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一家做机械配件的老企业做注销,老板愁眉苦脸地指着仓库里堆着的标准件说:这些存货放着占地方,卖也卖不掉,扔了又可惜,能不能捐出去?可听说捐赠还要登记,搞不好还要交税,到底怎么弄才划算?其实啊,这事儿我碰得太多了——公司注销时,存货处理确实是块硬骨头,捐赠看似是条出路,但注销公司,存货如何进行捐赠登记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不少税务和法律风险。今天我就以20年财税从业者的经验,掰开揉碎了跟大家聊聊,怎么把存货捐得合规、省心,还不踩坑。<
.jpg)
存货捐赠不是爱心一发就完事,3个合规前提先搞清楚
先说句大实话:很多老板觉得捐东西嘛,献爱心就行,但财税上可没这么简单。存货捐赠在法律上属于资产处置,既要符合《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要求,还得兼顾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不然捐了爱心,惹来麻烦就得不偿失了。
第一个前提:受赠方必须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可不是随便找个学校、孤儿院就能捐,得看对方有没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通知书》。我之前遇到一个做服装的B公司,注销时把一批库存服装捐给了街边的一家爱心互助站,结果税务稽查时发现,这个互助站根本不是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不仅不能税前扣除,还被认定为无偿赠送,补了13%的增值税,老板肠子都悔青了。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去慈善中国网站查受赠方的资质,别白忙活一场。
第二个前提:存货得能捐。不是什么存货都能随便捐的——过期食品、假冒伪劣产品、有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品,这些都属于禁止捐赠的范畴。我印象最深的是C食品公司,注销时想把临期的罐头捐给灾区,结果被市场监管局拦下了,说临期食品可能影响食品安全,不能捐赠,最后只能做销毁处理,还产生了处置费用。所以捐赠前,得对存货质量做个体检,别好心办坏事。
第三个前提:捐赠协议得正规。白纸黑字写清楚:存货的名称、数量、规格、价值(公允价值)、捐赠用途、双方权利义务。别搞个收条就完事,我见过有企业只让对方开了个今收到XX货物的便条,结果税务核查时无法确认捐赠真实性,直接调增了应纳税所得额,多缴了几十万的税。协议最好双方盖章,注明用于公益事业,这才是合规的起点。
捐赠登记分5步,每一步都要留痕!
把前提搞清楚,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注销公司,存货如何进行捐赠登记的操作流程了。别以为这流程复杂,其实只要按步骤来,比直接卖货省心多了。
第一步:清点存货,确认公允价值。存货怎么计价?税务上认的是公允价值——要么是市场同类货物的销售价格,要么是评估价值。我建议优先用市场价,省钱省事。比如D公司注销时有一批库存电子元件,市场价是100万,成本价是80万,那捐赠的公允价值就按100万算。要是市场上没同类货物(比如定制化的模具),就得找第三方评估机构出报告,虽然花几千块,但能避免和税务局扯皮。
第二步:签协议、开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和受赠方签好协议后,别忘了让对方开《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这是税前扣除的命根子!没有这张票,捐赠金额再多也不能抵税。我见过有企业捐了50万的存货,就是因为没拿到票据,汇算清缴时全额调增,相当于白捐了。提醒一句:票据上要注明接受捐赠单位名称、社会信用代码、捐赠货物名称、数量、金额,缺一样都不行。
第三步:做视同销售的税务处理。这里要重点说两个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要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比如上面D公司的电子元件,市场价100万,适用税率13%,那增值税销项税额就是13万。不过如果是已抵扣过进项的存货(比如外购的),捐赠时还得做进项税额转出,别漏了这一步,不然就是少缴税。
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将货物用于捐赠,要视同销售确认收入。所以D公司要确认100万的视同销售收入,这100万的捐赠支出,符合公益性捐赠条件的,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要是D公司当年利润总额是500万,那100万捐赠额就能全额扣除;要是利润总额只有800万,那只能扣除96万(800万×12%),超出的4万得以后年度再说了。
第四步:资产转移,留存物流证据。存货捐出去,得有出库单运输记录签收单这些单据,证明东西确实到了受赠方手里。我见过有企业只签了协议开了票,但存货一直堆在自己仓库,结果被税务局质疑虚假捐赠,补税加罚款。所以货物怎么运的、谁签收的、有没有拍照录像,这些物流痕迹都得留好,以备核查。
第五步:申报!申报!申报!。增值税申报要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视同销售栏次填写销售额和税额;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要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里填写视同销售纳税调整和公益性捐赠纳税调整。别觉得申报是小事,我见过有企业因为捐赠的视同销售收入没申报,被系统预警,最后上门核查,折腾了半个月才搞定。
这3个误区,90%的企业注销时都会踩!
做了这么多年财税,我发现企业在处理注销公司,存货如何进行捐赠登记时,总爱踩几个坑,今天特意给大家提个醒。
误区一:捐了就能抵税,越多越好。大错特错!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年度利润总额12%的限制,不是无上限的。而且必须取得合规的捐赠票据,不然一分钱都不能扣。我之前帮E公司做注销,他们老板想捐200万的存货抵税,结果当年利润总额只有1000万,12%就是120万,超出的80万不仅不能抵,还得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相当于捐了钱,还多缴了税,得不偿失。
误区二:存货价值自己说了算,想写多少写多少。税务上可不吃这一套。公允价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税务局有权核定。比如F公司有一批存货市场价明明是50万,他们非按20万捐赠,结果被税务局核定按50万视同销售,补了增值税,还因为捐赠支出超标不能全额扣除,两头吃亏。所以存货价值要么按市场价,要么按评估价,别自己拍脑袋。
误区三:协议随便写,收条就行。前面说过,协议和捐赠票据是核心证据。我见过有企业的捐赠协议只写了捐赠一批货物,没写数量、金额,结果税务核查时无法确认捐赠价值,直接不予扣除。还有的企业让对方开了收据,但收据上没有公益性捐赠字样,也不算合规。记住:协议要详细,票据要正规,缺一不可。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捐赠不是甩包袱,是合规处置
说实话,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企业因为存货捐赠处理不当,注销时多缴税、被罚款,甚至影响股东征信。其实注销公司,存货如何进行捐赠登记这个问题,核心就两个字:合规。只要受赠方资质合规、存货质量合规、流程手续合规,捐赠不仅能盘活闲置资产,还能享受税收优惠,何乐而不为?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企业注销越来越严,税务核查也越来越细,很多企业自己处理起来确实力不从心。比如财务凭证不完整(采购发票丢了、出入库记录不全),导致存货价值无法确认;或者知识产权(专利、商标)没处理好,注销后原股东还要被追责。这些坑,普通企业很难一一避开。
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处理企业注销和存货捐赠登记时,经常遇到这类问题。我们见过太多企业因为财务凭证缺失,捐赠时无法提供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不仅不能享受税前扣除,还被税务局认定为账务混乱,影响整个注销流程。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注销时若未通过正规程序转让或注销,可能导致原股东在后续股权处置时产生个人所得税风险,甚至影响企业的信用评级。加喜财税的团队会帮助企业梳理财务凭证,完善捐赠登记流程,同时评估知识产权处置风险,确保企业合规注销,避免后续麻烦。毕竟,注销不是结束,而是干净地结束,这才是对企业、对股东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