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公司注销手续办到一半,突然有拿着股权激励协议的员工找上门,要求兑现承诺;或者你自己作为激励对象,发现公司账上没钱了,当初说好的股权分红股权回购该怎么办?企业注销本是市场退出的正常流程,但夹杂其中的股权激励纠纷,往往让企业主、员工、清算组三方陷入僵局。别担心,今天我们就用互动的方式,一步步拆解这类纠纷的处理逻辑,帮你理清思路、避开坑点。<

企业注销,股权激励纠纷如何处理?

>

一、先搞懂:企业注销时,股权激励到底算什么?

很多读者一听到股权激励,第一反应是这是员工的公司股份,注销了肯定没了。其实不然——企业注销时的股权激励,核心要看其法律性质是股权还是债权,这直接决定员工能不能拿到钱、能拿多少。

- 如果是实股激励:员工已经工商登记成为股东,那这部分股权属于公司净资产的一部分。注销时,公司需要先清偿所有债务,有剩余财产的,股东才能按持股比例分配。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实股股东的权益就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后,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

- 如果是虚拟股权/期权激励:员工没有股东身份,只是享有分红权或将来以特定价格购买股权的权利。这种情况下,员工的权益本质上是公司对员工的债务(比如应付未付的分红、应未支付的回购款),属于普通债权,需要和公司其他债务一起按比例清偿。

小练习1:不妨拿出你公司的股权激励协议,翻到权利义务退出机制章节,看看其中是否明确约定了公司注销时,激励权益的处理方式。如果没有,这可能成为后续纠纷的隐患哦!

想一想,在你的工作中:

- 你接触过的股权激励案例,属于实股还是虚拟股?

- 如果公司突然注销,这些激励对象会面临什么风险?

二、企业方:注销前必须做的3件事,避免纠纷升级

如果你是企业主或清算组成员,处理股权激励纠纷的核心原则是:合规优先、沟通先行、留痕完整。以下是注销前必须完成的动作:

第一步:全面梳理激励协议,明确未行权/未兑现的激励权益

很多纠纷的根源在于账目不清。企业注销前,必须先搞清楚:

- 有多少员工的激励权益尚未行权/兑现?

- 这些权益对应的金额、行权条件是否成就?(比如是否达到业绩目标、服务年限)

- 协议中是否有公司注销时,激励权益自动终止或按XX方式折价回购的条款?

你可以问自己: 如果现在有员工拿着协议来问‘我的激励款什么时候能拿’,我能立刻给出清晰的答复吗?如果不能,说明台账梳理还没做到位。

第二步:清算组要主动将激励权益纳入债务清单

根据《公司法》,清算组成立后10日内需通知已知债权人,并在60日内在报纸公告。但很多企业会忽略:股权激励中的虚拟股权分红权期权回购权属于或有债权,员工也是公司的特殊债权人。

清算组应当:

- 在通知债权人的单独通知所有激励对象(即使协议未约定);

- 要求激励对象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权益证明材料(如激励协议、行权申请、业绩考核结果等);

- 将符合条件的激励权益计入普通债权清单,与其他债务一并公示。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 激励对象不是员工吗?为什么还要单独通知?——别忘了,股权激励本质是对价(员工以低价购买股权或享受分红),不同于普通工资福利,若未单独通知,可能被认定为程序违法,导致后续分配无效。

第三步:与激励对象协商折中方案,避免双输

如果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激励协议约定不明,硬扛着不沟通只会让矛盾激化。不妨试试这些协商方向:

- 分期支付:若公司有少量剩余财产,可协商分期兑现激励权益,签订《还款协议》;

- 以物抵债:若公司有闲置资产(如设备、知识产权),可协商以资产抵偿激励款(需评估作价);

- 放弃部分权益:向员工说明公司实际财务状况,争取员工自愿放弃部分未兑现权益(需书面确认,避免被胁迫争议)。

小练习2:假设你的公司注销时,账面剩余100万元,但普通债务(供应商、员工工资等)有500万元,同时还有50万元的未兑现虚拟股权激励款。你会如何分配这100万元?试着写一个简单的分配方案,并说明理由。

三、员工方:遇到注销纠纷,这样争取权益才有效

如果你是激励对象,发现公司正在注销但自己的权益没兑现,别慌!按以下步骤维权,效率更高:

第一步:确认自己的权益性质,判断优先级

先搞清楚:你的激励是实股还是虚拟股?

- 实股股东:你有权要求清算组提供《清算方案》,核查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若公司有剩余财产,按持股比例分配;

- 虚拟股权/期权:你的权益属于普通债权,需和其他债权人一起按比例受偿,但前提是行权条件已成就(比如服务满3年、业绩达标)。

注意:如果激励协议约定未行权期权自动注销,且行权条件未成就(比如员工提前离职),公司有权拒绝兑现。

第二步:及时申报权利,保留证据

清算组公告后,务必在申报期内提交材料:

- 身份证明、劳动合同、股权激励协议原件;

- 证明行权条件成就的材料(如业绩考核表、分红决议、行权申请回执等);

- 若公司未通知激励对象申报,可保留公告截图、沟通记录,后续主张程序违法。

想一想,在你的工作中:

- 你是否遇到过公司注销时,员工因未及时申报而丧失权益的情况?原因是什么?

第三步:协商不成?用法律武器维权

若清算组拒绝将激励权益纳入债务清单,或分配明显不公,可采取以下措施:

- 向清算组提出书面异议:要求其说明分配理由,必要时申请查阅公司账目;

- 向法院起诉:以债权人身份(虚拟股权)或股东身份(实股),要求确认权益并分配剩余财产;

- 向工商部门举报:若清算组存在隐匿财产、虚假清算行为,可申请工商部门介入调查。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 公司都注销了,起诉还有用吗?——有用!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清算组成员存在过错导致债权人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即使公司已注销,股东或清算组成员仍可能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

四、自我评估:你的股权激励注销风险防控能力如何?

学了这么多,不妨用这个简单框架自评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层级:

| 评估维度 | 1分(风险高) | 3分(风险中) | 5分(风险低) |

|----------------|---------------------------------------|---------------------------------------|---------------------------------------|

| 协议规范性 | 未约定注销时权益处理方式 | 约定但模糊(如按公司实际情况处理) | 明确约定注销时回购价格/分配方式 |

| 清算流程合规性 | 未通知激励对象、未申报激励权益 | 通知但遗漏部分对象、申报材料不全 | 全面通知、规范申报、纳入债务清单 |

| 沟通有效性 | 拒绝沟通、员工多次投诉未解决 | 部分沟通但未达成书面协议 | 主动协商、签订书面解决方案并留存记录 |

如果你的总分低于10分,说明企业在注销前对股权激励的风险防控存在明显漏洞,建议立即梳理协议、补充清算程序,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若总分在15分以上,说明你的风险意识和处理流程较为完善,但仍需注意留存沟通记录,避免后续争议。

五、互动时刻:你的困惑,我们一起解决!

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企业注销时的股权激励纠纷处理有了清晰的思路。但理论和实践之间,往往隔着具体案例的鸿沟。

不妨思考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正面临一个企业注销+股权激励纠纷的案例,你会从文章中的哪个步骤开始着手处理?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疑问或案例细节——无论是企业主遇到的员工堵门要钱,还是激励对象关心的能不能拿到分红,我都会认真阅读并给出建议。毕竟,纠纷处理没有标准答案,但交流能让我们找到更优解。

记住:合规是底线,沟通是桥梁,留痕是保障。愿我们都能在复杂的企业退出流程中,守住法律底线,兼顾人情温度。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