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做了这行快十年,经手的公司注销税务审计案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说实话,每次看到老板拿着一堆乱账来找我,我心里都替他们捏把汗。很多人觉得公司注销就是走个流程,把章一交就完事了,但现实是,税务审计这一关要是没过,轻则罚款滞纳金,重则被认定为非正常户,老板征信都可能受影响。尤其是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税务监管一直走在前列,金税四期系统下,大数据比对越来越严,以前那些小聪明现在根本行不通。<
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接的一个案子,做跨境电商的,老板是个90后,公司成立三年,因为行业竞争太激烈,决定止损注销。他找到我的时候,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公司没欠过税,账目也简单,应该很快就能搞定。结果我一看账,头都大了——他公司成立第一年有一笔大额其他应收款,挂的是老板个人名下,当时说是股东借款,后来一直没还;还有好几笔采购支出,没有发票,只有收据;更离谱的是,连续两年零申报,但银行流水里显示公司账户给老板个人账户转了几十万。
我当时就问老板:这笔‘股东借款’有签借款合同吗?有利息吗?他支支吾吾说:就是当时公司周转不开,先从账上走一下,想着以后再补手续。我又问:那给个人转的钱呢?他理直气壮:公司是我开的,转点钱怎么了?我哭笑不得,跟他解释:根据税法规定,股东借款超过一年未还,视同分红,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没有发票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不能税前扣除,相当于要补25%的企业所得税;零申报期间有银行流水,直接构成虚假申报,属于偷税行为。
最后的结果是,补税加滞纳金一共80多万,还被税务局约谈了老板。他当时就懵了,说:我这不是注销吗?怎么还要交这么多钱?我跟他说:注销审计不是‘秋后算账’,而是帮你把历史问题‘清零’。你早规范这些事,哪有这么多麻烦?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企业栽在注销环节,根本不是因为欠税,而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太多,自己没当回事。
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公司在决定注销前,一定要先做一次税务体检。重点查三个地方:一是往来款,特别是股东、高管的借款,长期挂账要处理;二是成本费用,有没有白条入账、发票缺失的情况;三是申报记录,有没有漏报、错报,尤其是零申报期间的业务往来。浦东新区的税务系统现在跟银行、工商数据都是联网的,你账上的一笔异常,系统可能早就标红了,别等审计时才发现,那就被动了。
资料准备的细节魔鬼:税务局到底要看什么?
很多老板以为,注销审计就是把账本、凭证交给会计就行,其实不然。浦东新区税务局在注销审核时,对资料的要求非常细致,而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侧重点还不一样。我经常跟客户说:资料准备就像‘拼图’,少一块都不行,而且每一块都得‘对得上’。
去年有个做餐饮的老板来找我,公司开了五年,因为疫情影响决定注销。他让会计整理了三个月的账,说我们公司就这几个人,账很简单。结果我一看,问题一大堆:食材采购基本都是现金交易,供应商没给发票,会计直接用收入凭证抵扣了;员工的工资表只有签名,没有银行流水和个税申报记录;门店的装修费用,当时一次性计入了费用,没有摊销。
我跟老板说:税务局查餐饮公司,最关注的就是‘成本真实性’和‘个税合规性’。没有发票的食材采购,怎么证明你真的买了?买了多少?员工工资没申报个税,税务局会怀疑你‘逃个税’。老板当时就不乐意了:我都是小本生意,哪懂这些?税务局怎么这么较真?我跟他耐心解释:现在可不是‘较真’的问题,是‘合规’的问题。你想想,如果有人举报你税务局不查,查到你头上,不是更麻烦?
后来我们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补资料:让供应商补开了发票,实在补不了的,做纳税调增;重新整理了工资表,补报了个税;装修费用做了分年摊销。最后虽然顺利注销了,但多花了将近10万的补税和罚款。老板后来跟我说:早知道这么麻烦,平时就规范点,哪用花这冤枉钱?
其实,税务局在注销审计时,核心就查两件事:你到底赚了多少钱(企业所得税)和你到底交了多少税(各税种申报)。所以资料准备要围绕这两件事展开:近三年的账簿、记账凭证、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税、印花税等),这些是基础;然后是发票存根联、抵扣联,尤其是大额的、跨年的,一定要对得上;银行流水也很重要,要跟账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对应,别出现公转私没申报的情况;还有工商变更记录、社保缴纳记录、房产租赁合同等等,看似无关,其实都是佐证资料。
我经常跟客户说:准备资料时,把自己当成‘税务局的人’,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这笔业务真的发生了吗?凭证真的齐全吗?税款真的交对了吗?你这么一想,就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出问题了。浦东新区的税务老师审核都很专业,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账目里的猫腻,所以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老老实实准备资料,才是最快的路。
沟通中的情商:如何和税务老师打交道?
说到跟税务局沟通,很多老板都头大,觉得税务局的人很难说话。其实不然,我接触过很多浦东新区的税务老师,他们专业、负责,只要你态度诚恳、资料齐全,问题都能解决。关键是要会沟通,别把审计当成对抗,而是当成合作。
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年一个做科技型小公司的案子,老板是个技术出身,对财税一窍不通,公司因为研发失败,账上还有几百万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没处理。他想注销,但税务局说研发费用需要核查,不能直接核销。老板急了,觉得税务局是故意刁难,找到我的时候情绪很激动:我这是合法的加计扣除,凭什么不让抵?
我先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帮他梳理了研发项目的立项报告、研发费用明细账、研发人员名单、研发成果证明等资料。我发现,虽然他们有加计扣除,但研发项目的立项和结题流程不规范,很多费用没有单独核算,而是混在了管理费用里。我跟老板说:税务局不是不让你抵,是怕你‘虚报’研发费用。你把这些资料补规范,证明这笔钱确实花在了研发上,他们肯定会认可。
后来我陪着老板去税务局沟通,一开始税务老师态度也很严肃,说你们公司的研发费用归集太乱了,无法核实。我没有跟老师争辩,而是把整理好的资料一份份递过去,说:老师,我们公司确实在研发上投入了很多,但因为我们对政策理解不深,归集的时候出了问题。这是我们的立项报告、研发人员的工时记录、设备采购发票,您看能不能帮我们指导一下,怎么把这些费用规范归集?税务老师看了资料,态度缓和了很多,说:你们至少研发是真实的,就是资料太乱了。这样吧,你们回去把费用重新归集,下周一再过来。
在税务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把研发费用规范归集,顺利完成了注销。老板后来跟我说:原来跟税务局沟通,不是‘硬碰硬’,而是‘讲道理’。多亏了你,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跟税务老师沟通,记住几个小技巧:第一,提前预约,别直接上门,税务老师都很忙,预约了他们会有时间准备;第二,如实说明情况,别隐瞒、别撒谎,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你撒一个谎,可能需要十个谎来圆;第三,主动配合,老师要求补资料,尽快补,别拖拖拉拉;第四,不懂就问,态度诚恳,税务老师都喜欢好学的老板,他们会耐心指导你。浦东新区的税务大厅现在都有注销专窗,专门处理注销业务,只要你资料齐全、态度好,流程其实挺顺畅的。
最后一句大实话:注销不是终点,合规才是起点
做了这么多年注销审计,我见过太多因为不合规而栽跟头的老板。他们总觉得公司注销了,就一了百了了,但事实上,税务上的尾巴没处理好,可能会影响你以后创业、贷款,甚至征信。我经常跟客户说:注销审计就像‘打扫战场’,你把战场打扫干净了,才能安心离开,不然总有人找你‘算旧账’。
现在金税四期越来越严,大数据监管下,企业的每一笔交易、每一个数据都可能被实时监控。以前那种账外经营阴阳合同的做法,现在根本行不通。与其等到注销时补窟窿,不如从公司成立之初就规范经营,该开发票开发票,该报税报税,该归集费用归集费用。这样不仅以后注销时省心,企业也能走得更远。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企业决定注销的那一刻,我们是否真的应该把合规经营画上句号?还是说,注销只是对过去经营的一次总结,而合规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家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毕竟,商业世界瞬息万变,但唯有合规,才能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