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临港做招商快十年了,经手的连锁品牌项目从餐饮到零售,从社区小店到商圈旗舰店,什么样的加盟商都见过。但要说最让人头疼的,除了供应链纠纷,就是加盟终止时的培训费问题了。这事儿看似是钱的事儿,其实背后藏着合同漏洞、信任危机,甚至是对品牌口碑的长期影响。今天我就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怎么处理这事儿,顺便分享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实战案例。<
说实话,刚入行那会儿,我觉得培训费不就是上课的钱吗?加盟商终止合作,按没上的课时退不就完了?但后来才发现,太天真了。培训这东西,跟普通商品不一样——它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即时服务,而是先投入、后产出的长期赋能。有的加盟商学了三天就放弃,有的学了半年开店失败,还有的品牌自身出了问题不得不终止合作……每种情况背后,培训费的账都算得不一样。
培训费不是一次性买卖,合同里得把账算明白
先说个基本常识:加盟培训费的退还,核心依据永远是《加盟合同》。但很多招商新手(甚至有些老手)容易犯一个错:合同里只写了培训费总额X万元,却没约定什么情况下退、退多少、怎么算。结果真到终止合作时,双方各执一词,扯皮扯半年。
我在临港对接过一个做社区烘焙的连锁品牌,招商经理为了快速签单,合同里培训费条款只写了包含理论培训、实操培训、选址指导等,费用不退。结果加盟商开店三个月就因为选址失误倒闭,要求退培训费,品牌方一口咬定合同写了不退,加盟商直接闹到招商局,最后品牌不仅赔了培训费,还被列入了临港招商重点关注名单——这教训,够深刻。
所以我的经验是,培训费条款必须细化到颗粒度:比如理论培训按天计费(每天X元,含教材、师资),实操培训按模块计费(烘焙模块X元,裱花模块X元),甚至要写明若因品牌方原因终止合作,未开始的培训全退;若因加盟商原因终止,已开始的培训按80%比例收取(覆盖师资、场地等沉没成本)。这些细节看似麻烦,但真出问题时,就是护身符。
对了,临港招商有个特点:很多加盟商是跨区域来的,比如江浙沪的老板来临港开店,培训期间可能涉及食宿、交通。这些衍生费用也得在合同里明确,是包含在培训费内还是加盟商自理。我见过有品牌方把加盟商来培训的机票也算进培训费,结果终止时扯皮说机票钱已产生,不退——这操作,说实话,挺low的,也砸自己招牌。
终止时的拉锯战:两个让我辗转反侧的案例
案例一:学了就跑的加盟商,培训费该不该退?
去年临港新片区开了个跨境电商产业园,我们引进了一个做社区集合店的连锁品牌。有个加盟商老王,50多岁,之前做传统建材生意,想转型做零售。签合同时他特别积极,拍着胸脯说我看好这个项目,培训一定好好学。培训费总共5万,包含3天理论(品牌理念、运营逻辑、系统操作)+7天实操(商品陈列、库存管理、客户服务)。
结果呢?理论课老王还认真听,实操课学了两天就打退堂鼓,说这太累了,我还是回去做建材吧。然后他直接给招商经理发消息:我不干了,培训费退我3万,我只学了两天。招商经理没经验,直接回了合同写了培训费不退,爱找谁找谁。老王急了,跑到产业园办公室拍桌子:我交了钱,课没上完,凭啥不退?你们这是霸王条款!
我当时正好在产业园对接项目,介入了这事。我先让招商经理把合同条款调出来——果然,只写了培训费总额不退,没写按课时比例退还。然后我找老王聊,问他:王哥,理论课三天,您全上了,这三天算您对品牌的了解,这部分费用该不该算?老王愣了一下,说:那……那就算了吧。我又问:实操课您上了两天,老师备课、场地布置、物料准备都是成本,这部分费用是不是该承担?老王想了想,说:那按天退吧,我上了两天,退三万五?
最后我们折中:理论课费用(假设2万)不退,实操课按未完成天数(5天)退还60%(即3万×60%=1.8万),总共退1.8万。老王虽然没完全满意,但也接受了。事后我跟团队复盘:如果合同里能明确按课时比例退还,根本不会扯这么多皮。但话说回来,老王这种学了就跑的加盟商,其实也反映出招商时加盟商画像没做好——他明显不是零售的料,当初签单时是不是太急了?
案例二:品牌突然死亡,加盟商的培训费该找谁要?
更复杂的是品牌自身出问题的情况。前年临港引进了一个做新式茶饮的品牌,主打健康低糖,招商时特别火,半年开了20多家店。有个加盟商小李,是95后,在临港大学城附近开了家店,培训费交了4万,包含品牌标准、产品研发、门店运营等全套培训。
结果开店刚半年,品牌方突然曝出供应链资金链断裂,总部人去楼空,门店只能停业。小李懵了:培训费是给总部的,现在总部没了,这钱是不是打水漂了?他找到产业园,说你们引进的品牌,得帮我追培训费!
这事棘手在:品牌方已经跑路,起诉都没用。我跟小李聊,发现他有个细节没注意:签合品牌方让他把培训费打到了个人账户,而不是公司账户。我当时就提醒他:李总,培训费一定要对公账户,这是财务规范,也是风险保障。但小李当时觉得都是熟人介绍,没关系。
最后我们通过产业园的法律顾问,帮小李做了两件事:一是查品牌方在临港的工商注册信息,看有没有未结清的应付账款;二是联系其他加盟商,集体找品牌方原股东追责(虽然后来发现股东也早就抽资了)。最终,小李只拿回了不到1万,剩下的3万确实没追回来。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招商时不仅要看品牌方的招商实力,更要看他们的合规意识。培训费对公支付、发票开具、合同备案,这些看似流程化的操作,其实是保护加盟商和招商方的安全网。在临港,我们现在对接新品牌,第一件事就是查他们的财务合规记录,培训费收不到公款、开不出正规发票的,直接一票否决。
处理培训费的三原则:合法、合理、合情
经过这么多事,我总结出处理加盟终止时培训费的三个原则,跟大家分享:
第一,合法是底线。合同条款必须符合《民法典》《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规定,比如格式条款不能免除品牌方的主要责任,霸王条款无效。之前有品牌在合同写无论何种原因,培训费一律不退,后来被法院认定为无效条款,照样要按比例退还。
第二,合理是核心。按实际消耗算账是最合理的。比如理论课师资成本高,上了就不该退;实操课涉及物料损耗,按未完成课时比例退,双方都能接受。我在处理纠纷时,经常跟双方说:咱们别总盯着‘全退’或‘不退’,算算实际花了多少钱,剩下的退了,对大家都好。
第三,合情是温度。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尤其是临港招商,讲究的是长期主义。有个加盟商因为家里变故终止合作,培训费交了8万,只上了1/3的课。我帮他跟品牌方协商,品牌方最后退了5万,说理解你的难处,以后有合适的项目再合作。后来这个加盟商介绍了两个朋友过来开店——你看,有时候合情的处理,反而能带来更多机会。
不过说实话,这事儿我也常有困惑:培训到底算投资还是服务?如果培训能让加盟商学到真本事,开店成功,那培训费就是物有所值;如果培训流于形式,加盟商开店失败,那该不该退?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们招商时能把培训效果量化,比如培训后3个月内开店成功率需达80%,不达标的培训费部分退还,会不会倒逼品牌方把培训做扎实?
说到底,培训费的处理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学题,它背后是加盟关系的信任基础。当我们讨论退多少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先想想:当初的培训,到底给了加盟商多少真东西?如果培训本身就能让加盟商值回票价,或许终止时的纠纷,就能少一大半?毕竟,在临港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我们招商人追求的,从来不是一单的业绩,而是长久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