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行业大浪淘沙的这几年,我见过太多机构从风口跌落,也帮不少残局收拾过财税和学员问题。其中,机构注销时剩余学员的投诉处理,堪称最难啃的骨头——既要守住合规底线,又要安抚家长情绪,还得在有限的资金里挤出退费空间。作为一名做了十年财税合规的老兵,我常说:处理学员投诉,本质上是‘情、理、法’的平衡,但最终都要落到‘钱’的分配上。今天就结合几个真实案例,聊聊这里面门道。<

教育培训机构注销,如何处理剩余的学员投诉处理?

>

一、注销时学员投诉的核心:钱没退完,课没上完,信任崩了

教育培训机构一旦启动注销,学员投诉通常绕不开三个核心矛盾:预付费未消费资金的退费问题、剩余课程如何处置,以及机构突然关停引发的信任危机。尤其是中小机构,往往因资金链断裂、经营不善等原因突然跑路,家长的情绪很容易从维权升级为。

记得2021年处理过一家少儿美术机构,老板娘半夜给我打电话哭诉:机构撑不下去了,房租都拖欠三个月了,但还有20多个学员没上完课,家长群里已经炸了,明天要来围堵……这种情况在行业里太常见了——机构注销时,账上资金往往连基本运营都覆盖,更别说退费。而家长的诉求很直接:要么退钱,要么把课上完!

二、处理投诉的铁三角:合规是底线,沟通是桥梁,灵活是出路

十年下来,我总结出一个处理学员投诉的铁三角原则:以财税合规为底线,以有效沟通为桥梁,以灵活处置为出路。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很容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一)合规是底线:先算清楚账,再谈退

很多机构老板在注销时最头疼的是没钱退,但作为财税从业者,我要提醒一句:没钱退不代表可以不退,更不能一跑了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机构收取的预付费属于负债,必须优先用于未消费课程的退费或转课。

去年我帮一家职业会计培训机构做注销清算时,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机构账上有50万元现金,但欠供应商30万、员工工资15万,剩下5万要面对30多个学员的剩余课时费。当时家长代表情绪激动,要求全额退费,优先处理。我拿出清算表跟他们算账:各位家长,咱们先把账理清楚:机构欠供应商的钱是到期债务,欠员工工资是法定债务,这两部分必须优先支付;剩下的5万,我们会按照剩余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给大家计算退费金额,每家退多少,咱们一笔一笔算清楚。

这里就要用到财税里的剩余课时折算原则:先统计每个学员已消费课时和总课时,计算出未消费课时占比,再用未消费课时占比×预付金额,得出应退金额。比如学员A交了1万元,总课时100节,已上60节,剩余40节,占比40%,那就退4000元。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能确保公平透明,避免谁闹得凶谁多退的混乱局面。

(二)沟通是桥梁:别跟家长讲道理,先跟他们共情

处理学员投诉时,我最忌讳的就是跟家长讲道理——他们现在要的不是合同第几条规定,而是我的孩子怎么办。2022年我处理过一家英语机构倒闭事件,家长群里有人扬言不退费就烧机构,老板吓得不敢露面。我赶到现场时,没先谈政策,而是先搬了凳子坐下来,听家长们吐槽:我孩子学了三年,马上要考KET了,机构突然没了,这钱打水漂了?我都是省吃俭用给孩子报的班,你们老板赚够了就想跑?

等他们发泄得差不多了,我才递上水,说:各位家长,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我自己的孩子也报过培训班,机构突然关门时,我比你们还着急。今天我来,不是帮机构‘赖账’,是跟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句话一出,家长的火气明显降了不少。后来我带着他们一起清算资产,发现机构还有一批教材和教学设备,于是提出教材折价抵扣的方案:家长可以用剩余课时费按3折购买教材,既能减少现金支出,也能给孩子留点学习资料。最后大部分家长都同意了,一场潜在的冲突化解了。

说实话,处理投诉时,共情比专业更重要。家长情绪激动时,你说再多政策条文都是徒劳,只有先让他们觉得你站在我这边,后续的沟通才能顺畅。

(三)灵活是出路:别死磕现金退费,试试转课+分期

很多机构注销时,账上确实没钱一次性退费,这时候灵活处置就成了关键。2023年我遇到一个案例:一家编程培训机构因政策调整(双减延伸至职业教育领域)被迫注销,账上只有20万现金,但面对80多个学员的剩余课时费(总计约60万)。家长要求全额现金退费,但机构根本拿不出来。

我们当时提出了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对接合作机构转课。联系了3家同类型的编程机构,协商用剩余课时费+机构补贴的方式,让学员转过去。比如学员剩余课时费5000元,合作机构补贴1000元,学员可以用6000元价值转课,继续学习。

第二步,分期退费。对于不愿意转课的学员,我们制定了分期退费计划:前3个月每月退30%,后3个月每月退10%,6个月退完。同时让家长签署《分期退费协议》,并找第三方担保公司做担保,增加信任度。

第三步,政府补贴申请。帮机构整理了学员名册和缴费凭证,申请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用返还的补贴优先支付前3个月的退费。

这个方案推行时也有家长不配合,说分期退费就是想赖账。我们就把机构的银行账户、资产清单、每月营收明细都给家长看,让他们知道钱不是没有,只是需要时间。最后90%的家长同意了转课或分期,剩下的10个坚持现金退费的,我们通过法律途径走破产清算,虽然周期长,但总算没落下跑路的骂名。

三、行政工作中的坑:从踩雷到避险的感悟

处理学员投诉这些年,我踩过不少坑,也总结出一些避险经验。比如信息不对称就是最大的雷区——很多家长投诉,是因为机构注销时没有及时告知,等他们发现机构人去楼空,情绪自然失控。

2021年那家美术机构,我后来复盘发现,如果老板娘能在决定注销时,先跟核心家长代表沟通,说明情况、征求意见,可能就不会出现围堵办公室的场面。后来我帮机构做注销流程时,都会加上家长沟通前置这一步:先筛选出10-15个有代表性的家长(比如缴费金额高的、平时在群里活跃的),单独开说明会,把清算方案、退费计划、时间节点都讲清楚,让他们成为信息传递员,再去安抚其他家长。这样能大大降低沟通成本。

另一个坑是政策理解偏差。有些机构老板觉得机构注销了,债务就一笔勾销,这是大错特错。去年就有个老板,注销时没处理学员退费,结果被家长起诉,不仅被列入失信名单,还连带承担了滞纳金。我常跟老板们说:注销不是‘甩包袱’,而是‘负责任’的收尾。学员的预付费债务,比供应商的货款、员工的工资优先级更高——因为前者是‘消费者权益’,后者是‘企业债务’,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永远更严格。

四、前瞻性思考: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行业进化

现在回头看,很多学员投诉其实可以在事前避免。比如预付费资金监管,这个政策在K12领域已经推行,但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漏洞。如果机构能将预付费存入第三方监管账户,按课时进度划拨资金,即使机构倒闭,监管账户里的钱也能优先退给学员,就能从根本上减少退费难问题。

行业里缺乏机构退出标准也是个痛点。现在机构注销完全是各自为战,有的老板跑路,有的拖延退费,有的勉强兜底。未来或许可以建立行业退出机制:比如要求机构注销前,必须提交《学员权益保障方案》,通过行业协会审核;或者设立风险准备金,机构按营收比例缴纳,注销时用于学员退费。这些措施虽然会增加机构成本,但能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让家长更敢消费。

我始终觉得,教育培训行业是个良心行业,教的是知识,守的是信任。机构注销时处理好学员投诉,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负责,更是对行业的救赎。未来,随着监管越来越严,行业会越来越规范,野蛮生长的时代终将过去,留下的,一定是真正懂教育、懂合规、懂责任的机构。

(全文约3317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