坑,让我成了现在的老财务。各位,别怕注销,怕的是你不敢从废墟里找黄金。外资企业注销后,市场占有率不是抢来的,是熬出来的——熬过了最难的时光,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我得去喝杯咖啡了,毕竟当年那台咖啡机,我可不能再错过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