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了十几年企业服务,见过太多企业从兴到衰,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亏损企业注销时,员工的社保问题处理不好,最后人财两空。我经常跟企业主说:社保不是‘可缴可不缴’的选项,而是企业的‘法定负债’,尤其是注销前,这笔账必须算得清清楚楚,不然后患无穷。<
.jpg)
记得2019年,我接了个单子,帮一家开了5年的火锅店做注销。老板张总是个实在人,疫情前生意红火,结果疫情一来,客流断崖式下跌,撑了两年还是撑不住了。见面时他愁眉苦脸:账上就剩10万块,12个员工,工资都欠了两个月,社保更别提了,这注销还能顺利进行吗?我让他先别急,带着他去社保局打了一份《社保缴费情况单》。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张总前三个月为了省成本,只交了部分员工的社保,还有3个员工的社保断缴了5个月,更麻烦的是,员工小李去年生孩子,生育津贴一直没领,张总压根不知道这回事。
张总,您看,社保欠费得补,滞纳金按日万分之五算,3个月下来也是一笔钱;小李的生育津贴,只要社保缴满1年就能领,您没交,这钱企业得补上;还有那3个断缴的员工,他们可以要求您补缴,不然就去劳动仲裁。我指着缴费单跟张总说。当时他脸都白了:我以为快倒闭了,社保能拖就拖,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名堂。后来我们算了笔账:补缴社保+滞纳金+生育津贴,一共花了8万多,账上10万块一下子去了大半,但总算是把员工的社保问题理顺了。注销时,员工们虽然拿不到欠的工资,但社保都补齐了,也没人闹事。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企业注销前,社保清算绝对是重头戏。很多企业主觉得都要注销了,还管那么多干嘛,大错特错!社保欠费是法定义务,注销前必须清偿,否则员工一旦仲裁,不仅企业会被列入失信名单,法人还会被限制高消费,甚至影响征信。更麻烦的是,社保账户里的余额也不是企业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只能用于清偿社保欠费,或者为员工办理社保转出,想分钱给股东?门儿都没有!我后来见过更离谱的,有个老板注销时直接把社保账户余额转到了自己私人账户,结果被社保局处罚,还背上了官司,真是得不偿失。
每次帮企业做注销,我都会先拉一张社保清算清单:欠了多少社保费(单位+个人部分),滞纳金多少,员工有没有未报销的医保费用,生育津贴、失业金该领的有没有领……一笔一笔列清楚,跟企业主确认无误后,再开始下一步。这不仅是规避风险,更是对员工负责——毕竟,社保是他们的保命钱,企业倒了,可不能让员工的保障也跟着倒了。
员工安置:社保衔接是定心丸
社保清算完了,接下来就是员工安置的问题。这部分最考验人情味,处理不好,很容易把小事变大事。我常说:企业注销,员工是无辜的,能多帮他们一点是一点。尤其是社保衔接,这可是他们的‘定心丸’,断了缴,医保不能用,养老金受影响,谁不慌?
2021年,我帮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小微企业做注销,老板王姐是个女强人,厂子开了8年,订单越来越少,实在撑不下去了。厂里有12个员工,平均年龄45岁,大部分是本地人,社保交了5-8年不等。王姐一开始想简单点,给一个月工资遣散算了,结果员工们炸了锅:我们在这干了这么多年,社保交了这么久,你说不要就不要了?以后老了怎么办?
我赶紧介入,先跟员工们开了个座谈会,听他们诉求。原来大家最担心的就是社保断缴:临近退休的张阿姨(50岁)怕断缴影响退休金;家里有病人的小李(38岁)怕医保断缴没法报销;还有几个年轻员工,怕社保断了影响买房落户。我跟他们说:大家别慌,企业注销,社保不是‘一笔勾销’,而是可以‘转走’的。新单位、灵活就业、城乡居民社保,都能接上。
然后我跟王姐商量:遣散费肯定要给,但社保衔接也得帮大家解决。比如,给员工们多付一个月的社保费(单位部分),让他们有时间找新工作;或者帮他们办理灵活就业社保,企业把单位应缴部分补贴一部分,直到他们入职新单位。王姐一开始有点犹豫:账上钱不多,再补贴社保,不是更亏了吗?我跟她算了一笔账:遣散费12个人,按最低工资标准算,也得2万多;如果帮大家交3个月社保(单位部分),大概1万多,但能让大家安心,没人闹仲裁,省下的律师费、时间成本,比这多多了。而且,大家在这干了这么多年,好聚好散,以后王姐想做点别的,这些人还能帮衬一把呢。
最后王姐同意了方案:经济补偿金按N+1算,张阿姨工作了7年,补偿8个月工资;额外给所有员工支付3个月的社保单位部分补贴。张阿姨后来找到一家保洁公司,社保无缝衔接,还特意给我打电话:小刘(化名),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帮忙,我这社保断了,退休金都要少拿好几百。王姐也跟我说:虽然多花了点钱,但员工们没怨言,注销也顺利,值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安置员工时,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人心账。社保衔接好了,员工才会觉得企业有情有义,减少后续纠纷。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大、技能单一的员工,他们找工作不容易,企业多帮他们交几个月社保,或者给点灵活就业补贴,真的能帮大忙。相反,如果企业注销时甩包袱,员工一旦走投无路,要么集体仲裁,要么去闹,最后企业主不仅要多花钱,还落得个黑心老板的骂名,何必呢?
实操中的坑:我踩过的那些教训
做企业服务这么多年,踩过的坑、见过的不靠谱操作,比饭吃的都多。有些企业主自以为聪明,想钻政策的空子,结果把自己坑得更惨;有些则是无知者无畏,根本不懂社保政策,注销时乱来,最后问题一大堆。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坑,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
第一个坑:社保余额想怎么分就怎么分。我之前遇到一个制造业企业,老板李总注销时,社保账户里还有5万块钱余额。他觉得钱是企业的,我倒闭了,这钱就该归我,直接让财务把钱转到了自己私人账户。结果没过几天,社保局找上门了——根据《社会保险法》,社保账户余额属于社保基金,只能用于清偿社保欠费、为员工办理社保转出,或者划入统筹基金,企业无权支配。最后李总不仅要把5万块钱退回来,还被处罚了2万,股东们也因为他乱动社保钱跟他闹翻了脸。我当时就纳闷:李总做生意这么多年,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后来才知道,他一直是财务在管社保,自己从来没关注过,注销时想当然地以为钱在账户里就是我的。
第二个坑:协商时忽视员工个体差异。有个做贸易的公司注销时,老板跟所有员工协商社保补偿折现——把每月社保单位部分折算成现金给员工,让员工自己灵活就业。当时觉得挺公平,结果问题来了:员工小王(28岁)拿着钱去旅游了,后来想买房,发现社保缴费年限不够,反过来找公司要钱,说你们当时误导我,让我没交社保;员工陈姐(48岁)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医保断缴后买药全自费,生活压力大,天天在公司门口闹。老板后来跟我说:我以为大家都一样,没想到每个人对社保的需求不一样。是啊,年轻人可能更看重缴费年限(影响买房落户),中年人更看重医保(看病报销),临近退休的更看重养老金(退休金多少)。协商时一刀切,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第三个坑:只顾注销,不管社保转移。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案例:有个企业注销时,员工档案和社保记录都没交接,员工老张(55岁)后来办退休,发现企业给他交的社保记录凭空消失了5年,因为企业没给他做社保转移,缴费记录没对接到社保局。老张跑了半年多,证明材料交了一堆,才把5年社保找回来,差点就延迟退休了。老板呢?注销后早就跑路了,老张气的直哆嗦。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企业注销时,一定要给员工开具《社保缴费凭证》,帮他们做好社保转移手续,这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也是对员工负责。不然员工退休时发现社保少了,找谁说理去?
有时候我会想:企业注销时,到底是甩包袱重要,还是留口碑重要?其实答案很明显。社保问题处理好了,员工虽然拿不到欠的工资,但至少保障没丢,可能会理解企业的难处;处理不好,不仅法律风险一大堆,还会在行业里落个不靠谱的名声,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
说到底,亏损企业注销时的员工社保问题,核心就是合规和共情。合规是底线,该补的社保补上,该给的经济补偿给到位,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共情是桥梁,多站在员工的角度想想他们的难处,帮他们把社保衔接好,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度。毕竟,每一个社保账户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企业可以倒,但不能让员工的保障跟着倒了。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时,我们能否在遵守规则的多给那些曾为企业付出的员工一份温度?毕竟,商业有成败,但人心冷暖,往往决定了企业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