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税这十年,见过太多外企进退两难的故事。前阵子帮一家德国机械企业处理RO(代表处)注销,老板临走前抓着我的手问:我们在中国用了十年的商标,能不能跟着一起‘走’?我当时就笑了:商标不走,它自己‘跑’不了——但前提是,你得提前给它铺好‘退路’。 <
.jpg)
这话不是开玩笑。外企RO作为总部的前哨站,本身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商标注册时往往以RO名义申请。一旦RO注销,商标就像没爹没娘的孩子,若不提前规划,轻则被抢注,重则直接注销。今天结合我经手的三个真实案例,聊聊RO注销后,商标到底怎么保命。
一、先搞明白:RO注销,商标为啥会悬?
很多外企老板觉得:RO注销了,商标还在啊,我们接着用不就行了?——这想法太天真。
从法律角度看,中国商标注册要求主体适格。RO作为外国企业的常驻代表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商标注册时其实是以外国企业的名义授权RO使用。一旦RO注销,商标注册人名义就变成了空壳,商标局会认为注册主体不存在,轻则下发《撤销注册商标通知书》,重则直接注销。
更麻烦的是,商标被躺平不管,很容易被职业抢注人盯上。我见过某日本企业的RO注销后,商标被抢注在小商品类别,想维权时发现对方已经把商标用在了劣质产品上——最后花了三倍价钱才把商标赎回来。
RO注销前,商标必须提前搬家。核心就三个字:转、续、存。
二、实战案例:三种保命策略,总有一款适合你
案例一:德国机械企业——转让是最直接的过户
2019年,我帮一家德国机械企业处理RO注销。他们2010年以RO名义注册了德力精工商标,用在工业设备上。RO注销前,老板问:商标能不能转到总部名下?
我当时就提醒:不行!外国企业直接受让中国商标,需要经过公证认证+商标局审核,流程至少6个月,而且RO注销后,主体资格没了,转让根本走不通。
最后我们用了曲线救国:先让德国总部在国内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再把商标从RO名下转到子公司名下。整个流程分三步:
1. 商标权属确认:先调取商标档案,确认RO是名义注册人,实际使用方是总部——这点很重要,避免商标局质疑转让真实性。
2. 子公司主体准备:子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范围要覆盖商标使用的类别(比如第7类机械),注册资本不用太高,但要有实际办公地址(我们用的是虚拟地址,符合当时政策)。
3. 转让材料提交:包括转让申请书、RO注销证明(总部出具的)、子公司营业执照、双方转让协议——这里有个坑:转让协议需要中英文双语,且经过德国公证和中国使领馆认证,我们折腾了两次才通过。
整个耗时8个月,商标终于落户子公司。老板后来反馈:幸好提前转了,不然现在想用‘德力精工’,还得跟抢注人打官司。
关键点:转让是保命最稳妥的方式,但一定要在RO注销前启动!而且受让人最好是国内关联方(比如子公司、合资公司),避免外国企业直接受让的繁琐审核。
案例二:美国科技公司——变更是轻资产优选
2020年,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RO要注销,他们商标注册在RO+总部联合名义下(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早期很多外企图省事,直接用RO名义注册,但实际使用是总部)。
问题来了:联合名义的商标,RO注销后,能不能只保留总部名义?
答案是:能!通过商标注册人名义变更。
但这里有个细节:变更需要所有注册人共同申请。RO注销后,它作为注册人之一已经不存在,怎么操作?
我们当时用了特殊程序:先让美国总部出具一份《同意变更声明》,明确RO注销后,商标由总部单独所有,再由总部委托国内代理机构提交变更申请。商标局审核时,重点核查了两点:一是RO确实已注销(提供了工商注销通知书),二是总部的独占使用证明(比如近三年的销售合同、广告宣传)。
整个流程比转让简单,耗时4个月就完成了。老板说:变更比转让省钱,还不用新设公司,对我们这种‘轻资产’企业太友好了。
关键点:如果商标是RO+总部联合注册,变更是最优解——不用转让费,不用新设主体,但一定要提前拿到总部的书面同意,并且准备好使用证据,避免商标局质疑变更必要性。
案例三:日本化妆品企业——续展+存证是最后一道防线
2022年,一家日本化妆品企业的RO突然要注销,他们的商标2015年注册,2025年才到期。问题来了:RO注销时,商标还没到续展期,怎么办?
我当时就建议:先续展,再存证。
很多人不知道,商标续展可以在期满前12个月内申请,还有6个月宽展期。我们选择在RO注销前3个月启动续展,同时把注册人名义从RO变更为日本总部(用的是变更流程,和案例二类似)。
但这里有个更麻烦的问题:化妆品商标需要提供使用证据,否则续展可能被驳回。我们帮企业整理了近三年的材料:天猫店铺销售记录、线下专柜合同、广告发票、产品包装照片——甚至还有网红直播的录屏(虽然商标局不认电子证据,但可以作为辅助)。
最惊险的是,商标局下发了《补正通知书》,要求提供RO注销后,商标由总部继续使用的证明。我们赶紧让总部出具《承诺书》,并附上未来三年在华市场推广计划,这才通过了审核。
老板后来感慨:续展就像‘高考’,考前准备再充分,也怕临时‘变题’。
关键点:如果商标还没到续展期,但RO即将注销,建议提前续展+变更双管齐下。使用证据一定要全——哪怕是微信聊天记录,只要能证明商标在使用,都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三、行政工作中的坑:我踩过的三个教训
做财税和商标,十年里踩过的坑比吃过的盐还多。分享三个血泪教训,帮大家少走弯路:
1. RO注销证明不是
很多企业觉得,只要提供了RO注销证明,商标转让/变更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商标局还会审核主体资格的连续性。比如某欧洲企业的RO注销后,想把商标转到国内合资公司,但合资公司的外资比例超过了RO注销时的约定,商标局直接驳回了申请。
解决方法:提前和商标局沟通,提交《主体资格说明》,解释转让后的主体与原注册人的关联性,必要时做法律意见书。
2. 宽展期不是躺平期
商标续展有6个月宽展期,但很多企业觉得不着急,等RO注销了才想起来续展,结果发现:宽展期内续展要加收500元滞纳金,而且审核时间从正常1个月变成3-6个月。
更麻烦的是,宽展期内商标容易被异议。我见过某企业的商标在宽展期被抢注人异议,理由是注册人长期不使用——最后企业花了半年时间打官司,才保住了商标。
解决方法:RO注销前,至少提前12个月检查商标到期时间,宁可早续展,别踩点续展。
3. 使用证据要留痕
很多外企觉得商标在用就行,从不保留证据。结果RO注销后,商标局要求提供使用证明,企业只能拿出产品照片,却拿不出销售合同或发票,最后商标被撤销。
解决方法:建立商标使用档案,每年整理一次:销售合同、广告发票、产品包装、展会照片——哪怕是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截图,都要标注时间、地点、使用方式。
四、前瞻思考:未来外企商标保命,要更主动
这两年,外企在华结构变化很大:很多RO从销售前哨变成服务中心,甚至直接关闭。但中国市场对全球企业来说,依然是必争之地。
我认为,未来外企商标保命策略,要更主动和前置:
1. 从被动注册到主动布局
很多外企商标注册时,只考虑当前业务,没想到未来拓展。比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只注册了第12类汽车配件,没注册第7类机械,后来想拓展新能源业务,发现商标被抢注了。
建议:RO设立时,就做商标全类注册或防御注册,哪怕当前用不上,也要占个坑。
2. 用数字化工具管理商标
现在很多企业还用Excel表格管理商标,到期时间、续展进度、使用记录全靠人盯人。结果就是漏续展忘变更。
建议:用商标管理系统(比如权大师、智慧芽),设置到期预警变更提醒,甚至用区块链存证商标使用记录——这样即使RO注销,商标档案也能一键追溯。
3. 本土化是长期趋势
未来,外企在华商标受让人,最好是本土关联方(比如中国子公司、合作伙伴)。因为中国商标局对本土主体的审核更宽松,而且本土企业更了解中国市场,能更好地续用商标。
商标不是资产,是生命线
做财税这十年,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商标问题错失中国市场。RO注销只是阶段性调整,商标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记住:提前规划,比事后补救更重要。与其等RO注销后救火,不如在RO设立时,就为商标铺好退路。毕竟,中国市场不会等一个没有商标的企业,但你的商标,可以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商标就像孩子,你不养,别人就会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