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周,在上海做了二十多年财务总监,经手的企业注销少说也有三四十家。要说注销过程中最让我头疼的,从来不是资产清算的数字游戏,也不是税务政策的弯弯绕绕,而是员工培训成果怎么体现——尤其是集体企业,员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对企业感情深,一听说注销,抵触情绪、迷茫感全来了。培训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几百号人的后半程,马虎不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在上海这个规则之城,集体企业注销时,我是怎么把员工培训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的,中间踩过的坑、悟出的道,都给你们掰开揉碎了说。<

上海集体企业注销,员工培训成果如何体现?

>

一、问题:注销潮下的培训困局

2019年,我接了个活儿,帮上海一家老牌集体所有制食品厂做注销。这家厂子有五十多年历史,三百多员工,平均年龄52岁,大多是厂二代——父母进厂,子承父业,有人一辈子没换过工作,连电脑都不会开。当时市场冲击大,厂子连亏三年,上级部门决定注销清算。

我进场第一天,就撞见了培训困局的冰山一角。人力资源部拿来一份培训计划,写得花里胡哨:什么职业素养提升新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最后附了个考核标准——培训出勤率100%员工满意度90%以上。我一看就笑了:这哪是培训计划,这是‘走过场’指南啊。

问题出在哪儿?集体企业的员工,对培训的认知还停留在领导讲话、发本手册、拍张合影。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学了什么,而是没了厂子,什么活?我的工龄怎么算?社保怎么办?你跟他讲数字化转型职业规划,他只会觉得:这老头子说啥呢?我连微信支付都不会,你让我搞电商?

更麻烦的是,企业注销本身是个倒计时工程,从清算到注销,法定流程就90天,培训时间一压再压。人力资源部经理跟我诉苦:周总,不是我们不想做好,是员工没心思学,我们也没精力管。每天忙着填表、签字、跑部门,培训能‘完成’就不错了。

我当时就想:培训成果不是靠考勤表和满意度问卷堆出来的,而是靠员工走出厂门时,手里有没有真本事、心里有没有底。但怎么把真本事和底量化出来?这成了我那段时间睡不好觉的难题。

二、挑战:三座大山压着培训路

在食品厂的项目里,我遇到了集体企业注销培训的三座大山,后来发现,这几乎是所有上海集体企业注销的共性难题:

第一座山:员工的心墙——抵触与迷茫的双重夹击

集体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情感。食品厂有个老李,厂龄35年,是车间骨干,听说要注销,当场就哭了:我爹妈是厂子建厂第一批工人,我儿子也在厂里,现在厂子没了,我们一家三口喝西北风?这种情绪下,你让他坐到培训教室,他能把桌子拍出声:学那些有啥用?还不如多算算我们能拿多少钱?

更麻烦的是迷茫感。很多员工一辈子没离开过厂子,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我问过几个大姐:你们退休后想做什么?一个说:在家带孙子呗。另一个说:不知道,看孩子要不要我吧。——这不是他们不想努力,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培训时你讲家政服务社区团购,她们眼睛里全是问号:那个要会玩手机吧?我连微信都不会用。

第二座山:资源的短板——钱少、人少、时间更少

集体企业不像上市公司,预算抠得厉害。食品厂的培训预算,人均不到500块。请外面的专业机构?一节课就上万,请不起。让内部人讲?人力资源部就俩人,还得兼顾社保清算、劳动合同解除,忙得脚不沾地。

时间更是要命。注销流程有严格时限,清算、审计、税务注销一步卡一步,培训只能见缝插针。我算了下,从启动到注销,真正能用来培训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20天,还要分给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平均到每个人,有效学习时间不足10小时。

第三座山:成果的虚化——怎么才算培训有效?

这是最核心的挑战。普通企业培训,可以看业绩提升、看技能证书,但集体企业注销培训,目标很特殊:帮助员工再就业或平稳过渡。怎么衡量有效?是找到工作的人数?还是员工满意度?

一开始我也走了弯路。食品厂第一次培训后,我让人力资源部统计再就业意向,结果80%的人写还没想好,10%写在家休息,只有10%写想试试。我当时就火了:这培训白做了?人力资源部经理委屈地说:周总,不是他们不想做,是外面不要啊——我们厂女工50岁,男工55岁,哪个企业愿意要?

后来我才明白:集体企业注销的培训成果,不能只看找到工作这个硬指标,更要看员工的心态转变对政策的掌握程度应对变化的能力。但这些怎么量化?成了我那段时间天天琢磨的事。

三、解决方案:把培训做成陪伴,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面对这些挑战,我带着团队,在食品厂项目里摸索出一套三维成果体现法,后来又在另一个集体企业(老百货公司)注销时做了优化,总算把培训成果从虚做实。核心思路就八个字:先解决心,再教术,最后留路。

第一步:拆心墙——用土办法做心理疏导,让员工愿意听

集体企业的员工,吃软不吃硬。你跟他讲大道理,他听不进去;但你跟他唠家常,反而能说到心坎里。

我们没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请不起,员工也不信),而是找了几位退休老厂长老劳模,这些人在厂子里有威望,员工信他们。我们组织了茶话会,不叫培训,叫老厂长讲故事。老厂长们回忆厂子刚建厂时的艰苦,讲自己下岗后怎么摆地摊、开小店,最后说:厂子没了,日子还得过啊。我当年50岁学骑三轮车,现在60岁还能卖菜,你们怕啥?

这一招管用。有个大姐听完哭了,说:厂长,我以前总觉得厂子离不开我,现在才知道,离开厂子,我也能活。

除了情感共鸣,我们还做了政策翻译官。上海集体企业注销,涉及的政策特别多:经济补偿金怎么算(N+1)、社保怎么转移、4050补贴怎么领……这些文件写得密密麻麻,员工看不懂。我们没发政策手册,而是印了一页纸明白卡:用大白话写清楚你能拿多少钱怎么拿去哪办,旁边还画了流程图,连公章盖在哪都标得清清楚楚。

有个老会计跟我说:周总,你这明白卡比我儿子给我讲的都明白!——员工不是不懂政策,是没人掰开了揉碎了讲。把政策讲透了,员工的迷茫感就减了一半,自然愿意听后面的培训。

第二步:教术——技能培训接地气,让员工学得会用得上

针对员工技能单一的问题,我们没搞高大上的培训,而是做了需求调研:先问员工你们自己想学啥,再问社区你们需要啥样的服务,最后结合市场啥技能门槛低、需求大。

食品厂的员工大多是女工,我们就和街道合作,搞了家政服务+社区团购双培训。家政服务请社区里有经验的大姐来教,怎么照顾老人、怎么收纳,简单易学;社区团购教他们用微信、接单、发货,甚至手把手教她们建群——张阿姨,你小区人多,建个‘邻里生鲜群’,把厂里的老客户拉进来,不就有生意了?

为了解决时间少的问题,我们搞了碎片化培训:每天中午12:30-13:30,在厂食堂开小灶,讲半小时,练半小时。员工吃饭顺便听课,不耽误干活。

最关键的是实操考核。我们不搞笔试,而是让员工现场展示:比如学完家政服务,就去模拟照顾老人;学完社区团购,就真的帮厂里老客户卖了一周的厂里剩余的食品。有个大姐通过团购群,一周卖了2000多块,高兴地说:原来我还有这个本事!

这里有个行业潜规则:集体企业注销的技能培训,千万别追求高精尖,一定要短平快——时间短、门槛低、见效快。员工学完就能用,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才有动力。我们后来跟社区合作,把这些培训纳入政府补贴技能目录,人均能补800块,企业成本也降下来了。

第三步:留路——搭建就业桥,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有出路。我们没让员工自己找,而是主动牵线搭桥。

一方面,我们联系了老客户、合作单位,优先录用我们的员工。食品厂有个老客户是连锁超市,知道我们要注销,主动说:你们那些分拣、理货的员工,我们都要,工资比厂里高500。一下子解决了30多个人的就业。

我们和街道、人社局合作,搞专场招聘会。不过招聘会我们不叫招聘会,叫邻里见面会——把企业HR请到厂里,跟员工面对面聊,不设年龄门槛,不搞笔试,直接谈。有个大姐55岁,应聘超市理货员,HR问她:你能搬得动货吗?大姐说:我在厂里搬了30年面粉,20斤一袋,扛就走。当场就被录用了。

这里还有个小技巧:给员工发培训结业证时,一定要盖企业公章+人社局公章+街道公章。员工拿出去找工作,HR一看证章齐全,知道这是政府背书的培训,信任度立刻不一样。我们食品厂有员工拿着这个证,去了家政公司,直接被定为中级家政员,工资比没证的多了20%。

失败经历一:填鸭式培训的教训

刚开始做培训时,我犯了个想当然的错误:觉得员工知识储备差,就给他们发了厚厚的《劳动法》《社保法》教材,还找了大学教授来讲课,结果第一天就翻车了。

教室里坐了200多人,前面讲台上的教授讲得唾沫横飞,下面员工要么打瞌睡,要么玩手机,还有几个偷偷织毛衣。中场休息,我听见一个大姐跟另一个说:这讲的啥?听不懂,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剧。

后来我翻签到表,发现少了20多人;再问人力资源部,说有人觉得没用,直接走了。我当时就急了:这培训不是白做了?

后来反思,我错在把企业内训的逻辑套用到了集体企业注销培训上。企业内训可以讲理论、讲体系,但注销培训是救急,员工需要的是马上能用的东西,不是学术研究。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搞填鸭式培训,所有内容都围绕员工最关心的问题来设计。

失败经历二:只看数据不看人的教训

食品厂培训中期,我们做了第一次成果评估,只看了一个数据:再就业率15%。我当时挺满意:比预期高啊!结果去街道调研,街道主任一句话点醒了我:周总,你那15%里,有10个人是去做了保安、保洁,工资比原来低了一半,能算‘成功就业’吗?

我这才意识到,培训成果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工资有没有提升?工作稳不稳定?员工满不满意?

后来我们调整了评估指标,加了就业质量维度:薪资涨幅(比原工资高/持平/低)、就业稳定性(3个月内离职率)、岗位匹配度(是否与培训技能相关)。我们做了员工回访,每月跟员工聊一次,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遇到的问题。有个大姐去做了家政,客户不满意,说她不会用智能家电,我们立刻联系社区,给她加了智能家电使用的小课,帮她解决了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集体企业注销的培训成果,短期看就业率,中期看就业质量,长期看员碑。员工出去后过得好,会反过来影响其他人对培训的看法,形成良性循环。

四、经验教训:培训成果,藏在人情味里

食品厂和百货公司的两个项目做完,300多名员工,最终再就业率达到78%,其中60%的员工薪资比原工资高,还有10多人自己开了小店、摆了地摊。看着他们拿到第一笔工资时发的朋友圈,我觉得这几个月的累,值了。

总结下来,集体企业注销的员工培训成果,不是靠表格和报告体现的,而是藏在这些细节里:

一是员工的眼神。培训前,员工的眼神是迷茫、抵触的;培训后,变成了期待、自信的。有个大姐跟我说:周总,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现在知道,我还能靠双手挣钱。

二是政策的掌握度。你随便问一个员工:你的补偿金怎么算?他能立刻说清楚:N+1,我工龄28年,能拿29个月工资,社保转到街道,还能领4050补贴。——这就是政策培训的成果。

三是企业的口碑。食品厂注销时,没有一个员工闹事,反而有人自发帮我们整理资料、送锦旗。后来街道办企业注销,都推荐我们去做,说老周团队做的培训,员工放心,我们省心。

我建议,做集体企业注销培训,一定要放下财务总监的架子,把自己当成员工的老大哥。多去食堂跟员工一起吃饭,多听听他们的牢骚,多帮他们解决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人情味的东西,比任何高大上的培训体系都管用。

根据我的经验,集体企业注销,最难的不是钱和政策,而是人。把员工当家人,而不是包袱,培训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就像当年我第一次做培训,被现实打脸,现在才明白:财务工作不只是和数字打交道,更是和人打交道。数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把人的问题解决了,数字自然会好看。

自嘲一句:我做了二十年财务总监,自以为算盘打得精、政策吃得透,结果在集体企业注销培训这件事上,被一群阿姨大叔上了一课——原来,最实在的成果,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员工走出厂门时,脸上那抹有奔头的笑容。这比任何KPI都让我有成就感。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希望这点经验,能给正在做或准备做集体企业注销的朋友一点启发。记住,培训不是任务,而是责任——把员工的责任尽到了,企业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