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国内知名K12培训机构优学未来发布注销公告,称因双减政策持续影响,经股东会决议,即日起停止招生并启动清算程序。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在全国拥有200+校区、5000余名员工,其员工安置与转型培训计划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300家教培机构完成注销,涉及员工数量突破10万,如何在这场行业寒冬中为员工铺就转型之路,成为企业退出时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jpg)
说实话,接到要注销公司的通知时,我手头的咖啡差点洒在键盘上。作为优学未来的人力资源总监,我比谁都清楚这5000多张饭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期待。那天下午,我关掉会议室的门,对着白板上的员工安置方案发呆——注销公司,员工培训怎么搞?总不能说散伙饭记得吃,就让大家各奔东西吧?
一、从慌乱到有序:培训不是安慰剂,是救生圈
一开始,我们内部也吵翻了天。财务部说:预算都紧张了,培训能省则省吧。业务部经理拍桌子:人都没心思学了,讲什么课?但我坚持:这时候的培训,不是‘发遣散费前的安慰剂’,而是‘救生圈’。就像一艘船要沉了,船长不是只顾自己逃命,而是尽力让每个船员都拿到能漂浮的工具——培训就是那个工具箱。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着排课表,而是给每个人发了一份职业体检表。上面列了三个问题:你会什么?(技能盘点)你想做什么?(职业倾向)你能学什么?(可迁移能力)。回收结果时,我差点哭了——有人写着除了讲课,我好像什么都不会,也有人偷偷在备注栏里:其实我一直想试试做短视频,但没敢开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培训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船。
二、培训内容怎么定?从讲台到新赛道,拆出可迁移技能
那段时间,我的办公室几乎成了心理咨询室,上午和业务部门对焦课程大纲,下午听员工吐槽学了有用吗,晚上还要研究各地的就业扶持政策,常常忙到凌晨两点还在改培训方案。我们最终定了三个方向的培训,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盖:
1. 硬技能:把教学经验变成市场通货
教培人最值钱的是什么?不是讲题技巧,而是把复杂内容讲明白的能力。我们请来了做企业内训的朋友,教大家怎么把小学数学课改成职场新人财务入门课;找了短视频运营的团队,教怎么把15分钟知识点讲解剪成抖音爆款短剧。有个原来教语文的李老师,哭着说:我教了10年文言文,现在要让我讲‘怎么写小红书文案’,我哪会啊?我们没劝她,而是让她试着把《岳阳楼记》改成旅行vocal文案,没想到她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顶级的旅行心态,居然火了!后来她真的成了文旅博主,现在粉丝比当老师时还多。
2. 软技能:从课堂管理到职场协作
很多人以为,教培人只会管学生,其实我们最擅长的是控场沟通情绪价值输出。这些能力,换个场景照样能用。我们请了HRBP来讲面试技巧,教大家怎么把哄学生听课的经验,转化成说服面试官的能力;还搞了职场沟通沙盘,模拟客户投诉、跨部门协作的场景。有个校区主任张姐,原来最头疼的是家长闹事,现在去面试行政主管,居然用处理家长投诉的案例,当场说服了HR:我能搞定难缠的家长,还搞不定难合作的同事?
3. 心理建设:别让结束变成终点
说实话,员工情绪比技能更难搞。有人觉得教培行业完了,我完了,有人抱着等遣散费的心态摆烂。我们请了心理咨询师,搞了告别与重启工作坊。有个小伙子,刚结婚,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哭着说:我除了上课,还能干嘛?咨询师没讲大道理,只是让他写下这三年,我最骄傲的三件事。他写着带学生拿了奥数奖家长送锦旗疫情期间给学生上网课到凌晨。写完突然抬头:老师,我好像……也不是‘一无是处’?后来他报了编程课,现在在做教育科技的产品经理,前几天还发消息给我:姐,原来我教学生‘永不放弃’,自己先做到了。
三、专家说:培训要精准滴灌,别搞大水漫灌
教培行业的员工其实是‘高潜力群体’,他们具备内容研发、用户沟通、组织协调等核心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关键在于培训要‘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比如有教学经验的员工,可以重点培训向企业培训师、知识付费领域转型的技能;有管理经验的,则可以强化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通用能力的提升。
《2023年中国教培行业就业转型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约68%的教培从业者选择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领域转型,其中技能培训需求占比最高,达45%。这意味着,培训内容必须紧贴市场需求,而不是员工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四、Q&A:关于注销公司员工培训,你想知道的
Q:公司都要注销了,员工人心惶惶,培训真的有必要吗?
A:太有必要了。这时候的培训,本质上是最后的责任。就像朋友搬家,你不会只说恭喜乔迁,而是会问需不需要帮忙搬书——培训就是帮忙搬书,让他们带着能用的东西离开,而不是空着手闯荡。
Q:培训预算有限,怎么花在刀刃上?
A:优先低成本高回报的内容。比如线上课程(很多平台有免费补贴)、内部导师(让已经转型的员工分享)、政府合作(很多地方有失业人员免费培训政策)。我们当时和当地人社局合作,申请了技能提升补贴,员工学完考证,政府报销70%费用,省了一大笔。
Q:员工不配合怎么办?觉得学了也没用?
A:让他们看到活生生的例子。我们每周请转型成功校友回来分享,有个原来教英语的老师,现在在做跨境电商的海外运营,她说:你看,原来背单词的方法,现在用来记产品术语,是不是一样的?这种现身说法,比你说一百句有用都有用。
五、尾声:企业的船可以沉,但人的航程不该停泊
现在回想起来,那三个月的培训虽然累,但看到不少员工后来真的通过培训找到了新工作,甚至有人成了素质教育的骨干,心里还是挺踏实的。有个原来做市场的小姑娘,现在自己开了家儿童美术工作室,开业那天给我发消息:姐,谢谢你当时逼我学画画,不然我现在还在家哭呢。
注销公司,从来不是故事的结尾。对于企业来说,是告别;但对于员工来说,可能是重启。培训,就是这场重启的钥匙——它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新大陆,但至少能让他们握紧船桨,有勇气驶向新的海域。
未来,或许企业生命周期培训会成为一种常态:不是只在入职时培训,而是在企业变革、转型甚至注销时,依然把员工成长放在首位。毕竟,企业的结束,不该是个人发展的终点。就像春天会过去,但种子总会找到新的土壤,发芽、生长。