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企业注销,股东借款未还,税务处理有哪些争议点?

>

下午三点,阳光透过咖啡馆的落地窗,在原木桌上投下暖光。背景里,咖啡机的嗡嗡声与邻桌低低的交谈声交织成白噪音。访谈者(以下简称访)坐在中间,左边是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明(以下简称张),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前摊开一本翻旧的税法汇编;右边是某科技公司财务负责人李芳(以下简称李),穿着利落的西装外套,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敲着节奏;对面刚完成企业注销的个体股东王强(以下简称王),T恤牛仔裤,眼神里还带着点没褪尽的疲惫。

【访谈开始】

访:今天想请三位聊聊企业注销时,股东借款未还的税务处理争议。这事儿在实务中挺常见的,但具体怎么处理,企业和税务局往往各执一词。张老师作为税务专家,能不能先给咱们说说,股东借款未还是什么情况?税务上一般怎么看?

张:(扶了扶眼镜)简单说,就是企业在注销前,股东从公司拿走了钱,写了借条,但到期没还。税务上核心关注一个点:这笔钱到底是借款还是变相分红?因为如果是分红,股东就得交2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是借款,理论上不用。但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年度终了后还没归还的借款,要视同分红缴个税——除非你能证明这钱是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访:用于生产经营怎么证明?是不是只要有借条就行?

李:(突然插话)张老师,我们公司去年注销就栽在这儿!老板从公司借了100万,有借条,银行转账记录也有,上面还写了用于新项目周转。但税务局查账时说:你们新项目根本没启动,这钱最后是不是进了你个人账户?最后硬是按分红补了20万个税!我当时就懵了——借条是假的吗?

张:(轻轻敲了敲桌子)借条只是形式,关键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税务局会看:这笔钱有没有真实的业务背景?比如采购合同、付款凭证、项目进展记录?如果借条写了买设备,但公司没买设备,账上也没这笔支出,那税务局就可能认定为虚假借款,实质是分红。

王:(一直没说话,突然开口)我就是那个老板!当时借100万确实是想投新项目,但后来市场不好,项目黄了,钱就一直在我账上没动。注销时税务局让我补税,我说我没分红啊,就是借的钱,人家甩过来一句:借了两年不还,不是分红是什么?我当时……唉,哑巴吃黄连。

访:王总,您当时跟税务局沟通过吗?比如提供项目黄了的证明?

王:(苦笑)提供了啊!项目终止通知书、合作伙伴的聊天记录,甚至我个人的银行流水——钱确实没花,还在我卡里躺着。但税务局说:这些只能证明项目黄了,不能证明钱没用于分红。你股东借钱,公司没收利息,本身就是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

李:(点头)对,我们税务局也提了独立交易原则。说股东借款无息,相当于公司给了股东利益,这部分利益也要缴税。我当时就反驳:我们公司小本经营,股东之间互相帮忙,收利息多生分啊!结果人家说:税法可不管生分不生分,规定就是规定。

访:这听起来像公私不分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股东觉得公司就是我的钱,随便拿,结果税务上出问题。

张:(点头)核心问题就在公私不分。很多企业财务不规范,股东借款直接走其他应收款,既不计提利息,也不约定还款时间,更没有真实的业务用途。注销时一看,其他应收款余额巨大,税务局自然要盯着。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如果借款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企业还要做纳税调增,确认利息收入——虽然很多企业根本没收到利息,但税法上认为你应该收,所以得缴企业所得税。

王:(皱眉)那要是注销前把钱还了,是不是就不用缴税了?

张:(思考了一下)理论上,如果在注销前还清借款,并提供还款凭证(比如银行转账备注还款),可以证明借款真实存在,就不属于视同分红。但实践中,很多企业注销时已经资不抵债,拿什么还钱?所以这条路基本走不通。

李:(叹气)我们公司注销时也想过还钱,但账上没钱,股东自己掏钱还?那不是左手倒右手?税务局肯定不认,会说你股东刚还的钱,现在又从公司拿走,实质还是分红。

访:那有没有灰色地带?比如股东借款用于买房、买车,但账上写成办公经费,这种会被怎么处理?

张:(表情严肃)这属于虚列支出,是偷税行为!一旦被查,不仅要补税,还要加收滞纳金(每日万分之五),甚至罚款(偷税金额50%到5倍)。之前有个案例,股东借了500万买房,公司账上写成市场推广费,没有发票,只有收据。注销时税务局稽查,不仅追了个税100万,企业所得税25万,还罚了200万,股东都进去了。

李:(倒吸一口凉气)这么严重?我们公司之前也有股东拿钱去付家里装修费,财务让拿发票来,他说这是公司招待客户用的,开了张办公用品的发票……(突然停住,看看张和张的脸色,赶紧改口)我们后来整改了,发票都冲掉了!

访:(笑)李总别紧张,咱们今天就是探讨案例。那对于企业来说,注销前发现股东借款没还,有什么补救措施吗?

张:(身体前倾)分两种情况:如果是真实借款,赶紧补证据!比如让股东写详细的借款用途说明,附上相关业务合同、付款凭证,甚至找第三方证明(比如供应商证明这笔钱确实用于采购)。如果是虚假借款,实质是分红,那就得主动申报个税,争取从轻处理。根据《税收征管法》,偷税后主动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王:(急切)那滞纳金怎么算?我那100万借了两年,按万分之五一天,就是100万×0.05%×365×2=36.5万?这也太狠了!

张:(摇头)滞纳金是从税款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算,不是从借款日开始。比如借款是2021年12月31日,税务局2023年1月1日让你补税,滞纳金就从2023年1月1日开始算。但具体时间要看税务局的《税务处理决定书》日期。如果是虚假借款,滞纳金不能少;如果是证据不足,主动补税的话,滞纳金可能会减免一部分。

李:(记录)所以关键还是平时规范!我们公司现在股东借款,必须签正式借款合同,写明金额、利率、还款时间,银行转账备注借款,财务上单独设账,每季度跟股东对账。这样注销时,税务局一看,证据链完整,就不会找麻烦。

王:(感慨)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不该图省事!借了钱就记账,签合同,留凭证,哪有后面这些破事儿。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税法这东西,真不能当儿戏。

访:那从行业角度看,李总觉得这类争议现在多吗?有没有什么趋势?

李:(放下笔)太多了!尤其是疫情后,很多小企业注销,股东借款没还的情况很普遍。以前税务局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查得越来越严,金税四期一上线,资金流水、发票数据全联网,藏不住。我估计接下来会有更多企业被秋后算账。

张:(补充)是的,现在税务征管从以票管税转向以数治税,企业的银行账户、股东账户、发票数据都能交叉比对。股东借款未还,只要金额大、时间长,基本都会进入税务局的风险预警名单。所以企业注销前,一定要自查其他应收款,该清理的清理,该补税的补税,别抱侥幸心理。

王:(叹气)我算是明白了,做生意合规第一!以前总觉得税太重,想办法避,现在才知道,避税的成本比缴税高得多。这20万个税加8万滞纳金,够我小半年的生活费了……

访:三位能不能给其他企业或股东一句建议?

张:(严肃)敬畏税法,规范财务。股东不是提款机,借款一定要有真实业务背景,保留完整证据链,注销前主动咨询专业税务师,别等税务局找上门。

李:(果断)别信人情税关系税,税法是刚性的。平时多学习财税政策,财务人员要敢于说不,股东也要理解公私分明的重要性。

王:(苦笑)听人劝,吃饱饭。早知道今天这样,我当初借了钱就赶紧还,或者老老实实按分红缴税,省得现在闹心。各位股东们,引以为戒吧!

【访谈结束】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咖啡已经凉了。张明合上税法汇编,李芳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字,王强掏出手机给以前的合作伙伴发消息,大概是提醒对方规范借款的事。访看着三人,突然觉得:企业注销的税务争议,本质上是规则意识与人情惯性的碰撞。当公私不分成为习惯,当侥幸心理战胜合规思维,风险便如影随形。而真正的省钱,从来不是钻规则的空子,而是让每一笔资金往来都经得起税法的检验——这或许就是今天对话最深刻的启示。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