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 <
.jpg)
清源行动再升级!某科技公司因注销时隐瞒200万收入被查处,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税务局发布最新指引——
2024年5月,某市市场监管局在对一家科技公司的注销申请进行审查时,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该公司在注销前3个月有一笔200万元的银行流水未入账,涉嫌偷逃税款。最终,不仅企业注销被驳回,法定代表人还被列入税务失信名单。这一案例成为今年企业注销税务审查专项清源行动的典型,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申请量达320万户,其中因税务问题被退回整改的比例达35%。为堵住带病注销漏洞,今年起,市场监管部门与税务部门全面推行信息共享、联合审查机制,将税务清税证明从形式审核升级为实质核查,企业注销的最后一公里正变得越来越严。
【个人经验分享】
作为一名在市场监管局注册科干了五年的老兵,我见过太多企业注销时的幺蛾子。记得去年审查一家餐饮公司注销时,老板老王拍着胸脯说:税务都清完了,就差盖个章!结果我点开税务系统一查,好家伙,他2022年有一笔5万的外卖收入没申报,还欠着2千的房产税。老当时就急了:我都关门半年了,这点钱你们还查?
说实话,这种心态太常见了。很多企业老板以为注销就是交回营业执照,把税务审查当成走过场。但真相是,注销时的税务审查,比开业时的照后证照还要细致——我们不仅要看有没有《清税证明》,还要像查案一样翻企业的税务底账:申报记录有没有漏?发票开没开完?银行流水对不对得上?甚至注销前3个月的转账都要重点盯。
有次遇到一家贸易公司,注销材料里税务部门给了清税证明,但我发现它最后一个月还有一笔10万的其他应付款,对方是个个人账户。一问才知道,老板想通过注销甩掉这笔欠款。这种小聪明怎么可能瞒得过?我们直接约谈了财务,最后补缴了税款和滞纳金。
说到底,税务审查就像给企业做毕业体检,不是走个流程,而是要确保它健康退出。不然,那些没缴的税、没开的票,最后都会变成市场的烂尾账,谁买单?还是我们这些守规矩的企业和纳税人。
【专家观点+数据引用】
企业注销税务审查是市场退出的‘守门人’,也是税收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教授施正文指出,过去一些企业通过假注销、真逃税逃避债务,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更损害了守法企业的利益。
据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企业注销税务管理白皮书》显示,全国企业注销案件中,存在税务问题的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一是隐瞒收入(占比42%),二是虚开发票(占比28%),三是未缴清社保、公积金等隐性债务(占比19%)。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企业对‘退出’的误解——注销不是‘一了百了’,而是对市场责任的交代。施教授补充道。
【关键问答】
Q1:市场监管局审查税务,到底查什么?
A1:简单说,就三件事:一是有没有欠税,比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这些主税种;二是有没有漏报,比如收入没入账、成本费用虚列;三是有没有违规操作,比如注销前突击开票、转移资产。我们还会重点查企业注销前3个月的银行流水,防止资金回流逃税。
Q2:企业注销前,自己要怎么准备才能少踩坑?
A2:别等提交材料了才想起来!我建议企业提前3个月做税务自查:先去税务大厅拉个纳税情况清单,看看有没有欠税、漏报;再检查发票,有没有没开的空白票,有没有作废的没核销;最后对对银行流水,别有账外收入没入账。记住,税务审查不是找茬,是帮你把尾巴收拾干净,不然注销了还能被追责,得不偿失。
【风格切换:正式+口语】
企业注销的税务审查,本质上是市场监管与税务部门的协同作战。现在我们用的是一网通办系统,企业提交注销申请后,系统会自动推送税务信息——有没有清税证明、有没有异常预警,一目了然。遇到可疑的,我们还会启动人工复核,就像医生做CT扫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查得严。对于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简易注销,税务没问题的,1个工作日就能办结。但简易不等于随便,要是被举报有税务问题,照样翻车。我见过有个老板以为简易注销就能蒙混过关,结果被前员工举报漏税,最后不仅没注销成,还被罚了3倍税款。
【比喻+反思】
企业注销就像一场毕业典礼,税务审查就是毕业答辩——你平时学得好不好(经营规范不规范),账目清不清楚(税务申报准不准确),到了答辩(注销审查)时全都露馅。那些想走捷径的企业,就像没写完论文就答辩的学生,迟早被老师(审查人员)问住。
未来,随着大数据和AI技术的发展,税务审查可能会更智能。比如系统自动比对企业的用电量、开票量、申报收入,数据对不上的直接预警;甚至通过区块链技术,让企业的税务记录不可篡改。但技术再先进,核心还是企业的诚信意识。毕竟,市场经济的土壤里,容不下带病注销的烂根。
作为审查者,我常常想:我们严格审查,不是为了刁难企业,而是为了让每个退出市场的主体都能干干净净。毕竟,只有当退出和进入一样规范,市场这池水才能活起来、清起来。这,或许就是市场监管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