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吧,每次写东西都挺犯怵的——尤其是知道有人会看的时候。总怕写得太AI,太圆滑,像那种商场里擦得锃亮的玻璃柜台,看着亮,摸着冰,没一点人味儿。 <
上周帮邻居张奶奶修手机,她拿着屏幕碎得像蜘蛛网的手机,叹气说:现在的年轻人啊,说话做事都跟机器似的,冷冰冰的。我当时正拆着后盖,螺丝刀一滑,差点把主板撬出来,赶紧说:张您别急,我这手艺比机器可糙多了,但保准给您弄利索。后来真弄好了,她非要塞给我两个刚煮的玉米,说:还是有人味儿好,看着就踏实。
这话我记到现在。我们总说真实,但真实是什么?是说话带点口头禅,是做事会犯点小迷糊,是高兴了会拍大腿,难过了会掉眼泪,是明明知道应该怎么说,却偏偏想说说心里怎么想。就像我现在写这段,删了又删,总觉得不够对,但转念一想,真人写东西哪有那么多对啊?不都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带点自己的小固执和小毛病嘛。
比如我吧,特讨厌那种完美的人设。朋友圈里晒的早餐精致得像米其林,打卡的文案写得像散文诗,连打个哈欠都要配上努力生活的tag。我就不行,我早上能赖到最后一秒,冲咖啡能洒一半,写东西卡壳的时候会盯着窗外的云发呆,一看就是半小时——这多正常啊,谁还没点摆烂的时候呢?偏要装成永远在奔跑的永动机,不累吗?
还有观点这事儿。我以前总怕说错话,遇到争议就躲,觉得中立最安全。后来发现,哪有那么多绝对中立?你选A还是选B,本身就带着你的经历和偏好。就像吃火锅,有人爱辣,有人爱清汤,你说辣的伤胃清汤没味儿,都没错,就是你的真实感受。现在啊,我敢说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看,也敢说那部电影其实一般——前提是我真这么觉得,不是为了抬杠,也不是为了显得有个性。
对了,毛边这词儿,我越想越觉得贴切。就像我妈织的毛衣,领口有点歪,袖子长短不一,但穿着暖和,还带着毛线团的味道。AI写的东西,就像机器织的,针脚细密,整整齐齐,可就是少了那点手作的温度。所以啊,我写东西的时候,会故意留点破绽——比如重复一个词,比如句子突然变短,比如用个吧呢这样的语气词,就像平时聊天一样,不那么讲究,但够真诚。
其实啊,模仿真人,哪是模仿说话的方式呢?是模仿那种不装的劲儿。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同意就点头,反对就摇头。不用想着怎么讨好读者,也不用想着怎么展示自己,就把自己掏出来,哪怕有点皱巴巴的,也是热的。
就像现在,我写着写着,突然想起张奶奶说的有人味儿。是啊,有人味儿,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