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干我们这行船舶注销这事儿,就像给船办退休手续,表面上看是填表盖章、走流程,但里头的水深得很。尤其是和市场监管局打交道,我见过太多同行要么是临时抱佛脚,要么是硬碰硬,最后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在船舶行业摸爬滚打快二十年了,经手的船舶注销少说也有上百艘,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别等市场监管局找上门,你得主动先敲门 —— 而且得是提前半年就敲。<

船舶注销时,如何与市场监管局保持良好关系?

>

记得刚入行那会儿,我接了个单子,船东是个急性子,急着把一艘5000吨级的杂货船注销了,好腾出指标买新船。我当时年轻气盛,心想注销不就是走流程嘛,先把材料收齐了再说。结果呢?材料递到市场监管局窗口,人家一句船舶临时检验报告过期了,直接打回来。我当时就懵了,明明船东说报告是有效的,一查才知道,检验报告有效期是3个月,我们提交时已经超了10天。更麻烦的是,重新做检验得等船厂排期,这一来一回就是半个月。船东急得跳脚,我们天天往市场监管局跑,窗口的小王(后来熟了才知道他叫王建国)每次都客客气气,但材料不全就是不行。最后还是我托了海事局的朋友帮忙协调,才把检验报告加急做出来,整整折腾了一个月才注销成功。

那天从市场监管局出来,我在路边抽了三支烟,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后来请王哥吃饭,他跟我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小张啊,你们做中介的,总想着‘搞定’我们,其实我们不怕你们材料多,就怕你们瞎折腾。要是你一开始就跟我说‘这船急着注销,检验报告快到期了,咱们怎么才能快点?’,我肯定提前帮你盯着海事那边的进度。这话我记到现在,后来再遇到急单,我都会提前和市场监管局沟通,甚至把船的身份证号(船舶识别号)、检验有效期、有没有抵押这些关键信息先发给窗口人员,让他们提前把个脉。很多时候,你以为的意外,在对方眼里早就不是事儿了。

所以啊,和市场监管局打交道,千万别藏着掖着。船舶注销涉及海事、海关、环保好几个部门,市场监管局这边主要是核销营业执照、办理经营范围变更,但哪个环节卡住了,都可能前功尽弃。我现在的习惯是,拿到注销委托的第一时间,就先去市场监管局窗口报到,跟负责的老师聊聊:王姐,这船是2015年建造的,之前有过抵押,现在抵押权人同意注销了,您看咱们这边要注意啥?就这么一句简单的问候,能省掉后续无数的麻烦。毕竟,人家每天经手那么多注销申请,你提前打个招呼,人家就知道哦,这单子是靠谱的,上心的,印象分一下子就上来了。

专业打底,合规说话:让监管觉得你靠谱

光有沟通还不行,得拿出真东西。市场监管局的人每天看材料,火眼金睛得很,你糊弄一下,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我常说,和监管部门打交道,最好的关系不是请客送礼,而是专业和合规 —— 你把该做的做到位,该准备的备齐全,人家自然会高看你一眼。

去年我处理过一个挺棘手的案子:一艘化学品船要注销,船东是家小公司,账目乱得一塌糊涂,船舶登记证书还找不到了。这可把我愁坏了,没有登记证书怎么注销?市场监管局那边的李科(李卫国)是个老法师,干了二十多年船舶登记。我带着材料去找他,他翻了翻说:小张,你这船是2010年登记的吧?那时候还是纸质证书,系统里肯定有存档。你让船东去海事局调个登记事项查询单,我们这边根据系统记录补个注销手续就行。我当时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但还是担心:李科,这船之前涉及过污染纠纷,虽然已经处理完了,但会不会影响注销?李科看了我一眼,笑了:你小子,考虑得还挺细。污染纠纷有结案证明就行,只要不是未决的,不影响注销。不过你得提醒船东,拆解的时候环保手续一定要全,不然拆解厂那边过不了关,我们这边也出不了注销证明。

后来我按照李科说的,先去海事局调了查询单,又帮船东整理了污染纠纷结案证明、船舶拆解协议,甚至把船东公司近五年的审计报告也准备了一份(虽然市场监管局没要求,但我觉得备着总没错)。材料递上去,李科看完说:小张,你这材料比我要求的还全,看来是下了功夫了。结果当天就受理了,三天就出了注销证明。后来李科还特意打电话给我,说他们局里在推船舶注销一件事改革,以后像这种材料齐全的,可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让我以后多留意政策。

这件事让我特别有感触。以前总觉得关系就是人情世故,后来才发现,真正的靠谱是把你该做的做到极致。比如船舶注销,很多人觉得把证交上去就行,其实不然:你得确认船舶有没有未缴的税款(得去税务局开清税证明),有没有未结的诉讼(得去法院出无诉讼证明),甚至船上的救生设备、消防器材有没有报废记录(虽然市场监管局不直接管,但会影响拆解环节)。这些细节,你提前想到了,准备齐了,市场监管局那边自然省心,他们省心了,你的事儿自然就顺了。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总说监管严格,但换个角度想,严格不正是为了规范吗?如果我们能把每一步都做合规,把每一个细节都抠到位,其实监管就成了帮手 —— 他们会告诉你哪里有坑,怎么填,甚至主动给你开绿灯。就像李科说的:我们不怕麻烦,就怕不麻烦 —— 不麻烦的,都是靠谱的;靠谱的,我们肯定得帮。

细节里情:把监管变成伙伴

说到帮,这可不是靠请客送礼换来的。我见过有同行为了注销快,给窗口人员塞红包,结果人家直接把举报电话贴他脸上了。市场监管局的人,尤其是负责登记的,最吃的就是专业和实在。你把事情做好了,把细节做到了,他们自然会把你当自己人。

我们公司有个合作了十年的老船企,老板姓刘,人称刘老抠。为什么叫老抠?因为他平时特节俭,请客吃饭都选路边摊。但奇怪的是,他们公司的船舶注销,从来没出过岔子,每次都是又快又顺。我很好奇,有一次问他:刘总,您是不是市场监管局有人啊?他哈哈大笑:哪有人啊,就是我把人家当‘朋友’处。

他给我讲了个事:五年前,他们公司要注销一艘老旧油船,当时正好赶上市场监管局搞船舶拆解环保专项整治,要求特别严。刘老抠没想着走捷径,而是先找了三家有资质的拆船厂,做了环保评估,最后选了家报价最高但环保措施最到位的。拆船过程中,他还特意请了市场监管局和环保局的人去现场监督,拍照录像,做了厚厚一本《拆解环保日志》。结果呢?市场监管局的人看完说:刘总,你这日志比我们要求的还细,以后我们这儿有拆解企业推荐,第一个就想到你。

后来,市场监管局推行船舶注销容缺受理政策,就是部分次要材料缺失的,可以先受理,后续再补。刘老抠的公司因为之前表现好,成了第一批容缺受理试点企业。有一次他们急着注销三艘船,材料里缺了个船舶所有权注销证明的复印件,刘老抠一个电话打给市场监管局窗口的小张(张姐),张姐说:刘总,你先办着,证明我回头帮你找海事局要,补上就行。你说,这算不算关系?当然算,但这关系是靠一本《拆解环保日志》换来的,是靠一次次的实在换来的。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原来,人情不是靠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而是靠工作里的雪中送炭。比如市场监管局每年都要搞企业年报培训,我们公司现在都会主动组织客户去参加,甚至帮那些不熟悉电脑的老船东代报年报。有一次窗口的王哥跟我说:小张,你们公司帮的那些老船东,年报通过率特别高,我们省了不少事。你看,我们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他们自然会在我们遇到问题时搭把手。

还有个小细节:我每次去市场监管局,都会带点当地的土特产,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就是些水果、茶叶,最多也就几百块钱。窗口的人一开始都推辞,我说:王姐,这不是给您买的,是给您办公室的,大家一起尝尝。后来他们习惯了,有时候还会跟我说:小张,最近有个新政策,你们行业要注意……你看,这就是人情的妙处 —— 不是刻意讨好,而是把对方当同事处,当伙伴处。毕竟,大家都是打工人,都不容易,你多替对方着想一点,对方自然也会多帮你一点。

写在最后:比关系更重要的,是共识

干了这么多年船舶注销,我见过太多因为关系二字栽跟头的同行,也见过太多靠专业和实在赢得尊重的案例。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和市场监管局,到底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还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其实答案是明确的。船舶注销不是你赢我输的游戏,而是大家都要把事儿办成的合作。市场监管局需要确保注销流程合规、数据准确,我们需要帮客户高效完成注销、避免风险,目标是一致的。既然目标一致,那为什么非要剑拔张呢?

就像我常跟团队说的:别总想着搞定市场监管局,要想着和市场监管局一起搞定注销这件事。提前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需求;专业合规,让他们觉得你靠谱;细节处用心,让他们把你当伙伴。当你把每一次注销都当成一次合作,而不是一次任务时,你会发现,所谓的关系,根本不用刻意去搞 —— 它自然就来了。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所有流程都合规、所有沟通都顺畅时,所谓的关系,是不是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或者说,真正的好关系,从来不是靠请客送礼堆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的靠谱和信任换来的?这或许,才是我们和监管部门相处的终极密码吧。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