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资深财税专家陈建国 <
【访谈现场】
上午10点,上海陆家嘴某写字楼28层。陈建国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架上投下斑驳光影,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企业注销登记指南》《环保法规汇编》等书籍,桌角放着一个磨旧的保温杯,杯身上的为人民服务字迹已有些模糊。
陈建国,55岁,前上海市工商局注册处副处长,现为合规通财税咨询公司创始人,从业25年,经手企业注销案例超2000起,被业内戏称为陈老抠——不是抠门,是抠细节。注销这事儿,就像拆,少一根线都可能炸。他笑着迎接《企业合规观察》记者,握手时掌心厚实有力,带着常年握笔的薄茧。
【访谈实录】
问题一:公章丢了,公司注销是不是就卡死了?
记者:陈老师,您好!今天想请教一个具体问题:如果一家上海公司的公章丢了,现在要注销,是不是因为公章问题就卡住了?很多企业主都头疼这个。
陈建国:(拿起保温杯喝了一口,杯底磕在桌上发出轻响)卡?肯定卡!公章是公司的身份证,丢了就像人丢了身份证,去银行取钱都取不了,更别说注销了。我上周刚接了个案子,徐汇区一家贸易公司,公章被前员工带走了,老板以为反正公司不要了,注销就注销吧,结果到市场监管局一问,清算报告要盖公章,税务清税证明要盖公章,连注销申请表都得盖公章——没公章,寸步难行。
(他翻开桌上的文件夹,指着一份文件)你看这个,去年浦东的案例,老板更绝,公章丢了直接刻了个新的,结果旧公章被别人捡到,冒充公司签了份合同,注销时被市场监管局查出公章不一致,直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所以说,公章丢了不是小事,第一步得登报声明作废,然后去派出所报案,拿报案证明去公安局刻新章,这一套流程下来,没半个月下不来。
问题二:公章补办后,工商变更和注销流程中,环评报告什么时候登场?
记者:那如果公章丢了,公司走正常注销流程,工商变更(比如股东变更、清算组备案)是不是也得先补办公章?这时候环评验收报告的问题是不是就跟着来了?
陈建国:(啪地一声合上文件夹)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企业主以为补了公章就能注销,其实不然。环评报告这事儿,就像藏在角落里的,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炸,但炸起来肯定疼。
上海注销公司的流程,我记得门儿清:先成立清算组→备案→登报公告→税务清税→工商注销→社保、公积金注销→银行账户注销。其中,工商注销是最后一道坎,而市场监管部门审核时,会根据企业经营范围挑重点——比如你经营范围里有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生产,那环评验收报告就是标配;如果是贸易咨询软件开发,可能就免了。
(他身体前倾,手指在桌上敲了敲)但关键来了:公章丢失后,企业主往往忙着补章、走注销流程,容易忽略当初公司注册时有没有做环评。我见过不少企业,早期注册时觉得生意小,环评无所谓,结果注销时被市场监管局问环评验收报告呢?,当场懵圈——有的根本没做过,有的做了但没验收,有的报告原件丢了。这时候就算公章补好了,环评报告这块短板也卡着注销。
问题三:上海公司注销时,环评验收报告是必须提供还是按情况提供?
记者:核心问题来了:上海公司注销时,工商部门或者市场监管部门,到底会不会要求提供环境影响评价验收报告?有没有明确的规定?
陈建国:(拿起桌上的《上海市企业注销指引》翻到某一页,指着一段文你看这里,2021年修订的《指引》写得清清楚楚:对涉及审批事项的企业,应当提交审批文件或者许可证件;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企业,应当提交符合审批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他放下书,双手一摊)但有影响怎么界定?这就得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了。比如,家具制造、食品加工、化工这些行业,不管规模大小,环评都是硬性要求;但如果是单纯的贸易公司、软件公司,只要不涉及生产、不产生污染物,一般不需要。
(他突然笑了)不过啊,政策这东西,就像上海的天气,说变就变。去年有个客户做服装批发的,经营范围里写了服装加工,结果注销时被市场监管局要求补环评——他明明没加工,但加工俩字写在经营范围里,就得按有环境影响来处理。最后花了3个月时间,补了个环境影响登记表,才把注销办下来。
问题四:轻资产企业(如贸易、咨询)是否可以完全忽略环评报告?
记者:我听说有些行业,比如化工、制造,肯定要,但如果是贸易公司、咨询公司,这种轻资产企业,是不是就不用了?有没有区分标准?
陈建国:(啧了一声,身体靠回椅背)轻资产企业?我劝你别想当然。去年静安区一家咨询公司,老板觉得我们只做方案,不生产,肯定不用环评,结果注销时被市场监管局告知:你们办公场所租赁协议里写了‘可能涉及少量化学品存储’,属于‘有环境影响’,需要提供环评备案文件。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金字塔)环评管理分三类: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报告书最严,像石油化工、电镀这些;报告表次之,比如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登记表最简单,网上填个表就行。很多企业主以为登记表不算环评,其实也算!没做的话,注销时一样卡壳。
(他放下笔,若有所思)说到底,判断要不要环评,就看三个问题:第一,你公司有没有产生污染物?废水、废气、固废、噪声,哪怕一点点,都算;第二,你的经营范围里有没有环境敏感字眼?比如制造加工存储;第三,你的经营场所是不是在环境敏感区域?比如居民区、水源地。这三个问题里有一个答是,环评报告就躲不掉。
问题五:历史遗留问题——早期没做环评,现在注销怎么办?
记者:这里有个争议点:如果企业早期经营时没做环评,或者环评没验收,现在要注销,是不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工商部门会怎么处理?直接不给注销,还是让企业补办?
陈建国:(突然沉默,拿起保温杯又放下,杯底在桌上转了个圈)这个问题,我琢磨了10年。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企业数量多,尤其是2000年初注册的那批企业,很多先上车后买票,根本没听说过环评。
(他翻开一个旧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比如2019年,我处理过一家杨浦区的印刷厂,2005年注册,2010年就停业了,老板一直没管,直到2020年想注销,才发现当年压根没做环评。市场监管局当时的态度是: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补办,但必须先完成环保备案,否则不予注销。
(他合上笔记本,叹了口气)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补办。去年有个客户做小作坊的,生产地址早就拆迁了,厂房没了,环保部门说无法现场核查,不予备案。结果呢?公司注销卡了整整一年,最后老板只能通过吊销营业执照的方式曲线注销——但吊销和注销不一样,吊销后法人会被列入黑名单,3年内不能当老板,贷款、买房都受影响。
(他抬起头,眼神严肃)所以啊,早期没做环评的企业,想注销,只有两条路:要么补办环评备案,要么承担无法注销的后果。没有通融一说,合规就是合规,欠的账迟早要还。
问题六:简易注销与环评报告——容缺办理是便利还是风险?
记者:还有个更尖锐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推行简易注销,承诺1个月内办完,那环评验收报告这种硬骨头,在简易注销流程里是不是可以容缺办理?如果企业故意不提供,注销后出现环境污染,责任算谁的?
陈建国:(听到容缺办理,眼睛一亮,又迅速眯起来)这个问题问到骨头缝里了!简易注销确实快,2021年上海推行以来,平均注销时间从45天缩短到20天,但快不代表松。
(他拿起手机,划开屏幕点开一个文件)你看,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3年发的《简易注销指引》明确:对涉及审批事项的企业,不得适用简易注销。环评审批属于审批事项,所以涉及环评的企业,根本走不了简易注销——除非你承诺已无未结清的环保相关债权债务,并且由全体投资人签字盖章。
(他放下手机,双手交叉放在桌上)但承诺制也有漏洞。我见过有的企业,为了快速注销,故意隐瞒有环保欠款,注销后才发现之前租的厂房有土壤污染,环保部门找上门,结果公司已经注销,法人也联系不上了——最后只能由房东背锅,房东冤不冤?冤!但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谁污染,谁治理,公司没了,法人还在。
(他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所以啊,容缺办理不是不办,而是先承诺,后补办。企业主别想着钻空子,现在环保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注销后一旦查出环保问题,法人、股东都会被列入失信名单,到时候贷款、坐飞机、子女上学,全受影响。
问题七:企业注销时栽在环评报告上的根源是什么?
记者:从您的经验看,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在注销时栽在环评报告上?是意识不到,还是觉得反正要注销了,无所谓?
陈建国:(拿起保温杯,这次没喝,只是握在手里)根源就俩字:侥幸。我见过太多企业主,平时经营时重业务、轻合规,觉得环评是环保部门的事,跟工商注销没关系,结果注销时傻眼。
(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合规是最低成本)这幅字是我2015年写的,当时有个客户因为环评问题注销失败,损失了200万。他说:早知道花1万块补环评,也不至于损失200万。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他放下杯子,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流)其实环评这事儿,对企业来说是保护伞。你想想,如果公司没做环评,万一被环保部门查出未批先建,罚款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停产整顿——与其注销时补,不如经营时就做。很多企业主觉得注销是终点,其实合规才是起点,只有平时合规,注销时才能全身而退。
问题八:印象最深的公章丢失+环评问题案例
记者:您之前处理过印象最深的公章丢失+环评问题的案例吗?当时怎么解决的?
陈建国:(回到座位,拿起一个文件夹翻开,笑了)这个案例,我到现在说起来都牙痒痒。2021年,普陀区一家食品公司,公章丢了,老板是个急性子,觉得补个公章要半个月,太慢,直接找了个刻章店私刻了一个新章——结果旧章被别人捡到,冒充公司签了份租赁合同,对方拿着合同来要钱,老板才知道出事了。
更麻烦的是,这家公司2018年做过环评,但验收没通过,老板觉得反正生意不好,注销算了,结果注销时市场监管局要求环评验收通过才能注销。公章丢了、环评没验收、还有合同纠纷——三座大山压下来,老板差点放弃。
(他合上文件夹,双手一摊)我们怎么解决的?分三步:第一步,帮老板报案、登报,拿正规手续刻新章,同时联系市场监管局,说明旧章作废,新章有效;第二步,联系环保部门,补做环评现状评估,发现主要问题是废水处理设施不达标,我们帮老板花了5万块改造设施,3个月后通过验收;第三步,处理合同纠纷,我们拿着旧章作废证明和报案记录,跟对方协商,最终达成公司注销后由老板个人承担部分债务的协议。
(他叹了口气)这个案子拖了8个月,老板花了12万(含罚款、改造费、咨询费),最后才注销成功。他说: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丢了公章就报警,环评早就验收了,哪至于花这么多钱?
问题九:对财税新人的建议——别当流程工,要当风险医生
记者:对刚入行的财税新人,您有什么建议?怎么避免企业在注销时踩这种坑?
陈建国:(拿起保温杯,这次喝了一大口,放下时杯子咚地一声)我给新人提三个建议,叫三心二意。
三心:第一,细心。注销材料里,环评报告、公章、税务清税证明,一样都不能漏。我见过新人把环评登记表和环评报告书搞混,结果企业注销被驳回,新人差点被开除。第二,耐心。企业主不懂政策,你得一遍遍解释;工商部门、环保部门来回跑,你得受得了气。第三,责任心。你签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企业命运,别想着差不多就行。
二意:第一,法律意识。多看《公司法》《环保法》《企业注销登记管理办法》,别光听企业主说,得懂政策红线在哪里。第二,服务意识。你不是审批机器,你是企业医生,得帮企业治病,而不是开完药方就走人。
(他站起来,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企业注销合规指南》递给记者)这本书我写的,里面全是案例和流程。新人多看案例,多跑现场,别光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注销这事儿,就像拆,少一根线都可能炸,只有抠细节,才能让企业安全着陆。
【访谈尾声】
上午11点半,阳光已移到办公室另一侧。陈建国送记者到门口,笑着说:做财税,尤其是注销这块,别想着‘赚快钱’,得赚‘良心钱’。企业注销不是终点,合规才是起点。你帮企业避了坑,企业才会记住你——这才是我们这行最大的‘财富’。
电梯门关上的瞬间,记者看到他转身走回办公室,背影挺直,像一棵扎根多年的老树,沉默却坚定。
(全文完,约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