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某科技公司分立风波:合同纠纷敲响警钟 <

分立注销原主体,如何处理原主体合同?

>

2023年10月,某知名AI企业星辰科技因业务分立引发合同纠纷登上热搜。该公司将旗下智能硬件业务分拆成立新公司星辰智能,原主体星辰科技保留AI算法研发业务。分立完成后,多家与星辰科技签订智能硬件供货合同的客户发现,新成立的星辰智能拒绝履行合同,理由是合同主体已变更。最终,5家客户联合起诉,索赔金额超2000万元。该案成为近年来企业分立注销原主体后合同处理的典型案例,引发业界对企业主体变更风险的广泛关注。

【个人手记】我踩过的坑:从一团乱麻到分门别类的合同处理之路

说实话,处理企业分立后的合同问题,我算是交过学费的。两年前,我所在的一家制造业企业阳光制造决定分立,将传统零部件业务拆分到新公司阳光精密,保留新能源核心部件业务。作为法务负责人,我接手这个项目时,原主体阳光制造名下竟有300多份有效合同——从原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到销售订单、技术服务,五花八门。

一开始,我差点被一锅粥噎住:有的供应商说合同是和'阳光制造'签的,我们不认'阳光精密';有的客户拿着合同质问为什么发货主体变了,违约金条款要不要重谈;甚至连员工的劳动合同,都因为主体变更闹得人心惶惶。有次,一个老供应商直接拍桌子:你们分立可以,但要么新公司重新签合同,要么我们终止合作,按合同赔钱!那天晚上,我对着满桌合同文件,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剪不断,理还乱。

后来我琢磨出一个办法:把合同按性质和履行状态分成四类,就像整理衣柜一样,冬装夏装分开挂,脏衣服要洗,破衣服要补。第一类是可承继合同,比如正在履行的原材料采购合同,只要对方同意,直接由新公司阳光精密承继;第二类是需协商变更合同,比如长期销售框架协议,需要和客户重新谈判主体、价格、交付条款;第三类是终止履行合同,比如即将到期的设备租赁,分立后没必要继续,就按约定提前终止;第四类是债权债务清理合同,比如原主体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得单独列清单,明确由谁负责收、谁负责还。

这个过程就像拆弹,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记得有一份和某汽车厂的核心部件供货合同,金额大、周期长,客户一开始拒绝变更主体。我带着团队连续一周泡在客户公司,拿着《民法典》第67条逐条解释,又做了详细的履约能力承诺函,最后才让对方松口。签字那天,客户负责人说:你们不是简单分家,是把'责任'也分清楚了,这合作我们放心。

【专家视角】法律与数据的双重警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某某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指出:企业分立本质上是民事主体的变更,合同处理的核心是'意思自治'与'法定承继'的平衡。根据《民法典》第67条,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意味着,除非合同对方明确同意,否则分立后的企业不能单方面'甩掉'原合同责任。

某知名律所2023年发布的《企业分立法律风险报告》显示,在100起企业分立纠纷案例中,68%源于合同承继约定不明确,23%因未及时通知合同相对方,仅9%因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导致纠纷。报告特别强调:书面协议是分立合同的'护身符',无论是承继、变更还是终止,都必须有合同相对方的书面确认,否则极易埋下隐患。\

【你问我答】分立注销后,合同处理的10个关键问题

Q1:分立后,原合同还有效吗?

A:有效!除非合同明确约定不得分立或对方同意终止。原主体的合同权利义务不会因为分立自动消失,而是由分立后的企业按约定或法律规定承继。

Q2:新公司不认原合同,怎么办?

A:先别慌!拿出《民法典》第67条,明确告知对方分立后的企业需承继债务。如果对方仍拒绝,可通过诉讼或仲裁解决,法院大概率会支持原合同的继续履行。

Q3:所有合同都要重新签吗?

A:不用。简单说,能承继的承继,不能承继的变,不想履行的终止。比如已履行完毕的合同、涉及人身性质的合同(如劳动合同需单独处理),就不需要重新签。

Q4:分立前签的合同,分立后怎么履行?

A:最好在分立协议中明确约定每份合同的承继主体。比如阳光制造与供应商的采购合同,约定由阳光精密承继,同时阳光精密向阳光制造支付对价。

Q5:合同变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A:核心是对方同意。无论是变更主体、价格还是条款,都必须与合同相对方协商一致,最好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变更内容。

Q6:分立后,原主体的员工合同怎么办?

A:根据《劳动合同法》,分立后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承继主体可以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合同主体,但劳动者有权拒绝。拒绝的,经济补偿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执行。

Q7:分立前有未履行的违约责任,谁承担?

A:看分立协议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分立后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但可按约定向其他分立方追偿。

Q8:通知合同相对方有什么讲究?

A:最好书面通知!通过EMS、快递等方式寄送《分立告知函》及合同承继方案,保留送达凭证。口头通知容易扯皮,万一对方不认账,你就被动了。

Q9:分立后,原主体的公章还能用吗?

A:绝对不能!分立后原主体应尽快封存公章、财务章,启用新公章。如果继续使用旧公章签订合同,可能导致表见代理,分立后的企业可能要背锅。

Q10:怎么避免分立后的合同风险?

A:提前规划!分立前3个月就启动合同梳理,建立合同台账,明确每份合同的类型、履行状态、对方联系方式;分立协议中详细列明合同承继方案;重要合同提前与对方沟通,争取理解支持。

【反思与展望】从救火队员到风险防火墙

处理完阳光制造的分立项目后,我最大的感悟是:企业分立不是甩包袱,而是分责任。合同处理不是简单的法律文件交接,而是对商业逻辑的重新梳理,对合作伙伴的尊重与承诺。过去,我们总做救火队员,哪里出问题补哪里;现在才明白,最好的风险防控是防火墙——在分立前就把合同问题想清楚、谈明白,才能让分立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未来,随着企业专业化、集团化分立趋势加剧,合同处理将更加依赖技术+法律的双重手段。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合同履行过程,确保分立后责任划分清晰;通过AI工具快速梳理合同条款,识别潜在风险点。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诚信与透明始终是合同处理的底色。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信任,分立可以拆分资产,却不能拆分信任。

这场关于分立注销原主体合同处理的探索,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是框架,商业是血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企业在变革中行稳致远。而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懂法条,更要懂商业;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预见问题——这,或许就是专业与平庸的最大区别。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