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多地企业注销遇执行期限坎,税务审计成通关难题 <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披露的一则案例引发行业关注:某科技公司因2018年的一笔增值税申报错误,被处以10万元罚款,后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执行期限届满时仍未缴纳。2024年初,该公司启动注销程序,却因这笔过期罚款的税务审计意见卡壳——审计方认为未缴清罚款不符合注销条件,而税务部门则表示执行期限届满不代表处罚消灭,需先处理遗留问题。
据统计,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数量达230万户,其中涉及历史税务处罚执行期限问题的企业占比约18.3%。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僵尸企业出清加速,这类处罚执行期限届满后的审计处理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注销时的拦路虎。如何平衡企业退出效率与税收债权保障?税务审计意见又该扮演裁判员还是协调者的角色?记者走访企业、税务专家及审计从业者,试图解开这道注销难题。
【我的踩坑记】从硬扛到和解,我亲历的注销审计突围战
去年底,我所在的公司启动注销清算,作为财务负责人,我原以为走流程就行,没想到栽在了2019年的一笔老罚款上。
事情是这样的:2019年公司季度申报时,财务人员误将免税收入填入应税申报栏,导致少缴了8万元企业所得税。当时税务局通知后,我们正赶上业务扩张期,资金优先投入生产,想着先拖着,有钱了再交。这一拖,就是三年——2022年执行期限届满时,公司因疫情效益下滑,8万元罚款一直没缴。
没想到,2023年底启动注销,审计机构进场后直接在审计意见里写了存在未缴清税务罚款情形,不符合《公司法》及《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注销条件。我当时就懵了:执行期限都过了,还能逼我们交吗?更糟的是,税务专管员打电话来:你们得先处理这笔罚款,不然清税证明开不出来。
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税务局和审计所之间。一开始想耍赖:执行期限届满,税务局还能强制执行吗?查了《行政强制法》才发现,第三十九条写得明明白白:执行期限届满,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执行的,终结执行。但终结执行不等于债务消灭——税务处罚决定书依然有效,只是税务局不能再强制扣款或查封财产。可企业注销了,这笔钱到底算谁的?
转机出现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我遇到一位老税务师,一句话点醒我:你们不是不交钱,是‘交不起’+‘没人管’。不如主动和税务局谈‘执行和解’,把‘历史包袱’变成‘注销通行证’。
回去后,我们立刻准备了《情况说明》,附上近三年的财务报表,证明公司注销后股东将用个人资金清偿罚款,并与税务局签订了《分期缴纳协议》:注销前先缴3万元,剩余5万元在注销后6个月内缴清。审计机构收到这份协议后,很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备注已就未缴清罚款达成执行和解,不影响注销程序。最终,我们顺利拿到了清税证明,公司注销流程走完。
说实话,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煎熬。一开始总觉得过期就不用还,后来才明白:税务处罚执行期限届满,就像信用卡还款过了宽限期——利息不会停,信用记录会留痕,企业注销时,这笔账必须有个了断。
【专家视角】自然债务不等于无需处理,审计需兼顾退出与公平
针对企业注销中常见的税务处罚执行期限届满问题,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文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本质上是‘自然债务’在企业注销中的特殊体现。所谓‘自然债务’,是指债务本身存在,但已丧失强制执行力的债务。税务处罚执行期限届满后,处罚决定依然有效,企业不能以‘期限届满’为由拒绝履行,否则会损害税收征管权威。
他进一步解释:审计机构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不能简单以‘未缴清罚款’否定注销条件,而应关注企业是否‘积极处理’。比如是否主动披露、是否与税务局达成和解、是否有清偿能力等。这既保障了企业正常退出,也维护了国家税收债权。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据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企业注销税务管理白皮书》显示,在涉及历史税务处罚的注销案件中,76.2%的企业通过披露+和解方式完成注销,仅8.7%因拒不处理被注销申请驳回。也就是说,主动沟通、积极解决,才是通关的关键。
【你问我答】注销审计中,这些罚款疑问一次说清楚
Q1:执行期限届满后,税务局还能强制执行吗?
A:不能。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九条,行政机关在执行期限届满后,没有正当理由中止执行的,应当终结执行。也就是说,税务局不能再采取冻结账户、查封财产等强制措施。但这不代表罚款消失,企业仍需主动履行。
Q2:审计报告必须披露未缴清罚款吗?不披露会怎样?
A:必须披露。税务审计的核心是真实性和完整性,未缴清的罚款属于重大未了结事项,隐瞒不报可能导致审计报告无效,甚至让企业和审计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我们之前遇到一家企业,故意隐瞒了一笔5万元过期罚款,结果注销后被税务局查出,不仅股东被列入失信名单,审计所也被罚款20万元。
Q3:如果企业确实没钱交罚款,怎么办?
A:可以尝试执行和解。比如与税务局签订《分期缴纳协议》,或提供担保(如股东个人连带责任保证)。根据《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可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对处罚金额有异议,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如果是暂时没钱,就坦诚沟通,说明困难,争取税务局的理解。
【反思与展望】注销不是终点,而是合规的起点
处理完公司注销的罚款风波后,我常常在想:如果2019年及时缴纳罚款,或者主动与税务局沟通延期,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麻烦?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企业注销不是甩包袱的终点,而是对过往经营的一次彻底体检。那些被拖延的税务问题、未了结的处罚,就像藏在角落里的定时,迟早会在退出时引爆。
未来,随着智慧税务系统的完善,或许会有更多预警机制——比如企业在申请注销时,系统自动提示未缴清罚款执行期限届满等风险点,引导企业提前处理。但技术再先进,终究替代不了企业的合规自觉。毕竟,诚信纳税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是经营期还是注销期,主动沟通、积极履责,才是避免审计卡壳的终极密码。
正如一位老税务员对我说的:企业注销就像‘毕业’,审计意见是‘成绩单’,上面可以有瑕疵,但不能有‘作弊’。只有把历史问题清清楚楚了结,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股东才能安心开始新的征程。这话,值得每个创业者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