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搞招商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企业从落地到注销,就像看着孩子长大又离家。但要说最让人五味杂陈的,还是劳动局注销公告发布后的那段时间——企业注销不是一纸通知就完事儿,背后藏着老板的纠结、员工的忐忑,还有我们招商人的一堆烂摊子要收拾。<

劳动局注销公告发布,公司注销有哪些反馈?

>

说实话,劳动局注销公告一出来,我第一件事就是给对口企业老板打电话。你以为他们会松口气?恰恰相反,十有八九是叹气。去年临港某精密机械公司的张总就给我打了个电话,声音沙哑:李经理,劳动局公告发了,我这心里更堵了。他们公司是做汽车零部件的,因为新能源转型被淘汰,进入注销流程快半年了。

张总跟我算了一笔账:厂房是早年租的,还有两年租期,违约金要赔几十万;设备买了三年,折旧刚提了一半,现在二手市场卖不上价;最头疼的是30多个员工,跟着他最久的王姐干了十年,社保还差两年才缴满。你说直接注销?不行啊,这些员工怎么办?王姐他们要是找不到工作,我这辈子都良心不安。他顿了顿,其实我不是怕亏钱,是怕亏了‘人’。

后来我们招商部门帮张总对接了临港新片区的稳岗补贴,又联系了区里的就业服务中心,给员工们对接了附近新开的光伏企业的招聘专场。张总最后给每个老员工多补了一个月工资,说:跟着我吃苦了,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注销那天,他特意来办公室找我,递了根烟:李经理,以前总觉得招商就是招项目进来,现在才明白,送好企业‘上路’,同样重要。

我后来常想,企业注销时,老板们最在意的往往不是资产清算,而是体面。就像张总,设备亏钱他认,违约金他付,但员工不能被抛弃。这让我觉得,临港招商不能只盯着增量,也得管好存量——企业来的时候欢迎,走的时候也得有温度。毕竟,口碑这东西,都是一点点攒出来的。

员工眼中的注销:从天塌了到至少没亏待我

企业注销,最难受的其实是员工。劳动局公告一发布,消息传得比风还快,车间里、办公室里,气氛瞬间就能凝成冰。我见过员工抱在一起哭的,也见过老板被员工堵在办公室要说法的,但更多时候,是大家都在等一个说法。

记得前年临港某电子厂注销时,有个叫李姐的员工给我打过电话。她声音都在抖:李经理,听说我们厂要注销了?我这还有五年就退休了,现在出去谁要我啊?李姐是质检员,干了二十年,技术过硬,但年龄摆在那,特别焦虑。我当时安慰她:姐你别急,我帮你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

后来我们招商部门联合区人社局,给注销企业的员工开了专场招聘会。李姐一开始不敢去,怕没人要,我们硬拉着她去了。没想到附近新落地的某新能源电池厂正好缺质检员,一看李姐的履历,当场就录用了,薪资还比以前高八百。李姐签完合同,给我发了个微信:李经理,原来以为公司没了,饭碗也没了,没想到你们还帮着找下家,心里踏实多了。

不过不是所有员工都这么幸运。还有家小型贸易公司注销时,因为老板之前没给几个员工缴满社保,劳动局公告发布后,这几个员工直接去了劳动仲裁。我们招商部门知道后,赶紧联系了法务办,帮老板解读政策,看能不能补缴。最后老板咬咬牙,把欠的社保和补偿金都凑齐了。其中一个员工后来跟我说:其实我们不是不讲理,就是怕老板注销了,我们一分钱拿不到,连看病都成问题。

这件事让我挺受触动。企业注销时,员工最怕的不是失业,而是被抛弃。他们跟着企业打拼多年,要的不多,就是一份应得的补偿和一份尊重。所以现在每次遇到企业要注销,我都会跟老板说:钱可以慢慢赚,但员工的账,一定要算清楚。不然你在临港这个圈子里,以后真不好混。毕竟,企业是临港的客,员工才是临港的根。

招商部门的收尾工作:比落地时更考验耐心

很多人以为招商部门就是招项目、引资金,其实企业从落地到注销,我们都要全程跟进。尤其是劳动局注销公告发布后,一堆琐事等着处理,比当初谈落地时还考验耐心。

去年临港某跨境电商公司注销时,就出了个幺蛾子。他们公司因为有一笔海外收入没申报清楚,税务部门在注销公告发布后介入了。老板急得团团转,找到我的时候,眼圈都是红的:李经理,我这注销流程都走到一半了,税务突然来查,要是罚款多了,员工补偿金都凑不齐啊!

我们招商部门赶紧联系了税务和海关,开了个三方协调会。原来那笔收入是因为疫情期间物流不畅,货物滞留海外,老板当时想着反正金额不大,先拖着,没想到成了隐患。我们帮着老板梳理了三年的业务单据,又跟税务部门解释了疫情的特殊情况,最后税务部门同意补缴税款,没加收滞纳金。老板握着我的手说:李经理,你们招商部门真是‘保姆式服务’从落地到注销,一步都没落下。

不过最麻烦的,还是僵尸企业的注销。有些企业老板跑路了,只剩个空壳,劳动局公告发布后,员工找上门,我们得帮着联系家属,协调资产处置。有家食品公司老板失联了,厂房里还堆着不少过期原料,我们招商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城管,花了整整一周才处理完。最后清理完,我累得在办公室沙发上睡着了。

说实话,企业注销时,我们招商人更像和事佬:既要帮老板算清经济账,也要帮员工争取权益,还得协调各个部门把流程走顺。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是不是该提前介入?比如在企业刚有注销苗头时,就主动上门,帮他们梳理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毕竟,一个园区的营商环境,不只体现在招来了多少企业,更体现在送走了多少企业时,有没有留下好口碑。

注销不是终点,临港招商的生态思维该升级了

这些年临港发展快,从一片滩涂变成了产业新城,招商成绩单亮眼,但企业注销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我有时候会琢磨:企业注销,真的只是结束吗?它能不能成为临港招商生态思维升级的契机?

比如,我们能不能建个企业退出服务中心?整合税务、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让企业注销时只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再比如,针对注销企业的员工,能不能搞个再就业培训联盟?联合园区内的优质企业,定向招聘,技能对接,让员工无缝切换到新岗位?

其实临港新片区早就提过全生命周期服务,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重点还在导入期,对退出期的关注不够。我见过有些园区,企业注销时没人管,员工闹事、资产烂尾,最后园区口碑也受影响。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生态,应该是能进能出、来去自如的——来的时候有扶持,走的时候有保障,这样才会有更多企业愿意来,来了也愿意扎根。

前几天我又去看张总,他现在在临港新开了家环保设备公司,规模不大,但做得挺稳。他说:李经理,你们临港招商不光帮企业‘生’,还帮企业‘死’得明白,这种‘兜底’的底气,让我们敢来,也敢再来。这话让我挺欣慰的。

说到底,企业注销不是招商的终点站,而是检验园区服务成色的试金石。当劳动局注销公告发布时,我们能不能让企业感受到:即使离开,临港依然是你的后盾?这或许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和格局。

那么问题来了:当企业完成使命、选择注销时,我们这座新城,能不能给它们一个体面的退场仪式?毕竟,来时的路和去时的路,同样重要。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