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红筹拆除潮再起,跨境企业回归之路引关注 <

红筹架构拆除,企业注销,劳动局注销流程?

>

2023年11月,某知名教育科技企业发布公告,宣布完成历时18个月的红筹架构拆除,正式启动境内A股上市筹备。这一消息引发市场热议——据Wind数据,2022年以来,已有32家中概股企业启动红筹架构拆除,较2021年增长60%。监管政策趋严、跨境税务成本攀升以及境内资本市场回暖,成为这波拆除潮的主要推手。红筹架构的逆向工程远非拆掉境外壳公司这么简单,涉及税务清算、企业注销、员工安置等多重环节,稍有不便便可能陷入法律泥潭。正如某跨境法律服务平台负责人所言:拆除红筹架构就像'拆',每个步骤都要精准引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经验分享】我踩过的红筹拆除坑,比你想象的更多

作为某跨境企业的法务负责人,2022年我全程参与了公司红筹架构的拆除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简直像在闯关——白天对着《企业所得税法》《公司法》啃条文,晚上和税务师、会计师开会到凌晨,周末还要处理员工的灵魂拷问:我们工龄还算吗?补偿怎么算?

先说说红筹架构拆除的第一难:税务清算。我们的架构是典型的境外上市主体+境内运营实体(WFOE)+VIE协议控制,拆除时首先要注销开曼群岛的上市主体。一开始我以为境外公司注销简单,填个表就行,结果被当地律师泼了冷水:注销前必须完成税务清算,包括境外股东减持的资本利得税、境内WFOE向境外主体支付的服务费增值税...最头疼的是,2018年我们为了上市,曾通过关联交易利润转移把部分利润留在了境外,现在要补回来,光税务调整就花了3个月,补缴税款+滞纳金近2000万。

接着是企业注销,这比想象中更磨人。境内WFOE的注销需要经历工商注销→税务注销→社保公积金注销→银行账户注销的流程,每个环节都要过五关斩六将。税务注销时,税务局要求我们提供近3年的所有原始凭证,包括2019年的一张5元出租车票——财务同事翻箱倒柜找了两天,最后在扫描仪的夹缝里找到。更麻烦的是银行账户注销,因为涉及境外外汇资金调回,需要外管局备案,前后跑了5趟,才把最后一个基本户注销。

但所有环节里,最让我头秃的是劳动局注销流程。红筹架构拆除往往伴随着业务调整,我们当时需要裁撤30%的员工,涉及劳动补偿、社保转移、失业金申领等问题。劳动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企业注销前必须完成员工安置公示,补偿协议要全员签字,少一个人都不行。有位老员工在公司干了10年,坚持要按连续工龄计算补偿,但我们当初的劳动合同是和WFOE签的,他曾在境外母公司短期培训过,工龄认定扯了皮半个月。最后我们请劳动仲裁委员会调解,才达成一致。

【专家观点】红筹拆除不是拆房子,是重建地基

针对红筹架构拆除的难点,北京某知名律所跨境业务合伙人王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把拆除红筹架构简单理解为'注销境外公司',这是致命误区。红筹架构的核心是'控制权'和'税务筹划',拆除本质是'把境外控制权转回境内',同时解决历史遗留的税务和法律问题。他强调,拆除前必须做全面体检,包括境外主体的债务情况、境内VIE协议的合法性、员工的劳动关系归属等,否则可能引发控制权真空或集体诉讼。

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中概股红筹拆除调研报告》显示,约68%的企业在拆除过程中遇到过税务争议,其中45%因关联交易定价不合理被税务机关调整;52%的企业因员工安置问题导致注销进度延迟,平均耗时比预期长2-3个月。

【问答解惑】关于红筹拆除与注销,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Q1:红筹架构拆除一定要注销境外主体吗?

A:不一定。如果境外主体仍有业务(如海外子公司),可以保留空壳架构,但需完成控制权变更,比如由境内股东收购境外主体的股权。大多数企业选择完全注销,以降低维护成本(如年审、合规报告)。

Q2:企业注销和劳动局注销哪个先做?

A:必须先完成员工安置和劳动局注销!根据《劳动合同法》,企业注销前需向劳动部门提交《员工安置方案》和《注销申请》,确认无劳动纠纷后才能拿到《准予注销通知书》。如果先注销工商,员工找谁要补偿?

Q3:员工补偿标准怎么算?工龄怎么认定?

A:补偿标准按《劳动合同法》第47条,N+1(N=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算,不满6个月按半个月算)。工龄认定以连续工作为准,即使之前在境外母公司工作,只要有社保缴纳记录或劳动合同,都能合并计算。

【风格切换】说实话,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但没办法,既然决定了要回归A股,就得硬着头皮上。有次为了赶税务注销的截止日期,我们团队连续加班一周,每天睡不到4小时,办公室泡面堆成了小山。财务总监开玩笑说:我现在做梦都在数发票。最崩溃的是劳动局注销,公示期有员工闹情绪,坐在办公室不肯走,HR小姐姐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快撑不住了。

当最后拿到《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的那一刻,突然觉得一切都值了。就像跑完一场马拉松,虽然累得瘫倒在地,但看到终点线的那一刻,心里只有释然。

【未来展望】跨境企业:与其被动拆除,不如主动规划

这次红筹拆除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跨境架构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只有与时俱进的调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开放,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企业选择双重上市(境内外同时上市),而不是简单拆除红筹架构。但无论如何,合规永远是底线——无论是税务、劳动还是外汇监管,任何环节的小聪明都可能成为定时。

对于正在考虑红筹拆除的企业,我的建议是:早规划、早咨询、早行动。不要等到政策靴子落地才想起调整,那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毕竟,跨境企业的回归之路,从来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的逆向通关。

(全文完)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