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老总朋友给我打电话,声音里透着焦虑:我们合资公司要散伙了,CRM系统里的客户资料没人管,销售团队天天问我‘客户跟谁走’‘培训还要不要做’,我头都大了!这话让我想起十年前接手的一个案子——某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因为合同终止时没处理好CRM培训,结果核心客户被对方团队连锅端,最后赔了钱还丢了市场。 <
合资企业合同终止,从来不是分家产那么简单。客户关系管理(CRM)培训方案作为软资产,处理不好轻则客户流失,重则引发法律纠纷。作为做了20年财税的老会计,我见过太多企业把CRM培训当成收尾工作,结果踩坑踩到腿软。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怎么把这块烫手山芋变成平稳过渡的垫脚石。
先搞明白:终止时CRM培训的特殊性在哪?
普通企业的CRM培训是加法,目标是提升客户黏性;但合资终止时的CRM培训,本质是减法+重组——既要防止客户资源被不当转移,又要确保留守团队能稳住阵脚。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企业最容易忽略:
第一,客户资产归属不清。 合资企业的客户资源,到底是共有资产还是各自开发?很多合同里写得模棱两可。我之前遇到一个食品企业,合资双方都认为客户是自己的,结果终止时销售团队带着跳槽,最后对簿公堂,法院因为合同没约定,只能按共同共有分割,双方都没讨到便宜。
第二,员工心态摇摇欲坠。 合资终止时,员工最关心我是不是要失业奖金还能不能拿。这时候搞CRM培训,很多人觉得多此一举。我见过一个案例,某电子合资企业终止时,HR硬着头皮做客户沟通培训,结果台下员工玩手机、聊天,培训效果为零,最后客户投诉量反增了30%。
第三,数据合规暗藏雷区。 CRM系统里全是客户联系方式、交易记录,这些数据怎么处理?直接给对方?还是删除?这里涉及《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去年有个服装合资企业,为了方便交接,直接把客户数据拷贝给了外方,结果被客户起诉侵犯隐私,赔了200多万。
三步走:把CRM培训从负担变资产
别慌!终止时的CRM培训不是无解之题,只要方法对,完全能化险为夷。根据我的经验,分三步走最稳妥:
第一步:先分家产,再谈培训——明确客户归属是前提
在搞培训前,必须先解决客户归谁的问题。这时候要翻出合资合同,看有没有客户资源分割条款;如果没有,就得按《民法典》第566条来——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举个我经手的真实案例:某机械制造合资企业,终止时双方对老客户归属吵得不可开交。我们建议他们先做客户价值评估——按合作年限、采购金额、行业分类把客户分成三类:A类(核心客户)归接收方,B类(潜力客户)共同维护一年,C类(低频客户)由原开发团队跟进。等归属明确了,再针对接收方的团队做CRM培训,教他们怎么接手客户话术、怎么处理历史订单遗留问题。客户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20多个点。
第二步:培训内容量身定制——别搞一刀切
终止时的CRM培训,绝对不能照搬平时的客户沟通技巧销售话术。内容要聚焦两个核心:怎么稳住客户和怎么合规交接。
比如对接收方团队,重点培训三点:一是客户安抚话术,要明确告诉客户我们只是股权变更,服务不变,避免客户恐慌;二是历史订单处理,比如未完成的发货、售后问题,怎么跟客户解释清楚责任划分;三是数据交接规范,哪些数据能要(比如合同编号、交易记录),哪些数据不能碰(比如客户个人隐私信息),最好用《数据交接清单》白纸黑字写清楚。
对退出方团队,重点培训竞业禁止和客户信息保密。我见过一个医药合资企业,退出方销售在培训后偷偷联系老客户,说我出来单干了,跟我合作更便宜,结果被对方起诉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赔了50万违约金。其实只要在培训时把《劳动合同法》第24条讲清楚——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这种事就能避免。
第三步:培训方式轻量化——别搞填鸭式
终止时期,员工没心思听长篇大论。培训最好用碎片化+场景化方式,比如:
- 开个30分钟的短会,只讲最关键的3个问题:客户怎么分?数据怎么交?话术怎么说?
- 做几个情景模拟,比如客户问‘你们是不是要倒闭了?’怎么回答交接时对方客户说‘我要换供应商’怎么挽留;
- 发个一页纸手册,把重点话术、数据交接清单、法律风险点列清楚,方便员工随时翻看。
去年我帮一个外资合资企业做终止培训,他们用了短视频+微信群答疑的方式,把客户沟通话术拍成3分钟小视频,让员工下班前看完;再建个答疑群,我每天抽1小时在线回复问题。结果员工反馈比听一天课管用,客户投诉量反而下降了。
别踩坑!这些雷区企业最容易忽视
做了20年财税,我发现企业在处理终止时CRM培训,总爱踩三个坑,我得给大家提个醒:
第一个坑:把CRM培训当成走过场。 有些企业觉得反正要终止了,培训没必要,随便让HR念个PPT就完事。结果呢?员工不知道怎么跟客户沟通,客户到处说这家公司要倒了,别跟他们合作,企业声誉直接崩了。我见过一个建材企业,因为没做培训,客户流失率高达60%,最后连公司清算的钱都不够赔。
第二个坑:忽视税务风险。 你以为CRM培训只是客户沟通?其实里面藏着不少税务坑!比如,客户预付款怎么处理?如果终止时客户还有没付的尾款,接收方要不要开发票?退出方能不能确认收入?这些问题都涉及《企业所得税法》第41条企业处置资产的所得税处理。我之前遇到一个企业,因为没处理好CRM系统里的应收账款,被税务局认定为收入确认不及时,补了200多万税。
第三个坑:法律文书留漏洞。 培训时做的《客户交接清单》《数据保密协议》,最好让双方签字盖章,不然等于白写。我见过一个案例,两家企业口头约定客户数据共同使用,结果一方把数据泄露了,另一方想维权却拿不出证据,只能吃哑巴亏。
最后说句大实话:终止不是结束,是重新开始
合资企业合同终止,确实麻烦,但换个角度看,也是梳理客户资源、优化团队的好机会。我见过一个企业,通过终止时的CRM培训,把低效客户清理掉,专注服务核心客户,反而把利润提升了15%。所以别把CRM培训当成负担,把它当成收尾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认真对待,总能少走弯路。
上海加喜财税公司在处理企业注销及合资终止事务中,常遇到企业因财务凭证不完整(如缺少成本发票、银行流水缺失)导致无法正常清算,进而影响知识产权(如商标、专利)的处置。根据《企业破产法》及《商标法》,企业注销前需完成知识产权清算,若财务凭证缺失,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失真,甚至被认定为无主资产由工商部门注销。建议企业提前规范财务凭证管理,对核心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并在清算报告中明确处置方案,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资产流失。如需专业协助,可访问加喜公司注销官网:https://www.110414.com,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