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搞招商这些年,见过太多企业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也送走过一些企业因战略调整而挥手告别。说实话,企业注销这事儿,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关了之,但在我们临港招商人眼里,这流程里藏着不少门道——尤其是如何让退出本身成为企业战略闭环的一部分,甚至为区域产业生态腾笼换鸟做贡献。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上海的企业注销流程,怎么跟企业战略打配合,还有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怎么才能真正体现战略协同性。<
先说企业注销。上海这边的注销流程,这几年简化了不少,一网通办确实省事儿,但真正让企业退得干净、退得值当的,往往不是流程本身,而是注销前的战略梳理。我记得去年有个案例,临港某智能制造企业,落地五年,一直做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前两年企业老板找我喝茶,说想聚焦核心的伺服电机研发,打算把传统的零部件业务线剥离注销。我当时就问:注销是简单走流程,还是想把这部分的资源也盘活?他说:当然想盘活!厂房、设备还好说,主要是30多熟练工,直接裁了太可惜,但跟着新业务又用不上。
这就涉及到战略协同了——企业注销不是甩包袱,而是战略重组的手术刀。我们招商团队立刻联动了临港的产业转型服务中心,帮企业做了三件事:第一,联合税务部门梳理了资产处置+员工安置的组合政策,比如零部件生产设备可以享受以旧换新补贴,抵扣新业务的采购成本;第二,对接了临港新片区的人才再配置平台,把那30多名员工推荐给了刚落地的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协调了跨企业技能培训补贴,让员工快速转岗;第三,帮企业把注销后的闲置厂房,通过临港产业用地共享平台租给了做智能仓储的初创公司,租金反过来补贴了员工安置费。企业不仅顺利注销了旧业务,还通过资源盘活,为新业务的伺服电机研发腾出了3000万资金。你说,这注销流程要是只盯着清税、登报、销户,能盘活这么多战略资源吗?
所以啊,上海企业注销流程的战略协同性,关键在于前置思维——不能等企业想注销了才介入,而要在企业战略调整初期,就帮他们把退出路径和资源再生一起规划进去。就像临港常说的梯度培育,企业有进有出才是健康的产业生态,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资源流向更高价值环节的中转站。
培训评估的战略校准仪:不只是看学会了什么
再聊聊员工培训效果评估。这事儿吧,很多企业容易走偏——要么搞个考试完事,要么让员工填个满意度问卷,结果培训归培训,战略归战略,两边两张皮。但在临港,我们招商时特别关注企业培训体系的战略锚点,因为培训效果评估如果脱离了战略,就是白花钱。
举个印象深的例子。前年临港引进了一家做固态电池的独角兽企业,战略目标很明确:两年内实现中试量产,三年拿下10%市场份额。但企业HR跟我吐槽,他们之前搞的培训,员工满意度挺高,可量产进度总卡壳——后来才发现,培训内容跟战略需求脱节了。比如研发部需要提升电解质界面稳定性技术,结果培训的是基础电化学理论;生产部需要规模化工艺管控,培训的是实验室安全规范。你说这培训效果能好吗?
我们招商团队知道后,立刻联合了临港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帮企业重构了培训评估体系。核心思路就一条:培训效果评估,必须看是否支撑战略缺口。具体怎么做呢?拆解企业战略目标,找出关键能力缺口——比如电解质界面稳定性需要原位表征技术和AI仿真模拟两项核心能力;然后,设计项目制培训,让研发带着实际项目参训,比如一周内完成某电解质材料的界面表征方案;评估不看考试分数,看项目成果是否直接解决量产卡点。比如上个月,他们培训后研发出的新型电解质界面层,让电池循环寿命提升了20%,直接支撑了中试进度。老板后来跟我说:以前培训是‘花钱买满意’,现在培训是‘花钱买战力’,这钱花得值!
说实话,在临港招商,我们特别看重企业培训的战略转化率。你想想,如果企业培训评估只停留在员工学会了什么,那跟战略协同有啥关系?只有当培训效果能直接对应到战略目标完成了多少产业竞争力提升了多少,这才是真正的协同。就像我们常跟企业说的:临港的政策赋能,不是给‘鱼’,而是帮你们建‘渔场’——培训评估就是那把‘渔尺’,得量出战略的‘深浅’才行。
从企业退场到人才重生:战略协同的生态闭环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企业注销和员工培训,一个‘退’一个‘进’,怎么扯到战略协同了?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在我看来,战略协同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企业的退出与人才的成长形成闭环,让区域产业生态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
去年底临港有个事儿,让我特别有感触。一家做传统LED封装的企业,因为上游芯片技术迭代,决定注销上海工厂,整体迁往东南亚。按常规流程,遣散员工、注销资产就行,但企业负责人找到我们,说有个心病:工厂里有15个技术骨干,跟着企业干了七八年,现在跟着迁出去,家人不同意;但留在临港,又怕找不到对口岗位——毕竟LED封装在临港产业布局里是收缩领域。
我们招商团队立刻启动了战略协同安置计划:第一步,联合区人社局对这15名员工做了战略能力画像,发现他们虽然懂LED封装,但在精密光学设计散热材料应用上有积累,这正是临港重点发展的新型显示产业需要的;第二步,对接了刚落地临港的某Micro LED企业,由我们招商团队牵头,设计了定制化转岗培训,内容就是传统封装技术向Micro LED转移,培训评估直接跟转岗录用挂钩——比如培训后要能独立完成Mini LED的固晶工艺;第三步,在企业注销清算时,把员工转岗培训费用纳入战略转型成本,享受了临港的产业调整补贴。这15名员工全部留在了临港,其中3人还成了新企业的研发组长。
你看,这个闭环就形成了:企业因为战略调整退出,但通过战略协同的培训评估,人才没有流失,反而流向了更符合区域战略的新兴产业;企业注销释放的资源(比如厂房),后来被Micro LED企业用来建中试线,又支撑了区域产业升级。这哪里是企业退场,分明是人才重生产业升级的战略协同啊!
有时候我在想,临港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五个新城之一,凭什么吸引企业?除了政策、区位,更重要的是这种战略协同的生态——企业来了,能跟着区域战略一起成长;企业走了,人才和资源能在生态里找到新归宿。这种进退自如的协同性,才是临港招商最硬的软实力。
说到底,无论是企业注销流程的清零盘活,还是员工培训评估的战略校准,核心都是让每个微观决策都服务于宏观战略。企业注销不是结束,而是资源重新配置的开始;员工培训不是福利,而是战略落地的引擎。当我们在临港这片热土上谈论协同时,或许更应该深入思考:战略协同的本质,是不是让每个个体的退出与成长,都能成为产业生态的养分?毕竟,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从来不是靠只进不出堆出来的,而是靠有进有退、生生不息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