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在注销过程中如何操作?

>

初秋的午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会议室里,林研究员刚泡好一壶龙井,茶香袅袅中,第一位访谈对象——市法学会医疗法学研究会陈教授准时推门而入。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卷着掠过玻璃,阳光在桌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访谈就在这略带凉意的秋意中开始了。

第一部分:专家视角——注销的法理与程序

林研究员:陈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访谈。首先想请教一个基础问题:医疗纠纷调解机构(下称调处机构)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启动注销程序?

陈教授(扶了扶眼镜,语速平稳):嗯,这个问题得从调处机构的性质说起。目前我国的调处机构主要分三类:行政备案类(如卫健委下设的调解中心)、事业单位登记类(如独立的事业单位调解中心),以及社会组织类(如民办非企业单位调解中心)。注销的前提,首先是主体资格灭失——比如机构设立依据的政策废止、被主管部门撤销,或者社会组织自身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连续两年未开展调解活动,或者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也应当注销。

林研究员:那具体到操作层面,注销流程的核心步骤是什么?

陈教授(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核心是清算和注销登记两步。清算阶段必须成立清算组,成员得包括主管部门代表、法律专业人士,如果是社会组织,还得有第三方会计。清算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书面通知所有已知债权人——比如未履行完毕的调解协议涉及的医患双方、合作单位等,还要在报纸上公告。这个通知+公告缺一不可,是保障债权人知情权的关键。

林研究员:清算期间,机构原有的调解案件怎么处理?这是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陈教授(微微点头):对,这是实务中的难点。根据《人民调解法》和《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未结案件必须优先处理。具体来说,清算组要逐一梳理案件:如果医患双方已达成协议但未履行完,比如分期赔偿的,清算组得监督执行;还没达成协议的,要引导双方选择其他调解机构,或者直接诉讼。不能因为机构注销,就让患者的维权卡在半路上。

林研究员:那注销登记需要提交哪些材料?不同类型的机构(行政/事业/社会)会有差异吗?

陈教授(笑了笑):差异确实存在。行政备案类机构,比如卫健委的内设调解中心,注销只需主管部门出具撤销文件,内部流程审批即可;事业单位登记类的,要向编办、人社、民政等部门提交《注销登记申请书》、清算报告、资产处置文件;社会组织类则最复杂,除了清算报告,还得审计报告、税务清税证明、印章缴销证明,甚至剩余财产的处置方案——因为社会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原则上要继续用于公益目的,不能私分。

林研究员:您提到剩余财产处置,这是否意味着调处机构注销时,资产清算必须公开透明?

陈教授(正色道):当然。无论是哪种类型,资产处置都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比如办公设备、资金结余,要优先用于承接未结案件的后续工作,剩下的再按主管部门规定处理。曾有案例,某调解中心注销时,将剩余资金直接划归了新成立的区域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既避免了浪费,也保障了工作的延续性——这就是规范处置的典范。

林研究员:最后一个问题,从法律风险角度看,注销过程中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

陈教授(沉吟片刻):我认为是程序瑕疵。比如清算组未依法通知债权人,导致债权主张落空;或者未妥善处理未结案件,引发患者二次投诉。这些都会导致注销行为被法院撤销,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去年就有个案例,某社会组织调解中心因未公告债权人,被患者起诉恶意注销,最终不仅撤销了注销登记,负责人还被处以行业禁入。程序正义是注销的生命线。

第二部分:从业者视角——注销的实操与细节

林研究员(送走陈教授,翻着笔记又整理了几个问题):下午五点,李主任带着一身疲惫但眼神坚定的神情走进了会议室。他是某区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原负责人,去年刚经历了机构整合注销。

李主任(一坐下就叹了口气):林研究员,说起注销,我真是一把辛酸泪。我们中心是事业单位,去年因为区里医疗纠纷调解资源整合,被并入了市里的统一平台,所以得注销。

林研究员:能具体说说整合注销中,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吗?

李主任(揉了揉太阳穴):是人和案的问题。首先是人员分流,我们中心5个编内员工,2人去了市平台,3人提前退休,还有10名聘用调解员,得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社保转移,光是这些就扯了三个月。更头疼的是案件,注销时有27个未结案,其中8个是刚立案不久的医患矛盾尖锐的案子。

林研究员:这些未结案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李主任(眼睛亮了些):我们当时成立了专项清算小组,由我牵头,区卫健委法务科、区司法局基层科的人参与。有个典型案例:患者家属因为手术并发症,索赔80万,我们调解了三次都没谈拢,刚进入第四轮,机构就要注销了。家属当时情绪特别激动,说你们注销了,我们的账找谁算?

林研究员:那你们是怎么安抚并推进的?

李主任:我们先把调解笔录、证据材料全部整理成册,标注清楚争议焦点,然后带着家属去市平台对接。市平台的调解员接手后,先做了三次背对背沟通,又组织了两次面对面调解,最后家属同意了60万的赔偿方案,医院也认可了——关键是要让患者觉得不是没人管了,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管。

林研究员:档案移交也是注销的重要环节吧?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李主任(点头):档案可是命根子。我们按年度+案件类型分类,2018年到2022年的档案,扫描成电子版备份,纸质档案装订成200多盒,每一盒都有清单,写明案件编号、当事人、处理结果、移交日期。移交的时候,市平台派了两个人来清点,双方签字确认,还拍了视频存档——现在想想,当时多花一周时间做档案,真是对了,后来还有患者来查历史记录,我们直接调电子档就解决了。

林研究员:注销过程中,和哪些部门打交道最多?有没有什么协作技巧?

李主任(笑了起来):打交道的部门可太多了——编办要注销编制,人社局要处理人事,民政局要事业单位登记注销,市场监管局要注销公章和银行账户,还有档案馆要接收档案。技巧嘛,就是主动沟通,提前准备。比如我们提前一个月把所有需要的材料清单列出来,分部门对接,每个部门指定一个联系人,每天下班前碰头进度。有一次民政局缺一份清税证明,我们立刻联系税务所,所长亲自督办,当天就拿到了——不然又要拖一周。

林研究员:回头看,整个注销过程,你们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如果重来,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李主任(挺直了腰板):最成功的是零投诉。27个未结案全部妥善处理,员工安置也没出问题。如果重来,我会早点启动风险排查——比如在接到整合通知的第一时间,就梳理所有未结案的风险等级,对高风险案件优先调解,而不是等到注销前才突击。员工安置方案可以更人性化一点,比如给想转岗的员工提前培训,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第三部分:受益者视角——注销的影响与期待

林研究员(周末的社区活动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洋洋的):王阿姨穿着碎花衬衫,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调解协议书,坐在林研究员对面。她的父亲三年前因医疗纠纷,正是通过李主任所在的调解中心解决了问题,后来该中心注销,她作为当事人之一,亲历了整个过程。

王阿姨(先递过协议书):林研究员,你看看,这是我爸的调解协议,当时是张主任(李主任)亲自签的字。后来听说他们中心注销了,我还挺担心的,生怕这协议变成废纸。

林研究员(接过协议,仔细看着):您当时听说机构注销,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阿姨(皱了皱眉):肯定是慌啊!我爸那案子刚结束没多久,赔偿款还没给全,中心说注销了,我上哪儿要钱去?当时天天给张主任打电话,问他你们是不是跑了?钱还管不管给?

林研究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感受到注销带来的实际影响?

王阿姨(松了口气):多亏了张主任他们。中心注销前,专门开了个会,把我们这些未完全履行协议的患者都叫过去,发了《告知书》,说我们的债权会转到区卫健委,由他们监督医院打钱。我爸爸那笔剩下的5万块,确实是卫健委打电话给医院,医院才半个月内转过来的——虽然过程有点折腾,但钱没少,我就放心了。

林研究员:您觉得机构注销后,对患者的维权便利性有影响吗?比如以后再遇到纠纷,找谁?

王阿姨(想了想):说实话,是有点不方便。以前就在我们区里调解中心,走路10分钟就到了。现在要去市里,坐公交要一个小时,还得提前预约。不过市里的调解员好像更专业,上次我邻居去调解,人家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背得滚瓜烂熟,医院很快就认了——所以不方便是暂时的,只要能解决问题,多跑点路也行。

林研究员:您理想中的机构注销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给其他患者提个醒,您会说什么?

王阿姨(眼神认真):我觉得注销前,一定要跟患者说清楚。比如我们当时,张主任不仅开会,还挨个打电话,发短信,告诉我们找谁怎么办。如果遇到那种不吭声的机构,患者肯定得急疯。还有啊,协议一定要写清楚如果机构没了,钱谁来管,最好有公章,有主管部门的担保,这样患者心里才有底。给其他患者提个醒就是:遇到机构注销,别慌,先找原来的调解员要《告知书》,保留好所有证据,然后去主管部门问清楚后续对接方——只要自己上心,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访谈总结】

三个小时的访谈,从法理到实操,从机构到患者,医疗纠纷调解机构的注销过程,远不止关门走人那么简单。陈教授强调的程序正义,李主任经历的细节较真,王阿姨感受到的信任延续,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注销不是终点,而是对医患权益保障的又一次考验。

注销过程中,清算组的依法履职、未结案件的妥善处置、档案资产的规范移交,是硬性要求;而与患者的有效沟通、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照,则是温度体现。正如王阿姨所说,只要说清楚、跟到底,患者就能感受到被尊重;正如李主任所做的,提前排查、主动作为,机构就能实现平稳过渡。

医疗纠纷调解的本质是定分止争,而规范的注销机制,则是这份定分止争事业的收尾工程——只有收尾收得漂亮,才能让患者相信:无论机构如何调整,解决问题的通道永远畅通,维护权益的承诺永远有效。这或许就是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注销操作最深层的意义:以程序守护公平,以责任延续信任。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