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环保拆除事故频发,多地升级审批监管 <
2023年10月,江苏省某化工企业因环保设施拆除时应急预案演练流于形式,导致含重金属废水泄漏,周边土壤受到污染,企业负责人被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刑事拘留。这一事件犹如一记警钟,让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对注销企业环保设施拆除审批按下强化键。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份出台新规,要求企业在提交环保设施拆除审批申请时,必须附具应急预案演练改进报告,且报告需通过专家评审后方可进入审批流程。这不再是'走过场',而是要企业用'真演练、真整改'的硬核材料,证明拆除过程'可控、可防、可应急'。生态环境部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踩过的坑:从走过场到救命报告的蜕变
去年我所在的化工厂启动注销程序,作为环保部负责人,我第一次接手环保设施拆除的应急预案演练工作。说实话,一开始我把它当成了流程任务——按照模板写个演练方案,让员工走一遍发现泄漏、报告领导、启动预案的流程,拍个视频、填个表格,就算交差了。结果第一次提交审批时,被生态环境局打了回来:演练记录像'剧本杀',全是预设台词;应急物资清单写着'沙袋20个',现场却找不到5个;最要命的是,演练时操作工连应急池的阀门在哪儿都没搞清楚!
那天下午,我和审批科的刘姐聊了很久,她给我看了江苏那家事故企业的案例报告:你们现在的报告,就像给病人写病历,只写'患者发烧',却不写'体温多少、怎么烧的、吃了什么药'。审批的人要的不是'你演了',而是'你演出了问题,并且知道怎么改'。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重新组建了演练小组,这次没再照本宣科:故意在演练中制造了三个意外——让老操作工假装找不到应急阀门,让新员工误操作导致泄漏扩大,甚至切断了通讯信号,逼着大家用对讲机、手势甚至喊话协调。结果漏洞百出:应急池阀门因长期未用生锈打不开,应急物资堆在仓库最里层搬不动,现场指挥混乱得像无头苍蝇。
但正是这次翻车式演练,让我们写出了真正有含金量的改进报告:针对阀门生锈,我们列出了立即更换10个关键阀门,每周手动操作一次的整改措施;针对物资找不到,我们重新规划了仓库布局,在拆除现场设置应急物资点,并贴上荧光标识;针对通讯不畅,我们采购了3台防爆对讲机,并规定每15分钟用'暗号'汇报一次。这份报告最终一次性通过审批,刘姐还在批注里写了句:这次我看到了'真问题'和'实招数'。
专家说:演练改进报告是拆除安全的最后一道闸门
应急预案演练改进报告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应急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据我们统计,2022年全国发生的47起环保设施拆除事故中,83%的企业在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未整改到位,最终导致小风险演变成大事故。
他进一步解释,一份合格的改进报告应包含三个维度:问题识别的精准度(不能只写操作不熟练,要具体到3名员工不会使用空气呼吸器)、整改措施的可操作性(比如24小时内完成应急物资清点而非加强管理)、责任落实的明确性(由设备科李工负责阀门更换,环保部王姐监督,11月30日前完成)。这就像给拆除过程装了'三重保险',缺一不可。
问答解惑:关于改进报告的灵魂拷问
Q1:为什么注销企业更要重视应急预案演练?
A:企业注销后,原有管理体系会解散,人员可能分流,环保设施拆除往往是最后的安全考验。这时候如果应急预案是纸上谈兵,出了事连追责对象都难找。就像搬家时,最后搬的那箱贵重物品,你肯定要反复检查包装牢不牢,对吧?
Q2:演练改进报告需要哪些部门签字?
A:至少得有企业负责人、环保部、设备部、安全部四个部门的签字。我们当时还特意让参与演练的员工代表按了手印——谁参与,谁负责,这样整改措施才能真正落地。
Q3:报告要写多详细?是不是越长越好?
A:不是越长越好,但要抠细节。比如我们写应急物资,没只列清单,而是标注了沙袋(50kg,20个,存放于车间东北角,距拆除现场50米)活性炭(100kg,密封包装,有效期至2024年6月)。审批的人看到这种抠细节的内容,才会觉得你真的用心了。
我的经验:把报告写成安全账本,而不是应付材料
后来我又参与了两家企业的拆除审批工作,发现很多企业总想着怎么把报告写厚,其实不如把问题写透。我们总结了个三步法:
第一步:演练记录留痕迹。别只写演练顺利,要记谁在什么环节出了错,错了几次。比如操作工张三在启动应急泵时,因紧张按错了按钮,导致压力过高,经提醒后纠正,共耗时3分钟。这些不完美的记录,才是改进的起点。
第二步:整改措施定到人。每个问题都要对应一个责任主体+完成时限+验收标准。比如针对'应急泵操作错误',由安全部组织全员培训,11月15日前完成,培训后进行实操考核,80分以上为合格。这样就不会出现整改了但没改好的情况。
第三步:验证方案回头看。报告里要写怎么证明整改有效。比如培训后一周内,随机抽取3名员工进行模拟操作,要求2分钟内正确启动应急泵。这就像老师批改作业,不仅要看写了没,还要看会不会。
未来展望:让应急演练成为企业注销的绿色勋章
现在回头看,那份差点让我们翻车的改进报告,其实是企业注销时最好的安全护身符。它不仅帮我们通过了审批,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参与的人都明白:环保设施拆除不是甩包袱,而是对企业环保责任的最后交代。
未来,我希望看到更多企业把应急预案演练当成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把改进报告写成安全账本而不是应付材料。当每个注销企业都能拿出一份真问题、实整改、可验证的报告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绿色退出,让环保责任贯穿企业生命的全周期。这或许就是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留给社会最珍贵的绿色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