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早上被楼下的吵闹声吵醒,本来有点烦躁,翻了个身想继续睡,却听见隔壁王阿姨扯着嗓子喊:老李!今天的菠菜刚摘的,嫩得很!要不要来一把?老李的声音慢悠悠地飘上来:哎,先看看,我老婆说今天要包饺子,得挑叶子宽的…… <
我忽然笑了。以前总觉得菜市场吵,像群鸭开会,可现在听着这些声音,倒觉得比闹钟还亲切。
索性爬起来,套了件旧T恤就往楼下走。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见卖豆腐的张叔推着三轮车过来,车斗里盖着湿布,露出的豆腐块泛着淡淡的乳白色。张叔看见我,咧嘴一笑:小丫头,今天想吃嫩豆腐还是老豆腐?我蹲下身,掀开湿布——果然,豆腐表面还凝着小水珠,像刚洗完澡的脸。
要嫩豆腐,晚上做麻婆豆腐。我说。
张叔拿起铲子,轻轻一划,豆腐块啪地掉在塑料袋里,动作利索得很。今天这豆腐好,早上刚做的,点卤的时候我多盯了两眼,没过火。他边说边把豆腐递给我,又从车斗里摸出根小葱,喏,自家种的,给你配着,放豆腐里香。
我接过葱,指尖还沾着泥土的潮气。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也总爱在菜摊前和人讨价还价,卖菜的叔叔阿姨多送一把葱、两棵青菜,她能高兴一整天。那时候我不懂,觉得几毛钱的事,至于吗?现在自己站在菜摊前,才明白那点计较里,藏着多少人情味——不是钱的事,是我懂你过日子的心意。
往里走,卖菜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茄子紫得发亮,西红柿红得像小灯笼,连带着泥土的黄瓜还带着小刺,扎得手心有点痒。我蹲在卖菜阿姨的摊位前,挑西红柿。阿姨见我捏了又捏,笑着说:丫头,挑西红柿别光看红,捏一捏,软乎乎的才甜,硬邦邦的是催熟的。她拿起一个,在手里转了转,你看这个,蒂还是绿的,刚摘的,你回去放两天,熟透了,汁水多得很。
我接过她递来的西红柿,沉甸甸的,像捧了个小太阳。忽然想起上周在超市买的西红柿,红是红,可切开后里面是空的,咬一口,淡而无味。原来新鲜这东西,不是光靠颜色和包装就能装出来的,得沾着泥土气,得带着人的温度。
走到卖鱼的摊位前,我停下了脚步。鱼缸里的活鱼甩着尾巴,溅起一片水花。卖鱼的大叔系着围裙,袖子卷到手肘,正用网兜捞鱼。看见我,他问:要哪条?今天这批鱼刚运到,活的很。我指了条草鱼,大叔麻利地捞起来,称重、刮鳞、去内脏,动作快得像在表演。
姑娘,你回去做红烧还是清蒸?他一边收拾鱼一边问。
红烧吧,下饭。我说。
那多放点酱油,少放糖,我们家红烧鱼从来不加糖,鲜!他边说边把鱼装进塑料袋,又递给我一小块姜片,回去放两片姜,去腥。
我拎着鱼和豆腐往回走,阳光照在塑料袋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忽然觉得,这菜市场哪是脏乱差啊?明明是活色生香——有张叔的豆腐香,阿姨的西红柿甜,大叔的鱼鲜,还有那些讨价还价的声音、熟人打招呼的笑声,全混在一起,成了最真实的生活味儿。
以前总羡慕别人朋友圈里的精致生活,不是在网红餐厅打卡,就是在咖啡馆拍文艺照。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精致,或许就藏在菜市场的一角——是张叔多送的那根小葱,是阿姨挑的熟透的西红柿,是大叔给的姜片,是那些多此一举的细节里,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在乎。
回到家,把豆腐切成块,西红柿切成丁,鱼收拾干净。站在厨房里,听着锅里滋啦滋啦的声音,忽然觉得,这才是人间烟火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一菜一饭,一人一物,带着泥土气,带着人情味,带着那些不完美却真实的毛边。
或许,生活的意义,就藏在这些毛边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