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上海陆家嘴某律所会议室,落地窗外是黄浦江与摩天楼的交错剪影。长桌上摊开着几份泛黄的《专利登记簿副本》与红筹架构图,咖啡杯旁放着刚拆封的《企业注销登记指南》。访谈者(以下简称访)与三位受访者——知识产权律师李哲、某生物医药企业法务总监张雯、AI创业公司创始人陈远——围坐而谈,空气中飘着文件油墨与咖啡混合的复杂气息。
一、开篇:红筹拆除,专利为何成烫手山芋?
访:今天想聊聊红筹架构拆除时,上海企业注销的专利处理问题。先请李律师通俗解释下:红筹架构拆除,专利到底卡在哪儿?
李哲(语速平缓,手指轻敲桌面):红筹架构的核心是境外上市主体+境内运营实体,专利往往登记在境外主体(比如开曼公司)或其控制的WFOE(外商投资企业)名下。现在拆除架构,比如从美股退市回归A股,境内运营主体要注销,问题就来了——专利权属和载体分离了。境内企业注销后,专利还在境外主体手里,但境内技术团队、研发成果都在国内,这就成了无根之木。
访:张总监,您所在的企业去年刚完成红筹拆除,注销时专利处理具体遇到什么麻烦?
张雯(上海本地口音,语速较快):麻烦大了!我们做生物医药的,核心专利是治疗性抗体技术,原来在开曼母公司名下。拆除时要注销境内的WFOE和运营公司,专利必须转回来,否则技术团队没法继续研发,后续融资也讲不清楚专利权属。但跨境转让专利,要商务部、科技局审批,还要走《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流程,光是材料就堆了半米高……(叹气)当时我们法务团队天天加班,生怕哪个环节漏了,专利变成孤儿专利。
陈远(突然插话,声音带着创业者的急切):我们更惨!AI公司的算法专利,原来在港股上市主体名下。拆除时想把专利转到境内新公司,结果发现境外主体把专利质押给境外投行了,作为融资担保!注销前必须解除质押,但跨境担保解除流程,我们咨询了五家律所,说法都不一样……(苦笑)那段时间,我每天睡不到4小时,就怕专利卡在质押环节,公司注销了,专利变成废纸。
访:李律师,您刚才提到权属分离,这和《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注销前清算无形资产是什么关系?
李哲:这正是关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要求清算组处理公司未了结业务,清理债权债务。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必须纳入清算范围。但红筹架构下,专利可能不在境内运营主体名下,这就导致清算无物——境内公司账面上没有专利,实际却依赖专利运营,矛盾就来了。
二、中篇:三条路径,专利如何安全着陆?
访:那企业实际操作中,有哪些解决方案?张总监,你们当时怎么选的?
张雯:我们走了三条路:核心专利转让,次要专利许可,边缘专利放弃。核心抗体专利,通过境外主体→境内新设研发公司转让,花了8个月搞定审批;次要的制剂专利,许可给境内关联公司使用,每年收许可费,避免转让的税务冲击;那些快要过期的边缘专利,直接放弃,省了年费。
访:转让的审批流程这么长?具体涉及哪些部门?
张雯:生物医药专利属于限制出口技术,要先向上海市科委申请《技术出口许可证》,再到商务部备案,然后才能做专利转让登记。中间还要做专利评估,我们花了50万找机构,评估报告改了7版……(停顿)最麻烦的是税务,境外转让所得要缴10%预提所得税,我们和税务局磨了半个月,才申请到递延纳税优惠。
陈远:我们没走转让,太慢了!最后选了专利许可+境内新公司受让的组合:先让境外主体把专利许可给境内新公司,新公司拿着许可协议和研发成果,找投资人融资,融资后再用资金反向收购专利。这样既保证技术不中断,又解决了注销前专利无载体的问题。
李哲:陈总这个思路很务实。红筹拆除时,专利处理要兼顾法律合规和商业连续性。除了转让、许可,还有个专利池模式——把多个专利打包,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挂牌转让,吸引境内产业资本接盘。不过这对专利质量和运营能力要求很高,一般中小企业玩不转。
访:李律师,您提到商业连续性,如果企业注销时专利没处理完,会有什么法律风险?
李哲:风险分三层:一是权属纠纷,境外主体可能主张专利归其所有,引发诉讼;二是技术断档,境内团队失去专利使用权,研发停滞;三是税务风险,如果专利被认定为无偿划转,可能被税务机关核定转让所得,补缴高额税款。去年上海就有家企业,红筹拆除时专利没转清楚,注销后被税务局追缴了2000万税款。
三、深挖:跨境、税务、团队,三大痛点如何破解?
访:跨境转让专利,除了审批,还有没有其他隐形门槛?
陈远(突然提高声调):有!我们遇到过技术出口管制的坑。算法专利本来想按技术服务转让,结果被认定为技术出口,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根本批不了。最后只能拆分专利——核心算法保留在境外,应用层专利转让境内,才绕开限制。(叹气)现在回头看,当初搭建红筹架构时,就该把专利按境内研发+境外应用分层布局,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张雯:补充一点,专利评估的水很深。境外主体转让专利时,可能会故意压低评估价,减少税费;但境内税务局如果觉得评估价不合理,会按市场价核定。我们当时找了三家机构,评估价从8000万到1.2亿不等,最后只能请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做价值认定,才定下1亿的交易价。
访:税务方面,除了预提所得税,还有没有其他坑?
李哲:增值税和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两大难点。专利转让属于无形资产转让,一般纳税人适用6%税率,但如果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可以申请免税(需备案)。去年上海某企业注销时,把专利转让给关联公司,没申请免税,被追缴了300万增值税。至于留抵退税,如果企业有增值税进项留抵,注销前可以申请退税,但专利转让产生的进项税额(比如评估费、律师费)能不能抵扣,各地税务局执行口径不一,需要提前沟通。
陈远:团队问题比税务更头疼!我们算法团队的专利,原来是境外主体职务发明,发明人是境内员工。拆除时,员工担心专利转回来影响股权激励,集体闹罢工……最后只能和员工签补充协议,承诺新公司成立后给核心员工期权,才稳住团队。
张雯:对,技术团队是专利的活载体。我们处理抗体专利时,把核心研发团队全部转到新公司,专利转让和新公司股权激励绑定,员工才放心。否则,专利转回来了,人走了,专利就是死的。
四、尾声:给后来者的避坑指南
访:如果给正在经历红筹拆除的企业提建议,最关键的三个点是什么?
李哲:第一,提前规划。红筹架构搭建时就要想好专利布局,比如核心专利登记在境内,境外主体通过许可使用,避免拆除时权属混乱;第二,专业团队。找既懂知识产权、又懂跨境税务、还熟悉上海本地政策的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别自己瞎琢磨;第三,商业闭环。专利处理不能只考虑注销,要结合企业后续发展,比如是继续研发、还是授权、还是卖掉,确保专利落地后有商业价值。
张雯:补充一点,沟通效率。上海各部门审批流程复杂,建议法务负责人亲自跑科委、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别只靠中介。我们当时法务总监每周三下午固定去科委蹲点,和审批老师喝咖啡、聊进展,材料有问题当场改,效率提高了至少30%。
陈远:别怕花钱。专利评估、律师费、沟通成本,该花就得花。我们当时为了搞定专利质押解除,多花了200万请跨境担保专家,但省了6个月时间,避免了公司资金链断裂。现在想想,这200万是投资不是成本。
访:最后一个问题,红筹拆除后,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对专利回归有没有政策支持?
李哲:有!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去年出了《红筹架构企业知识产权回归指引》,对专利转让、许可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浦东新区还有跨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可以用境外专利质押贷款。关键是提前申请,别等注销了才想起找政策。
陈远(突然笑了):其实最暖心的政策,是上海科委的专利回归绿色通道。我们提交材料后,专员主动对接,周末加班审批,一个月就拿到了许可证。那一刻觉得,上海是真的懂科创企业的难。
【访谈后记】
走出律所时,陆家嘴的华灯已亮。回望这场对话,李哲的严谨、张雯的务实、陈远的急切,共同勾勒出红筹拆除下专利处理的复杂图景——它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商业问题、团队问题,甚至是对一座城市科创生态的考验。
上海的企业家们常说:红筹拆除是‘断臂重生’,专利处理就是‘接骨手术’。手术刀落在权属、跨境、税务的神经上,每一步都需要精准与耐心。但正如张雯所说:麻烦麻烦着,就习惯了。而陈远那句别怕花钱,或许道破了所有问题的本质:在创新的道路上,真正的成本,从来不是金钱,而是对无形资产的敬畏与远见。
(全文完,约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