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十年财税圈最大的变化之一,那肯定是企业注销流程的大瘦身。以前企业注销,光劳动局这一关就能让你跑断腿——培训记录要备案、员工安置方案要审核、社保清缴证明要盖章……现在呢?很多地方直接推行告知承诺制,线上提交材料就能搞定。但问题来了:劳动局注销流程简化了,企业注销前的员工培训课程是不是也能一刀切停了?或者说,到底该怎么调整,才能既合规又不浪费资源?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企业在这件事上栽跟头,今天就跟你聊聊这个老话题里的新门道。<

劳动局注销,员工培训课程如何调整?

>

先搞明白:劳动局注销到底还管不管培训?

可能有人觉得,劳动局注销这词儿现在都很少听见了,是不是培训这块儿彻底没人管了?还真不是。只是管理方式从事前审批变成了事后核查。以前企业注销,培训部门得拿着《员工培训档案》《岗前培训记录》去劳动局盖章,现在不用了,但清算组在向人社部门提交《职工安置方案》时,培训相关的材料依然要作为员工权益保障的佐证留存。

我印象特别深,去年帮一个做服装加工的中小企业做注销清算。老板姓李,觉得现在注销流程简单,直接把培训部门的预算砍了,结果在公示期被员工举报未提供岗前培训。劳动局核查时,虽然企业不用再备案培训记录,但《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这其实就包含了基础的入职培训。最后企业不仅补了培训,还被要求整改,多花了近两倍的成本。所以说,劳动局注销管不管培训?管!只是从管流程变成了管合规。

注销前的培训,别再瞎练了!这3个坑我见过太多企业踩

说到企业注销前的员工培训,很多老板的第一反应是:人都快走了,还培训啥?要么直接停掉,要么继续按老一套搞安全生产技能提升,结果往往是钱花了,事没办,还惹了一肚子气。我给你讲两个真实案例,你品品这味儿。

第一个是做机械制造的,姓张的企业,2019年因为环保政策关停。张总觉得反正要注销了,培训就别搞了,结果清算时,30多名老员工集体抗议:我们在厂里干了十几年,没学过新技术,现在厂子没了,我们出去能干啥?最后劳动局介入,企业不得不临时补了再就业技能培训,不仅多花了十几万,还拖慢了注销进度。张总后来跟我吐槽:早知道还不如一开始就把培训调整方向,至少员工情绪能稳住。

第二个反过来了,是做互联网创业的,姓刘的老板,企业注销前非要搞产品经理进阶培训,理由是让员工提升竞争力。结果呢?企业都快没了,谁还有心思学这个?培训参与度不到30%,钱花了,员工还觉得老板画大饼,怨气比不培训还大。我后来跟刘总分析:注销前的培训,核心不是‘提升技能’,而是‘平稳过渡’。你搞那些虚的,不如告诉员工‘接下来社保怎么转’‘失业金怎么领’,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你看,这两个案例,一个不培训,一个瞎培训,都踩了坑。我总结了一下,注销前的员工培训,最容易犯三个错:一是目标不明确,还在搞长期技能提升;二是内容不接地气,跟员工实际需求脱节;三是形式太复杂,注销期间企业哪有精力搞线下集训?

方向对了,培训才有效:注销前课程调整的三步走

那劳动局注销背景下,员工培训到底该怎么调整?我结合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了个三步走,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企业,但至少能帮你避开大部分坑。

第一步:先搞清楚为什么培训。注销前的培训,核心目的就两个:一是合规,避免劳动纠纷;二是安抚,帮员工平稳过渡。所以培训目标必须从提升绩效转向风险防控+员工关怀。我见过有的企业,在培训方案里明确写本次培训旨在保障员工知情权,明确注销期间及后续的权益保障,这样既合规,员工也觉得被重视。

第二步:内容要轻量化、实用化。别再搞那些长篇大论的理论课了,我建议聚焦三个模块:政策解读(比如《劳动合同法》关于经济补偿的规定、失业金申领流程)、权益告知(社保转移、公积金提取、竞业限制等)、情绪疏导(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搞点心理辅导,尤其是老员工)。去年我帮一个餐饮连锁企业做注销,他们把培训内容做成了10分钟短视频+手册,员工扫码就能看,效果特别好,没有一个人因为培训问题闹事。

第三步:形式要灵活、留痕。注销期间企业可能人心惶惶,线下培训很难组织,线上是最好的选择。用企业微信、钉钉搞直播,或者录好视频让员工随时看,既方便又不会耽误清算进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留痕!培训记录、签到表、考核结果(哪怕是简单的问卷反馈)都要保存好,万一后续有劳动纠纷,这就是你合规的证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而培训记录,就是证明你履行了告知义务的重要材料。

别忽略这些细节:培训调整不当,可能让注销卡壳

可能有人会说,我按你说的做了,应该没问题了吧?还真不一定。注销前的培训,细节决定成败。我见过两个因为小细节导致注销受阻的案例,给你提个醒。

一个是企业注销时,培训记录里没有员工签字确认。劳动局核查时,员工不承认参加过经济补偿政策培训,企业又拿不出签字记录,最后只能重新组织培训,拖了半个月。所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一定要让员工确认已知晓培训内容,签字、按手印、录视频都可以,别嫌麻烦。

另一个是专项培训费用没处理清楚。有些企业会给员工提供付费的外部培训,比如MBA、专业技能认证,如果员工还没服务期满就注销,这部分费用怎么算?《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我建议企业在注销前,跟员工协商解决专项培训费用问题,最好有书面协议,避免后续扯皮。说实话,这部分很容易被忽略,但一旦出问题,就是烦。

未来趋势:注销前的柔性培训,可能会成为企业软实力

最后我想说点个人猜测。现在国家一直在推柔性注销简易注销,我估计未来对企业注销前的员工培训,会有更细化的指引。比如可能会要求企业提供员工安置方案,其中就包括培训内容;或者把培训情况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的一部分。所以别把注销前的培训当成负担,它其实是你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我见过有的企业,注销前不仅搞了实用培训,还联系了合作单位搞专场招聘会,员工虽然失业了,但很快找到了新工作。这样的企业,员工评价很高,就算注销了,口碑还在。反过来,那些注销前甩包袱的企业,员工到处举报,不仅注销慢,对企业法人的信用也有影响。所以说,劳动局注销变了,员工培训课程也得跟着进化,从合规要求变成价值创造,这可能是未来企业注销时,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上海加喜财税:财务凭证不完整、知识产权处理,注销前这两件事千万别马虎

说到企业注销,除了员工培训,财务凭证和知识产权处理也是两大雷区。很多企业注销时财务凭证不完整,比如培训费用发票丢了、员工签字的考勤记录缺失,这不仅可能导致税务稽查风险,还可能影响员工培训费用的税前扣除,甚至引发劳动纠纷。我见过有个企业,因为培训发票丢失,被税务局要求补税20万,滞纳金就占了5万。

更麻烦的是知识产权。有些企业的培训课程涉及核心技术,比如内部的操作手册、研发流程,如果注销时没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可能被员工带走,或者成为后续纠纷的隐患。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服务企业注销时,会同步梳理财务凭证和知识产权状况:一方面帮企业补全、规范培训费用的财务凭证,确保税务合规;另一方面协助企业明确培训课程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签订保密协议,避免核心技术流失。毕竟,企业注销不是一关了之,合规处理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做到平安注销。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